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叶芒

   2020-12-24 花木佚名3709
核心提示:细叶芒拉丁学名:Miscanthussinensiscv.别称:拉手笼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黍亚科族:高粱族属:芒属种:禾苗分布区域: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及东北等地区。细叶

细叶芒

细叶芒    拉丁学名:Miscanthussinensiscv.    别称:拉手笼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黍亚科    族:高粱族    属:芒属    种:禾苗    分布区域: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及东北等地区。

细叶芒(Miscanthussinensiscv.),又名拉手笼,是禾本科芒属植物。芒属(Miscanthus)植物以其姿态优美、形态多样、抗逆性强、分布范围广、繁殖容易等特性越来越受到园林设计者的青睐。

细叶芒(Miscanthussinensis)根系发达,生态适应性极强,有望成为未来的能源植物资源之一 。

一、细叶芒的形态特征

细叶芒多年生暖季型草本,株高1~2m,冠幅60~80cm,叶片线形直立纤细;花期9-10月,顶生圆锥花序扇形,由粉红色变银白色,最佳观赏期是5-11月[1]。

芒属(Miscanthus)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茎秆粗壮,中空。叶片扁平宽大。顶生圆锥花序大型,由多数总状花序延伸的主轴排列而成。小穗含一两性花,具不等长的小穗柄,孪生于连续的总状花序轴之各节,基盘具长于小穗的丝状柔毛;两颖近相等,厚纸质至膜质,第一颖背腹压扁,顶端尖,边缘内折成2脊,有2~4脉;第二颖舟形,具1~3脉;外稃透明膜质,第一外稃内空;第二外稃具1脉,顶端2裂,微齿间伸出一扭转膝曲之芒;内稃微小;鳞波2,楔形,雄蕊3枚,先雌蕊而成熟;花柱2,甚短;柱头帚刷状,近小穗中部之两侧伸出。颖果长圆形,胚大型。染色体小型,基数为10。

二、细叶芒的生物学特性

芒属植物的一般寿命为18~20年,最长可达25年以上,一旦定植可连续生长多年。其生长迅速,生物量在3~5年可达到最大,以后基本保持稳定。定植芒属植物的最佳时期取决于种植材料。若以根茎繁殖应在3~5月份种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若以幼苗或成苗直接定植应稍晚一些(4月下旬到5月下旬),这样可以避免晚期霜害,提高成活率。

芒属植物分蘖能力强,其分蘖从初春开始,以越冬茎为母茎,由基部分蘖节处的侧芽开始第一次分蘖,随后不断产生新的分蘖,并在出现旗叶时达到分蘖高峰,一直持续到深秋或初冬叶片枯萎时才停止。在一年中,约相当于越冬总茎数三成左右的新蘖是从早春到幼穗形成期出现的。据观察,芒属植物在分蘖最盛期出现的分蘖,当年生长缓慢,越冬后成为翌年株丛的主体。芒草在生长季大约每周出叶1片,但当刈割或火烧处理后,出叶速度会明显加快,叶色也更浓,光合效率显著提高。生长期累计出叶数除因种而有差异外,环境条件也会产生显著影响,一般随着海拔增高,累计出叶数减少。随着季节的进展,芒草的叶一般从下叶位依次向上枯萎,这些枯叶当年不脱落。

三、细叶芒的生长环境

细叶芒喜光,耐半阴,耐旱,也耐涝,适宜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

四、细叶芒的生活习性

细叶芒耐干,耐旱,无任何病虫害。冬天地上部全部枯死。

五、细叶芒的分布范围

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及东北等地均有分布。

六、细叶芒的养护管理

冬天不要将其修除以观其冬态。早春从根部将整株梳理剪除,促其重新抽枝。

七、细叶芒的园林用途

细叶芒在园林中可与岩石配植,也可种于路旁、小径、岸边、疏林下等,极具野趣。

绿地上长势优良,适于植于岩石园,路旁,溪边,或植于专类花镜中。

八、细叶芒的干旱影响

干旱胁迫对细叶芒苗期植物学特征影响显著,株高、绿叶面积、分蘖、总生物量均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根冠比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细叶芒苗期对干旱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Pn、Gs、Ci浓度、Tr均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升高,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Chl含量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说明细叶芒苗期在干旱土地上能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环境变化,提高其耐旱性。MDA含量、SOD活性、Pro含量能客观反映植株在干旱胁迫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大小,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细叶芒苗期能迅速积累SOD和Pro来抵御干旱逆境,维持植株正常生长。

细叶芒

细叶芒    别称:拉手笼    拉丁学名:Miscanthussinensiscv.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黍亚科    族:高粱族    属:芒属    种:禾苗    分布区域: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及东北等地区。

细叶芒,拉丁名为Miscanthussinensiscv.,是被子植物门禾本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种中文名:京芒草。种拉丁名:Achnatherumpekinense(Hance)Ohwi。种别名:京羽茅(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科:禾本科(拉丁名:Gramineae)。属:芨芨草属(拉丁名:Achnatherum)。海拔:350-1500。命名来源:(指示植物)【Journ.Bot15:268.1877】中国植物志:9(3):327。形态特征

细叶芒啊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环境高度:海拔350-1500米。生境:山坡草地。是否栽培:野生。分布:东北、华北及江苏、安徽黄山、浙江天目山。

一、细叶芒的形态特征

细叶芒是多年生草本,叶直立、纤细,顶端呈弓形,顶生圆锥花序,花期9~10月,花色由最初的粉红色渐变为红色,秋季转为银白色。序以下疏生柔毛。叶鞘均长于节间,除鞘口及上部边缘有长柔毛外余均无毛;叶舌质地稍厚,先端钝圆,边缘啮蚀状,长1—2毫米;叶片线形,长20—70厘米,宽5—15毫米,除基部有长柔毛或瘤毛外余均无毛,或有时叶背疏生柔毛且呈粉白色,边缘密集细锯齿且明显。圆锥花序扇形,长15—40厘米,主轴无毛或被短毛,仅延伸至花序的中部以下,具10—30个分枝;分枝较强壮,长10-35厘米,斜升或稍开展,每节具1短柄和1长柄小穗,有时在穗轴基部见有3或4个小穗着生于同一节上;穗轴节间长4—10毫米,无毛;小穗柄无毛,短者长1.5—2(-3)毫米,长者长4—6毫米,常向外开展;小穗披针形,长4—5毫米,基盘有淡黄褐色或近白色的丝状长毛,其毛稍长于小穗或与小穗等长;第一颖纸质,披针形,具3脉,边脉成脊,背部光滑无毛;第二颖舟形,先端渐尖,中上部边缘有小纤毛;第一外稃披针形,膜质透明,较颖稍短,先端急尖,边缘有小纤毛;第二外稃狭披针形,长约3.2毫米,膜质透明,边缘有少数小纤毛,先端2裂达1/3或稍下,齿间有芒;芒膝曲,长8—10毫米,芒柱稍扭转;内稃通常缺如;雄蕊3枚,花药棕黄色,长约2.2毫米;柱头紫黑色;长柄小穗与短柄者相似。

二、细叶芒的生长环境

细叶芒耐半荫,耐旱,也耐涝。

三、细叶芒的分布范围

细叶芒产于中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也分布于朝鲜、日本。

四、细叶芒的主要价值

细叶芒在园林中用作观赏草。秆纤维用途较广,作造纸原料、提炼柴油等。

五、细叶芒的优势位置

细叶芒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和荒坡原野,常组成优势群落。

六、细叶芒的适应地区

细叶芒适应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及东北地区。

七、细叶芒的繁殖方法

细叶芒采用播种或插杆繁殖。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