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心兰 拉丁学名:LycasteskinneriLindl.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微子目 科:兰科 属:薄叶兰属 种:捧心兰 命名者及年代:Lindl.,2011。
捧心兰(学名:LycasteskinneriLindl.)是兰科、薄叶兰属附生植物,假鳞茎肥大,近卵形,多分枝,密被短柔毛,叶折叠,绿色,叶片长椭圆型;花柱从假鳞茎的基部长出,花序具卵形苞片,渐尖,侧生萼片斜椭圆形至圆形到椭圆形卵形,椭圆形花瓣,花梗由带有叶片的假鳞茎抽生而出,顶端通常着花,花朵大、有蜡质、花期持久,中间花瓣稍为微卷合拢。花色有淡红、白色、黄色、绿色、橙色、粉红色等。花期多为春末夏初。
捧心兰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高原的山地雨林中,海拔500至2500米的山区林间成岩缝里。栖息地属于中高海拔地区,夜间偶有薄雾,属于低光照植物。
捧心兰花朵大,有蜡质,花期持久,花型呈现三角形,而且有迷人的香味,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一、捧心兰的形态特征
捧心兰是附生植物,假鳞茎肥大,近卵形,高7.5-10厘米,假球茎约有二至四片薄而宽软;多分枝,密被短柔毛,直径0.5-0.7厘米。叶折叠,绿色,长30-65厘米,宽5-15厘米,叶片长椭圆型;花柱从假鳞茎的基部长出,长约10-15厘米。花序具卵形苞片,渐尖,长3.2-5.5厘米,宽1-2厘米。侧生萼片长6.5-9厘米,宽3.7-5厘米,斜椭圆形至圆形到椭圆形卵形,先端锐尖和小管状。椭圆形花瓣,长4.5-5.5厘米×2.2-4.3厘米。花梗由带有叶片的假鳞茎抽生而出,原生种在冬季干旱时会落叶,春天长出新芽后,从假球茎之基部长出无节之花梗,顶端通常着花一朵,花朵大、有蜡质、花期持久,三片花萼宽大且呈正三角型分张,中间花瓣稍为微卷合拢。花色有淡红、白色、黄色、绿色、橙色、粉红色等。花期多为春末夏初。
二、捧心兰的产地生境
捧心兰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高原的山地雨林中,海拔500-2500米的山区林间成岩缝里。生长地属于中高海拔地区,夜间偶有薄雾,属于低光照植物。
三、捧心兰的繁殖方法
捧心兰以种子播种和分生繁殖为主。但分生繁殖系数较低,难以满足捧心兰产业化生产需求。因此产业化生产多采用无菌播种或分生组织培养。捧心兰在温室中极难自然结实,必须人工授粉。开花时选取生长健壮的母株进行自交授粉及杂交,授粉后果实从授粉到成熟需要10-12个月。在种子近完全成熟但未开裂前进行无菌播种效果最佳。
1、播种:培养基可采用1/2MS+10%椰子汁+0.1%活性炭,播种后50天左右种子萌发,在相同的培养基上经过两次继代形成可移栽的小苗。当瓶苗驯化至幼苗假鳞茎肥大前,植株生长势弱,死亡率达60%以上。
2、分生组培:可选取健壮的母株新芽、花芽或假鳞茎生长点的分生组织进行灭菌培养繁殖,通常诱导培养基可采用MS+NAA0.1毫克/升+1%椰乳+2%蔗糖,经40天培养后,接入1/2MS+NAA0.2毫克/升+BA2.0毫克+1%椰乳+2%蔗糖的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先在24-25℃下暗培养7-10天,然后移到温度26-30℃、光照强度1000勒克斯条件下培养,当外植体膨大、周围有大量的原球体产生时,可分割再接入增殖培养基中。经过60-90天有丛生苗长出后,将小苗移入生根培养基3/4MS+NAA0.2毫克/升+1%椰乳+2%蔗糖中,80天后植株原球茎开始生根,再经过几个月后当球茎长出叶片时,可出瓶移栽。
3、组培苗驯化:捧心兰瓶苗通常每年10月至翌年4月是最佳出瓶移栽期,在出瓶前需在栽培场地驯化1周,驯化阶段不得打开瓶盖,尽量避免染菌。出瓶时应从瓶中小心脱出,洗净根部所带的培养基。用小树皮等细小的基质将小苗的根小心分开,树皮必须杀菌,用1.5寸穴盘把植株定植,务必压紧基质。
四、捧心兰的栽培技术
生产场地及环境要求捧心兰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严格,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0-27℃,成花期最适生长温度10-13℃,相对湿度65-85%,光照12000-15000勒克斯。兰棚应设两层遮阳网,顶层固定的遮阳网要用遮光率80%防老化遮阳网,第二层活动的遮阳网要用遮光率50%防老化遮阳网,两层遮阳网之间距离50厘米。兰场生产使用自来水,每10亩地温室需设20立方米自来水水池一个。设置电动喷淋设施,用于浇水、施肥和喷淋降温增湿。另外,温室内应有活动式栽培床架,也可不用床架直接放于地面栽培,但地面必须平整并铺有无纺布或黑色塑料薄膜。在栽培前10天将温室密闭,提高室温达50-60℃进行灭菌,并把温室地面、栽培床架等生产温室及配套设施消毒灭菌,以减少病虫害发生与传播。
五、捧心兰的主要价值
捧心兰花朵大,有蜡质,花期持久,花型呈现三角形,而且有迷人的香味,有较高的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