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木兰 学名:MagnoliacampbelliiHook.f.etThom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毛茛目 科:木兰科 族:木兰族 亚族:木兰亚族 属:木兰属 亚属:玉兰亚属 组:玉兰组 种:滇藏木兰 命名者及年代:Hook.f.etThoms.,1855。
滇藏木兰(学名:MagnoliacampbelliiHook.f.etThoms.)是木兰科木兰属植物。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灰褐色,叶片纸质,深绿色,椭圆形、长圆状卵形、或宽倒卵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叶柄基部具短小的托叶痕。花大,稍芳香,先叶开放;花蕾卵圆形,花梗粗壮,无毛或稍被柔毛;花被片深红色或粉红色,或有时白色,倒卵状匙形或长圆状卵形,花丝紫红色;雌蕊绿色,柱头红色。聚合果圆柱形,蓇葖紧贴,质薄,果梗粗壮,种子心形,侧扁,去种皮的种子白色,3-5月开花,6-7月结果。
滇藏木兰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维西)和西部(瑞丽)、西藏南部。生长于海拔2500-3500米的林间。
滇藏木兰花开如莲,淡粉红至深粉红及紫红色或白色,清香幽馥,花期很早,先于叶生长,冬末至早春开放,是较好的城市和庭院绿化的观赏树种之一。
一、滇藏木兰的形态特征
滇藏木兰是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褐色,嫩枝黄绿色,老枝红褐色,无毛。叶纸质,深绿色,椭圆形、长圆状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0-23(-33)厘米,宽4.5-10(-14)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摹部圆或阔楔形,通常不等侧,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被白色平伏柔毛;中脉及侧脉被平伏长绢毛;侧脉每边12-16条,叶柄长1-5厘米,被展开柔毛,基部具短小的托叶痕。
滇藏木兰花大,稍芳香,径15-25(-35)厘米,先叶开放;花蕾卵圆形,长约2.5厘米,被淡黄色绢毛;花梗粗壮,长约2厘米,无毛或稍被柔毛;花被片12-16,深红色或粉红色,或有时白色,倒卵状匙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14厘米,宽4-6厘米,基部渐狭成爪。外轮3片平展,或外反折向下垂,最内轮直立,靠合,宽卵形或近圆形,长8-10厘米,宽4-6厘米,围着雌雄蕊群;雄蕊长1-3厘米,花丝紫红色;雌蕊群长2-3厘米,绿色,柱头红色。聚合果紫红色,转褐色,初直立,后下垂,圆柱形,长11-20厘米,直径2.5-3厘米;蓇葖紧贴,质薄,沿背缝线开裂成两瓣;果梗粗壮,直径1-1.5厘米,无毛;种子心形,侧扁,高1-1.2厘米,宽0.8-1厘米,去种皮的种子白色,腹面稍凹,顶端孔大,不凹入,基部具锐尖。花期3-5月,果期6-7月。
二、滇藏木兰的产地生境
滇藏木兰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维西)和西部(瑞丽)、西藏南部。生长于海拔2500-3500米的林间。
三、滇藏木兰的繁殖方法
(一)、播前准备
1、种子采收和处理:滇藏木兰的果实大多9月-10月成熟,成熟后应及时采收,采下后的果实摊于通风的室内,厚约20厘米,每天翻动1次-2次,让其种子后熟2-3天后,再置于日光下晾晒,使果实裂开取出种子,将取出的种子在室内摊晾2-3天,厚约10厘米,并每天翻动2-3次,严防发热,待外种皮变黑或变软时,置清水中浸泡24小时,搓揉除去外种皮,将得到的净种在室内通风阴凉处阴干种子表面的水分,随后晾晒1-2天后进行沙藏。
2、种子贮藏:贮种用的沙子为洁净河沙,以中、细沙为好,过米筛,注意不能用过细的浮沙,易烂种。沙子的湿度以“手握稍成团,手松即散开”为好。然后,在地面上垫一层5厘米厚的河沙,将3份河沙与1份种子充分拌匀后堆放于5厘米厚的河沙上面,累计堆放高度不超过30厘米,超过30厘米时,要每隔30厘米竖一个缓气草把或小捆竹片,以利通气;表层覆盖5厘米的纯沙,四周用木板或砖头围起来。以后经常检查,发现沙子太干时,按上述方法加水拌匀,重新贮藏。如没有河沙,也可用锯末代替,湿度以手感带润即可,但贮种厚度以不超过15厘米为宜。
3、育苗地选择:育苗地选择在中国永平县金光寺自然保护区,属横断山系,云岭山脉南部博南山的一部分,海拔高度为2600米。该地属干湿分明,雨热同期的南亚季风型气候。每年5月-10月,受控于西南季风,形成雨期,降水集中,约占全年总降水的90%,11月至翌年4月,受控于大陆西风环流,形成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年均温12-14℃,最冷月1月,月均温1-3℃,最热月6月,月均温15-17℃,年降雨量约1100-1200毫米。土壤为森林棕壤,土壤肥力为中等。
