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蕨属 拉丁学名SorolepidiumChristemend.Ching 界植物界 门蕨类植物门 亚门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纲蕨纲 亚纲薄囊蕨亚纲 目真蕨目 科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属玉龙蕨属。
玉龙蕨属为中国特有,玉龙蕨属于鳞毛蕨科,是中国特产的珍稀蕨类植物,仅产于西藏东部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上。
一、植物简介
纲拉丁名:Leptosporangiopsida
是蕨类植物的最大科。
种:2种。
二、形态特征
玉龙蕨属Sorolepidium高山冰川洞穴生,小型草本。根状茎短,直立,遍体密被红棕色、卵形、先端渐尖或阔披针形鳞片,边缘有睫毛,老时往往变苍白色,覆瓦状排列;叶密簇生,有短柄,叶片线状,披针形,宽1-4厘米,一回羽状至二回浅羽裂;羽片长圆形至阔卵形,急尖头或钝头,基部对称,近圆形,边缘浅裂、或具圆钝锯齿、或为全缘,无尖锯齿,顶部软骨质,反折。叶厚革质,上面密被红棕色、线形或纤维状贴生的鳞片,下面密被较大的鳞片,老时变苍白色;叶脉分离,羽状,侧脉单一,两面不见。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顶端,在主脉两侧各排列成1行,通常被鳞片所覆盖,不见,成熟后往往散开,无囊群盖。
三、亚种分布
为中国特有属,分布中国西部高山冰川洞穴或岩石缝中。分布于四川、云南及西藏。现知有2种。
1、Sorolepidiumglaciale玉龙蕨。产四川、云南和西藏。生高山冰川穴洞、岩缝,海拔3200-4700米。
2、Sorolepidiumovale卵羽玉龙蕨。产云南西北部(丽江玉龙山)。生岩石缝中,海拔4000米。
四、生长习性
常见的伴生植物有贯众(CyrtomiumfortuneiJ.Smith)、两色鳞毛鳞(Dryopterissetosa(Thunb.)Akasawa)、黑足鳞毛蕨(D.fuscipesC.Chr.)、阔鳞鳞毛蕨(D.championii(Benth.)C.Chr.exChing)、长尾复叶耳蕨(Arachniodessimplicior(Makino)Ohwi)等,均为亚热带森林中草本层的常见种。
编号 | 描述 | 中文名 | 拉丁名 |
1 | 羽片长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3毫米,全缘或略浅裂。 | 玉龙蕨 | SorolepidiumglacialeChrist |
2 | 羽片卵形,长5-8毫米,宽约5毫米,下部边缘有2-3个锐裂的圆裂片,上部全缘或浅波状。 | 卵羽玉龙蕨 | SorolepidiumovaleY.T.Hsieh |
1、保护级别
与现状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稀有种。玉龙蕨属为我国特有。产西藏、云南及四川三省区毗邻的高山上,常生于冰川边缘及雪线附近,零星分布。本种特产于中国西南部分高山的雪线附近,为稀有植物,是研究蕨类植物的形态和功能统一性的良好材料。
2、保护措施
建议登山科考人员不要大量采集。
六、栽培要点
限于该种的特殊生态条件,难以室内人工栽培。迁移保存时,可试行向长白山等保护区高山地带移植试种。
七、相关报道
1、成都市首次调整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名录
中华园林网2007年1月24日消息:据现有资料统计,成都市域内有记录的高等植物有3287种,占全国种数的十分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都的重点保护植物名单上只有珙桐、光叶蕨、玉龙蕨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国务院于1999年批准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扩大了重点保护植物的范围。但因野生植物普查要耗用大量人、财、物力,成都就一直没有调整名录。
2、科属争议:东亚特有属玉龙蕨属的系统位置
蕨类东亚特有属玉龙蕨属Sorolepidium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国外的分类系统倾向于把玉龙蕨属作为广布属耳蕨属的成员,而中国的蕨类学家根据无囊群盖和羽片边缘无尖齿等形态特征认为玉龙蕨属为一独立的属。
本研究利用叶绿体rbcL基因片断结合孢子形态等特征对玉龙蕨属的系统位置进行了探讨。系统学分析分别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Bayesianinferences)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来自rbcL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玉龙蕨与耳蕨属植物之间极低的序列分化程度均支持玉龙蕨为耳蕨属成员,并且与分布在东喜马拉雅地区的高山耳蕨植物P.duthiei和P.lachenense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孢子形态特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