虉草 拉丁学名:PhalarisarundinaceaL. 别名:草芦、园草芦、虉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早熟禾亚科 族:虉草族 属:虉草属 种:虉草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虉草(学名:PhalarisarundinaceaL.)是禾本科,虉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根茎。秆高可达140厘米,叶鞘无毛,叶舌薄膜质,叶片扁平,幼嫩时微粗糙,圆锥花序紧密狭窄,密生小穗;颖沿脊上粗糙,孕花外稃宽披针形,6-8月开花结果。
虉草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生于海拔75-3200米的林下、潮湿草地或水湿处。
虉草幼嫩时为牲畜喜食的优良牧草,收割或放牧以后再生力很强;秆可编织用具或造纸。
一、虉草的形态特征
虉草是多年生,有根茎。秆通常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40厘米,有6-8节。
虉草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薄膜质,长2-3毫米;叶片扁平,幼嫩时微粗糙,长6-30厘米,宽1-1.8厘米。
虉草是圆锥花序紧密狭窄,长8-15厘米,分枝直向上举,密生小穗;小穗长4-5毫米,无毛或有微毛;颖沿脊上粗糙,上部有极狭的翼;孕花外稃宽披针形,长3-4毫米,上部有柔毛;内稃舟形,背具1脊,脊的两侧疏生柔毛;花药长2-2.5毫米;不孕外稃2枚,退化为线形,具柔毛。花果期6-8月。
二、虉草的生长环境
虉草生于海拔75-3200米的林下、潮湿草地或水湿处。藕草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土壤pH值4.9-8.4的范围内都能良好地生长。在粘土或粘壤土上生长最好,也适应富含有机质的淤泥肥土和受水淹过的潮湿土壤;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沙质土壤上也能生长。
虉草是荫草常生于低温多水的河岸两边和湖边地带,抗逆性强,既耐涝,又能抗旱,还能耐寒。在高寒地区能安全越冬。
三、虉草的分布范围
虉草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四、虉草的繁殖方法
虉草适应性强,对土壤选择不严格。虉草春秋两季均可播种,中国南方播种在3月中下旬以前,北方可推迟至4月中旬,当地温达到7-8℃时种子能够正常发芽。南方秋播宜于10月中旬之前。种子直播,可开沟条播,沟深为3厘米,行距30厘米,播后覆土1厘米。每亩播种量为2千克左右。
虉草无性繁殖,尤以无性繁殖能力强,因其根系大,根茎横向延伸,其节上能长出新的植株。根茎繁殖更易成活,且便于管理。切一小段根状茎以50厘米的株、行距(行间各穴错开)栽植,覆土深6-8厘米,栽后浇透水,很易成活。
五、虉草的栽培技术
虉草繁殖能力强,种植第二年可形成强大的株丛,第三年即覆盖地面,它的横生茎能把别的植物挤得无法生存。一般无病虫害,因此,田间管理简单,但每次刈割后,要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并灌水,以促进茎叶再生。
虉草的生长速度快,产草量高,生命力强,一般每年可刈割3-5茬;在草长高到40-50厘米时,就可以收割喂饲牲畜。亩产鲜草1000-2500千克。
虉草在种子成熟时,种子极易散落,当种子有75-85%成熟时,应及时采收。
六、虉草的主要价值
虉草的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马、牛、羊等家畜均喜食。据分析,鲜草营养成份含量:粗蛋白质4.89%,粗脂肪2.06%,粗纤维3.19%,无氮浸出物42%,粗灰分5.80%。据试验,鲜草粗蛋白质的可消化率为78%,粗脂肪为5.8%,粗纤维6.7%,无氮浸出物为7.6%。虉草的利用最好是在幼嫩期青饲,也可割制干草或青贮。干草可粉碎后进行发酵,再用来喂大牲畜,还可按比例配制混合料喂猪。
虉草除饲用外,其茎秆还可用来编织用具或作为造纸原料。另外,因虉草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根系发达,还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
七、虉草的主要变种
丝带草(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扁平,绿色而有白色条纹间于其中,柔软而似丝带。中国广州中山大学标本园有栽培;植于花盆中常刈短其秆,令矮生以观赏其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