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舌草

   2021-04-16 花木佚名772
核心提示:雀舌草拉丁学名:StellariauliginosaMurray别称:天蓬草、葶苈子、蛇查口、地耳草、田基黄、雀舌草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石竹目科:石竹科亚科:繁缕亚科族:繁缕族属:繁

雀舌草    拉丁学名:StellariauliginosaMurray    别称:天蓬草、葶苈子、蛇查口、地耳草、田基黄、雀舌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石竹目 科:石竹科    亚科:繁缕亚科    族:繁缕族    属:繁缕属    组:繁缕组    亚组:雀舌草亚组    系:雀舌草系    种:雀舌草    变种:高山雀舌草    命名者及年代Murray,1770。

雀舌草(学名:Stellariauliginosa),是双子叶植物纲、石竹科,繁缕属草本植物。分布在北温带、喜马拉雅山、台湾岛、印度、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湖南、内蒙古、福建、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广东、云南、广西、四川、甘肃、河南、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30米至4,000米的地区,多生于田间、溪岸以及潮湿地,该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在闽西一带,常在菜园、收割后的稻田里生长,常与繁缕草、看麦娘等植物一同作为禽畜的饲料。

一、雀舌草的形态特征

雀舌草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5~30cm。茎纤细,丛生,下部平卧,上部斜升或直立,有多数疏散的分枝,绿色或带紫色,无毛。叶对生,无柄;叶片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0~17mm,宽2~4m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边缘微波状,两面均无毛,叶脉显著;聚伞状花序,顶生,花较少,通常3朵或单朵腋生。花梗细,长8~10mm;萼片5片,披针形,长约2mm,边缘淡黄色,膜质,外被细毛;花瓣5瓣,白色,比花萼略短,2深裂,几达底部;雄蕊5枚,有时6~7枚,稍短于花瓣;子房卵形,花柱3个。短蒴果椭圆形,先端6瓣裂;种子多数,肾形,微扁,有疣状凸起。花期4~11月,果期6~12月。

二、雀舌草的识别特征

①一年生草本,高15-30cm;

②叶无柄,矩圆形至卿状披针形,长5-20mm宽2-3mm,无毛或边缘基部硫生睫毛,全缘或边绿线波状;

③花序拿状,常有少数花,或单花腋生,萼片5片,针形,花5片,白色,2深裂几达基部;蒴果6裂。有多数种子,种于皆形,磁扁表面有皱纹突起。

三、雀舌草的分布范围

雀舌草产于内蒙古、甘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台湾、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北温带广布、南达印度、喜马拉雅地区、越南。

四、雀舌草的生长环境

雀舌草多生于田间、溪岸或潮湿地。

六、雀舌草的变种分化

高山雀舌草(变种)(云南种子植物名录)茎细长,柔弱。叶片较小,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有时为披针形。花单生顶端或叶腋。蒴果长于宿存萼。产云南(维西、德钦)、四川(木里)。生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