4、苗床整地及土壤处理:播种前1个半月,清理育苗地,除去杂草和石砾,深挖翻土35厘米左右,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和风化后,把土壤耙碎,土粒直径≤1厘米。由于冬春季节,雨量较少,应作低床,略低于步道3厘米-5厘米,床宽1.2-1.3米,步道宽40厘米。苗床整地后施底肥5千克/平方米(腐熟的有机肥)。
(二)、播种方法
滇藏木兰可晚冬、早春育苗。为便于除草、起苗管理,采用条播,按行距15厘米开沟,沟宽5厘米,沟深4厘米,用细孔喷壶把沟面浇湿,然后将种子均匀点播沟中,种子与种子之间的距离为4-5厘米,盖土厚度2厘米,接着用松针覆盖苗床,以不见土壤为宜,浇水时通过松针滤水不易冲开盖土使种子裸露。为防止低温、霜冻,可用竹杆搭建弓形塑料拱棚,以利保温保湿。播种当日必须浇透水,以后只要保持苗床湿润即可,不可过干或过湿,浇水时间以早晚为宜。
四、滇藏木兰的栽培技术
(一)、幼苗管理
播种后40-50天,幼苗大量出土,应逐次揭去覆盖在苗床上的松针。待幼苗出齐后,即可全部揭去松针覆盖物,注意不要损伤幼苗。另外,随着气温转暖,棚内温度升至30℃时,应把塑料棚膜换成遮荫网。播种4个月左右应揭除遮荫网进行炼苗,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提高苗木木质化程度。
(二)、小苗培育
1、营养土的配制:用腐殖土70%,粘土20%,火土10%混合,另加2%过磷酸钙,撒入少量的复合肥充分拌匀作为营养土。营养袋规格为15厘米×18厘米,装袋后带状摆放整齐,带宽1.5米,每行10袋,长度视苗圃地而定,步道宽度40厘米,步道高于营养袋口3厘米左右,利于保湿。
2、幼苗移袋及后期管理:经过炼苗后的幼苗,即可移入营养袋中进行培育。起苗前2小时应先浇透水,起苗时应尽可能做到不要损伤幼苗的顶芽、皮层,保持根系的完整,在移装袋时随取随装,并保证不窝根。幼苗移植上袋后要加强水肥和除草管理。40天后开始施肥,肥料以三元复合肥、尿素为主,采用薄施、多次施肥的方法进行施肥,及时除草,每次每袋施三元复合肥2-3粒,每月1次,中途切换成尿素1-2次,同样薄施3-4粒,埋在距苗木根部3厘米处的土中,根据天气进行及时浇水,促进苗木生长。
(三)、大苗培育
1、换袋培育:当幼苗在营养袋内生长近1年后,平均高度已达50厘米左右,苗木根已穿袋或接近穿袋,此时要进行株行距调整,换成30厘米×30厘米规格的大营养袋继续培育。此时应重新整地开沟,沟深55厘米,宽50厘米,将沟内土粒耙碎,使土粒直径小于2.5厘米,就地装入大规格营养袋中。铲平沟底,把大营养袋平放沟中,严实饱满地将细土装至袋口的2/3,用剪刀去掉小袋苗塑料袋,连苗带土球置于大袋正中,袋与袋间的空隙也要用细土填实,齐平地面即可,以利于保水。
2、调整密度;合理密植是培育优质苗木的基本条件,密度过大,苗木生长空间小,通风透光性差,不利于苗木正常生长,所培育的苗木高粗生长比例失调,个体差异大,商品价值低。密度过小,单位面积上的苗木产量低,不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株行距应为1.2米×1.2米,当相邻植株的枝条相接时,应再次调整株行距,隔株移植。
3、水肥管理:移植到大营养袋中的苗木,其根系未被损伤,保持土壤湿润即可。随着苗木的逐渐长大,需要大量补充养分。第1年每40天施1次肥,采取薄施,每次20克三元复合肥,距苗木中心位置5厘米处的圆周上不同位置,竹签撬开土壤,放入肥料,细土覆盖,深度以不见肥料为宜;第2-3年,施肥方法同上,施肥量在头年的基础上每次增加50%,即第2年每次施30克,第3年每次施45克。
4、修剪:通常滇藏木兰不需要修枝,但对枯枝、弱枝、顶枝和病枝要进行修剪。修剪时间为秋末至次年初春前,1年1次,此间树体蒸腾小,对苗木生长影响不大。枝剪要锋利,保持切口平滑,修枝后在树冠下及修剪口周围容易萌发小枝条,应及时清除,以减少树木养分消耗。修枝高度为树高的1/3,修剪后的冠高比为2:3。修枝工作要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病害枝和有虫瘿的枝条要彻底剪除,并集中销毁。
(四)、出圃管理
出圃前浇透水后,隔3-5天起苗。起苗时从苗畦一端按顺序出圃,注意保持袋体完整,防止散袋,损伤苗木根系。若苗木销售到外地,要对苗木进行检疫,填写苗木产地标签,随苗木同行。在运苗中应保护好苗木不受损伤,要做好苗木保鲜、遮荫、保湿、防止风吹和暴晒工作。
五、滇藏木兰的病虫防治
甲胺磷0.067%的溶液和多菌灵喷洒苗床,可防治小地老虎害虫和根腐病、茎腐病、叶枯病、灰斑病等的发生。幼苗期要每隔10天左右用1:1:1多菌灵液喷1次。袋苗期,其生长快、抗性强,偶有叶枯病发生,可用0.5%的波尔多液和多菌灵喷洒。
六、滇藏木兰的主要价值
滇藏木兰花开如莲,淡粉红至深粉红及紫红色或白色,清香幽馥,花期很早,先于叶生长,冬末至早春开放,是较好的城市和庭院绿化的观赏树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