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毛槭 拉丁学名:Acerfulvescensva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无患子目 科:槭树科 属:槭属 亚属:槭亚属 组:桐状槭组 分布区域:四川西部至西北部 保护级别:易危(IUCN标准)。
黄毛槭(学名:Acerfulvescensvar.)是槭树科槭属落叶乔木,高约10米,稀达20米。树皮灰色,稀黄灰色,微浅裂。
一、黄毛槭的形态特征
植株
黄毛槭是落叶乔木,高约10米,稀达20米。
黄毛槭树皮灰色,稀黄灰色,微浅裂。
黄毛槭小枝圆柱形,当年生枝紫绿色,无毛或有很稀疏的短柔毛,多年生枝灰褐色或淡灰色,有很稀疏的皮孔。
黄毛槭冬芽褐色,卵圆形,鳞片无毛。
叶
黄毛槭叶纸质,基部心脏形或近于心脏形,通常3裂,稀5裂或不裂,长7-10厘米,宽5-11厘米;裂片三角卵形,先端有长尖尾;裂片中间的凹缺钝形,其深度约为叶片长度的1/5-1/4;上面无毛,绿色;下面淡绿色,有黄色或褐色的长柔毛。在叶脉上更密;主脉5条,在上面凹下,在下面显著,侧脉及小叶脉在上面不显著,在下面略显著;叶柄长3-9厘米,无毛或顶端微有短柔毛。伞房花序,长8-10厘米,无毛。
花
黄毛槭花杂性很小,雄花与两性花同株;萼片5,绿色,长圆形,长3毫米;花瓣5,倒卵形,长3毫米;雄蕊8,在雄花中的与花瓣等长,生于花盘内侧,生于两性花中的较短;子房紫色,花柱短,上段2裂,柱头反卷。
黄毛槭花期4月,果期8月。
果
黄毛槭翅果嫩时紫色,成熟后变黄色或紫褐色;小坚果压扁状,长1.3-1.5厘米,宽8-10毫米,翅宽1.5厘米,连同小坚果共长3-3.5厘米,中段较宽,张开几成水平。
二、黄毛槭的生长环境
黄毛槭生长于海拔2700-3200米的疏林中。
三、黄毛槭的分布范围
黄毛槭产于四川西部至西北部。
模式标本采自灌县巴郎山。
四、相关亚种
名称 | 形态特征 | 产地生境 |
1、丹巴黄毛槭(亚种)(植物分类学报) | 本亚种较之原种,区别在于本亚种的叶的宽度大于长度,常宽9-13厘米,长8-9厘米,基部截形,稀略近于心脏形,常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锐尖,下面密被宿存的淡黄色长柔毛,果序伞房状,淡绿色,连同长1厘米的总果梗在内共长6厘米,翅果较大,长3.5-3.8厘米,翅宽1.4厘米,张开近于水平。花期不明,果期9月。 | 产四川西部。生于海拔2800-2900米的疏林中。模式标本采自丹巴。 |
2、陕甘黄毛槭(亚种)(植物分类学报) | 本亚种与原种的区别在于本亚种的叶稍大,基部近于圆形或截形,直径约10-19厘米,3-5裂,先端锐尖或尾状锐尖,嫩时下面密被淡黄绿色短柔毛,其后毛渐稀疏至近于无毛状,叶柄细瘦,长3-5厘米,淡紫绿色;果序伞房状,连同长9-12毫米的总果梗在内共长4-5厘米,直径5厘米,翅果长3-3.2厘米,翅较窄,长圆形或长圆倒卵形,宽8-10毫米,张开成钝角或近于水平。花期4月下旬,果期8月。 | 产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生于海拔1200-2100米的山坡或山谷丛林中。模式标本采自陕西太白山。 |
3、五裂黄毛槭(亚种)(植物分类学报) | 本亚种较之原种,区别在于本亚种的小枝淡紫绿色,皮孔稀少,叶纸质,基部近于心脏形或截形,常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长锐尖,下面密被短柔毛初系浅灰色,后变淡黄色,果序伞房状,连同长1-1.2厘米的总果梗在内共长4厘米,翅果较小,长2.5-2.7厘米,张开成钝角或近于锐角。花期4月上旬,果期9月。 | 产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昌都地区的南部。生于海拔2000-2500米的疏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盐边。 |
4、褐脉黄毛槭(亚种)(植物分类学报) | 本亚种与原种的区别在于本亚种的叶系膜质或薄纸质,宽6-8厘米,长5-6厘米,常5裂,稀3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锐尖,下面淡绿色,被淡白色短柔毛,叶脉褐色,叶柄细瘦,紫褐色,果序伞房状,微被白色柔毛,连同长8-12毫米的总果梗在内共长4厘米,翅果较小,长2.5-2.8厘米,翅近于长圆形,宽8-10毫米,张开成钝角。花期不明,果期9月。 | 产陕西东南部。生于海拔1200-1300米的疏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平利双坪。 |
五、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