对叶榕 学名:FicushispidaL.f. 别称:牛奶树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荨麻目 科:桑科 亚科:波罗蜜亚科 族:榕族 属:榕属 亚属:无花果亚属 组:对叶榕组 亚组:对叶榕亚组 种:对叶榕 命名者及年代:L.f.,1781。
对叶榕(学名:FicushispidaL.f.)是桑科、榕属灌木或小乔木,被糙毛,叶通常对生,厚纸质,卵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全缘或有钝齿,顶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近楔形,榕果腋生或生于落叶枝上,或老茎发出的下垂枝上,陀螺形,成熟黄色,花柱近顶生,粗短;雌花无花被,柱头侧生,被毛。花果期6-7月。
对叶榕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贵州。对叶榕喜生于海拔120-1600米的沟谷潮湿地带、溪边疏林、低山次生林中。
对叶榕是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常用药物,叶和花序内含多种化学成分。
一、对叶榕的形态特征
对叶榕是灌木或小乔木,被糙毛,叶通常对生,厚纸质,卵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10-25厘米,宽5-10厘米,全缘或有钝齿,顶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近楔形,表面粗糙,被短粗毛,背面被灰色粗糙毛,侧脉6-9对;叶柄长1-4厘米,被短粗毛;托叶2,卵状披针形,生无叶的果枝上,常4枚交互对生。
榕果腋生或生于落叶枝上,或老茎发出的下垂枝上,陀螺形,成熟黄色,直径1.5-2.5厘米,散生侧生苞片和粗毛,雄花生于其内壁口部,多数,花被片3,薄膜状,雄蕊1;瘿花无花被,花柱近顶生,粗短;雌花无花被,柱头侧生,被毛。花果期6-7月。
二、对叶榕的主要变种
1、红果对叶榕(FicushispidaLinn.f.var.rubraCorner):该变种叶背面及榕果被黑褐色糙毛;榕果直径12-15毫米,生于穿入泥土中落叶枝条上,成熟红色,总梗短于5毫米。分布于越南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凌云)。生于海拔1000-1500米地区。
2、扁果榕(Ficushispidavar.badiostrigosaCorner):该变种榕果扁球形,径25-30毫米,成熟时黄色,干后常具纵棱,口部苞片莲座状,侧生苞片宽三角形,总梗长5-10毫米。生,粗短;雌花无花被,柱头侧生,被毛。花果期6-7月。分布于越南(北部至中部)、老挝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宁明,岗石达自然保护区)。
三、对叶榕的生长环境
对叶榕喜生于海拔120-1600米的沟谷潮湿地带、溪边疏林、低山次生林中。
四、对叶榕的分布范围
对叶榕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西双版纳、思茅、德宏、红河、文山、临沧、玉溪等地)和贵州。
五、对叶榕的生长习性
在3个发育时期的对叶榕花序中共检测到64种化合物,可见对叶榕采用"泛化"策略吸引传粉榕小蜂,即化学信号是由一系列常见化合物通过一定配比形成。十一烷、β-榄香烯、β-芹子烯、α-依兰油烯可能是对传粉榕小蜂起吸引作用的物质。雌前期花序气味与雌花期相似,间花期与雌前期、雌花期的有显著差异,传粉榕小蜂对雌前期和雌花期花序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对间花期花序表现出驱避性,表明对叶榕与传粉者存在"推-拉"作用模式。雌前期花序释放的气味,有助于传粉者对寄主的定位。同一时期个体间的气味成分存在空间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在间花期更加显著,表明气味成分受环境影响。间花期花序气味由于不需要特异性地吸引传粉者,因而更容易发生变化。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榕树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特点,以及化学机制在维持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六、对叶榕的主要价值
(一)、民族药用
1、傣族:用对叶榕根、皮、叶、果实、寄生。苦、微涩,凉。入水塔。清热解毒,利水退黄,补土健胃。用于黄疽,水肿,小便热涩疼痛,尿路结石,腹痛腹泻,泻下水样稀便,皮肤痛痒,斑疹,疥癣,湿疹,疗疮痈疖脓肿,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症,风湿痛,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产后乳汁不下,缺乳。根、叶用于腹胀,腹痛。
2、基诺族:用根、叶、果皮。用于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痢疾,风湿性关节炎。
3、瑶族:用根、树皮、果实、树液。果实用于产妇乳汁不通;树液用于白带。白浊,乳汁不足,病后体弱,产后无乳。
4、壮族:用树皮。用于痢疾。
(二)、化学成分
叶含佛手柑内酯、补骨脂素、β-谷甾醇、并含10-酮基二十四烷基花生酸酯、对叶榕碱、菲八氢吡吲哚。花序含十一烷、β-榄香烯、β-芹子烯、α-依兰油烯。
七、榕属
(一)、无花果亚属
1、无花果组:纸叶榕、平塘榕、红茎榕、黄毛榕、金毛榕、粗叶榕、极简榕、无花果、石榕树、地果、沙坝榕、缘毛榕、大明山榕、矮小天仙果、线尾榕、台湾榕、扶绥榕、冠毛榕、异叶榕、壶托榕、森林榕、青藤公、卵叶榕、琴叶榕、蔓榕、舶梨榕、乳源榕、竹叶榕、滨榕、楔叶榕、波缘榕、越橘叶蔓榕、变叶榕、尖叶榕、棒果榕。
2、橙黄榕组:橙黄榕。
3、大果榕组:大果榕、苹果榕、杂色榕、北碚榕、藤榕、定安榕、广西榕、贵州榕、那坡榕。
4、薜荔榕组:多脉榕、褐叶榕、薜荔、匍茎榕、云南榕、光叶榕、羊乳榕、毛果榕。
5、岩木瓜组:岩木瓜。
6、糙叶榕组:尾叶榕、斜叶榕、岛榕、假斜叶榕、平枝榕、鸡嗉子榕、菲律宾榕、糙毛榕、糙叶榕、钩毛榕、歪叶榕、山榕。
7、对叶榕组:肉托榕、黄果榕、水同木、对叶榕、稜果榕。
(二)、白肉榕亚属
1、白肉榕组:九丁榕、绿岛榕、硬皮榕、白肉榕。
(三)、聚果榕亚属:聚果榕。
(四)、榕亚属
1、环纹榕组:垂叶榕、劲直榕、钝叶榕、榕树、高山榕、枕果榕、球果山榕、环纹榕、大叶水榕、豆果榕、瘤枝榕。
2、心叶榕组:心叶榕。
3、印度榕组:印度榕。
4、榕组:大叶赤榕、绿黄葛树、大青树、直脉榕、菩提树、雅榕、华丽榕、曲枝榕、龙州榕。
以上物种均分布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