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叶栒子 拉丁学名:CotoneasterglaucophyllusFranch. 别名:粉绿栒子、粉叶荀子、粉缘枸子、粉叶栒子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科:蔷薇科 亚科:苹果亚科 属:栒子属 组:密花组 命名者及年代:Franch,1890 系:耐寒系。
粉叶栒子(学名:CotoneasterglaucophyllusFranch.)是蔷薇科栒子属植物,半常绿灌木,高2-5米,多分枝;小枝粗壮。圆柱形,暗灰褐色,幼时密被黄色柔毛,逐渐脱落,老时无毛。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贵州、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2800米的山坡开旷地杂木林中。另有多花变形。
一、粉叶栒子的形态特征
粉叶栒子半常绿灌木,高2-5米,多分枝;小枝粗壮。圆柱形,暗灰褐色,幼时密被黄色柔毛,逐渐脱落,老时无毛。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至卵形,长3-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上面无毛,下面幼时微具短柔毛,以后无毛,有白霜,侧脉5-8对;叶柄粗壮,长4-6毫米,幼时具黄色柔毛,以后脱落无毛;托叶披针形,微具柔毛,多数脱落。
花多数而密集成复聚伞花序,总花梗和花梗具带黄色柔毛;苞片钻形,稍有柔毛,早落;花梗长2-4毫米;花直径8毫米;萼筒钟状,外面有稀疏柔毛,内面无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有稀疏柔毛,内面无毛或近无毛;花瓣平展,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长3-4毫米,先端多数圆钝,稀微缺,基部有极短爪,内面近基部微具柔毛,白色;雄蕊20,几与花瓣近等长;花柱通常2,离生,几与雄蕊等长或稍短;子房顶端微具柔毛。果实卵形至倒卵形,直径6-7毫米,红黄色,常具2小核。花期6-7月,果期10月。
二、粉叶栒子的生长环境
粉叶栒子生长于海拔1200-2800米的山坡开旷地杂木林中。
四、粉叶栒子的分布范围
粉叶栒子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云南、广西。
五、粉叶栒子的相关变种
1、粉叶栒子多花变型
花序具花50-60朵,直径3.5-7厘米,花序及萼筒初具白色绒毛,渐变无毛。
分布于云南西部。
2、粉叶栒子小叶变种
叶片形小,椭圆形,长1.5-3厘米,宽1-2.4厘米,两端圆钝,有短尖,几无毛。花序较小,有花6-12朵,总花梗和花梗有柔毛。
分布于云南西部。
3、粉叶栒子毛萼变种
叶片椭圆形,长2-2.5厘米,宽1-2厘米,两端圆钝,幼时密被黄色绒毛,逐渐脱落。花序有花多至40朵,总花梗、花梗和萼筒密被白色绒毛,以后脱落减少。
分布于云南西部。
六、近种区别
粉叶栒子与水栒子的异点在于后者叶片质薄,花梗和萼筒均无毛,果实常具1核。在亲缘方面本种与耐寒栒子最为接近,唯后者在萼筒外面、花梗、总花梗和叶片下面密被绒毛,植株和叶片一般较高大,可以区别。
七、栒子属、尖叶栒子、灰栒子、匍匐栒子、藏边栒子、川康栒子、细尖栒子、泡叶栒子、黄杨叶栒子、镇康栒子、厚叶栒子、矮生栒子、木帚栒子、散生栒子、恩施栒子、麻核栒子、西南栒子、耐寒栒子、光叶栒子、粉叶栒子、球花栒子、细弱栒子、蒙自栒子、丹巴栒子、钝叶栒子、平枝栒子、全缘栒子、中甸栒子、黑果栒子、小叶栒子、蒙古栒子、台湾栒子、宝兴栒子、水栒子、光泽栒子、亮叶栒子、两列栒子、暗红栒子、少花栒子、毡毛栒子、网脉栒子、麻叶栒子、圆叶栒子、红花栒子、柳叶栒子、血色栒子、山东栒子、康巴栒子、华中栒子、准噶尔栒子、高山栒子、毛叶水栒子、藏南栒子、细枝栒子、陀螺果栒子、单花栒子、疣枝栒子、白毛栒子、西北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