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篾黄竹

   2021-04-23 花木佚名356
核心提示:破篾黄竹拉丁学名:BambusaxiashanensisChiaetH.L.Fung界:植物界门:木兰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百合纲Liliopsida亚纲: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目:莎草目Cyperales科:禾本科Poaceae属:簕竹属Bambusa种:霞山坭

破篾黄竹    拉丁学名:BambusaxiashanensisChiaetH.L.Fung    界:植物界    门:木兰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百合纲Liliopsida    亚纲: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目:莎草目Cyperales    科:禾本科Poaceae    属:簕竹属Bambusa    种:霞山坭竹Bambusaxiashanensis    分布区域:中国广西。

破篾黄竹(BambusacontractaChiaetH.L.Fung)本种外形很象青皮竹BambusatextilisMcClure,但不同点为箨耳较大,大耳长约3厘米,宽7-10毫米,箨片基部近圆形收窄,且其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1/4,箨片长约为箨鞘全长的2/5。本种常用以劈篾编制各种竹编品,由于劈篾性能好,故有破篾黄竹之称。

一、破篾黄竹的形态特征

破篾黄竹竿高5-6米,直径2-3厘米,尾梢下弯,下部挺直;节间长40-57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并疏生白色长硬毛,竿壁薄;节平坦,无毛;分枝常自竿下部第四至第六节开始,多枝簇生,主枝略较粗长。箨鞘早落,背面薄被白蜡粉,通常无毛或于底缘处生有紧贴或伸展的暗棕色刺毛,腹面有光泽,先端因向一侧下斜而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不相等,有波状皱褶,长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波曲状繸毛,大耳略向下倾斜,长约3厘米,宽7-10毫米,约比小耳大1倍;箨舌高约2毫米,边缘疏齿裂;箨片直立,狭卵形,长约为箨鞘长的2/5,先端边缘内卷而成锐尖头,基部近圆形收窄后即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为2-3毫米,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1/4。叶鞘无毛;叶耳近卵形,边缘具长繸毛;叶舌极矮,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通常长10-15厘米,宽1.3-1.5厘米,上表面近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花果未见。

二、破篾黄竹的生长环境

破篾黄竹生丘陵地村落或山脚。

三、破篾黄竹的分布范围

破篾黄竹产广西。模式标本采自广州华南植物园(引自广西东兴)。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