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叶槭 拉丁学名:AcerpoliophyllumW.P.Fang&Y.T.Wu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无患子目 科:槭树科 属:槭属 亚属:槭亚属 组:全缘叶槭组 种:灰叶槭 命名者及年代:FangetWu,1979 保护级别:IUCN 红色名录:易危(VU)系三脉槭系
灰叶槭(学名:AcerpoliophyllumW.P.Fang&Y.T.Wu)是槭树科、槭属常绿小乔木,高约5米。树皮粗糙、深褐色。小枝细瘦,无毛,当年生枝淡绿色,多年生枝深灰色或深褐色。叶革质,卵形;叶柄细瘦、淡绿色。花的特性未详。果序伞房状、无毛。翅果红色;小坚果凸起,近于四棱形。花期不明,果期9月。
灰叶槭为中国贵州特有种,主要分布于安龙雨章、兴义坡冈及兴仁等地,生于海拔1000-1300米山谷地带的阔叶林中。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属阳性树种,稍耐干旱,喜钙质土,在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中性土上生长发育良好。
灰叶槭枝、叶对生,叶常绿,树姿优美,红色翅果状如双双飞蝶,颇为奇特别致,宜在公园或庭院种植供观赏,亦可作行道树栽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ver3.1)——易危(VU)。
一、灰叶槭的形态特征
灰叶槭是常绿小乔木,高约5米。树皮粗糙、深褐色。小枝细瘦,无毛,当年生枝淡绿色,多年生枝深灰色或深褐色,皮孔多数、淡黄色,椭圆形.冬芽腋生、卵圆形,鳞片卵形、边缘纤毛状、覆叠。叶革质,卵形,基部近于圆形,先端渐尖,边缘全缘或微呈浅波状,长6-7厘米,宽3-4.5厘米,上面很平滑,淡绿色,干后微呈橄榄色,下面灰色,被白粉;主脉在上面显著,在下面微凸起,基生脉2条、约达于叶片的中段,在两面均微显著,侧脉6-7对,与主脉叉分成40度的锐角,在两面微显著,小叶脉不发育;叶柄细瘦,淡绿色,长2-2.5厘米。
灰叶槭花的特性未详。果序伞房状、无毛,长6厘米。翅果红色;小坚果凸起,近于四棱形,长6毫米,宽4毫米,翅镰刀形、宽1厘米,连同小坚果长2.3厘米,张开近于直立。花期不明,果期9月。
二、灰叶槭的近种区别
灰叶槭与飞蛾槭(AceroblongumWall.exDC.)和金沙槭(AcerpaxiiFranch.)相近,区别在于灰叶槭的叶系显著的卵形而不是长圆卵形,全缘或浅波状,而不分裂为三裂片,下面有很密的白粉,显著的灰色,侧脉和小叶脉均不发育,果序无毛,翅果红色,翅张开近于直立。
三、灰叶槭的产地生境
灰叶槭为中国贵州特有种,主要分布于安龙雨章、兴义坡冈及兴仁等地,生于海拔1000-1300米山谷地带的阔叶林中。
灰叶槭分布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较热,冬季凉爽,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16.5℃,年降水量1240-1423.9毫米;土壤多为发育在石灰岩母质上的石灰土。灰叶槭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属阳性树种,稍耐干旱,喜钙质土,在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中性土上生长发育良好。
四、灰叶槭的主要价值
灰叶槭枝、叶对生,叶常绿,树姿优美,红色翅果状如双双飞蝶,颇为奇特别致,宜在公园或庭院种植供观赏,亦可作行道树栽培。
五、灰叶槭的保护现状
1、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ver3.1)——易危(VU)。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易危(VU)。
列入中国《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三级保护植物。
2、种群现状
灰叶槭灰的分布范围狭窄,仅见于安龙、兴仁和兴义等地,且分布零星。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及生境条件的进一步恶化,有濒于灭绝的危险。
3、保护建议
在中国贵州省安龙雨章和兴义坡冈灰叶槭的分布区内建立自然保护点,有效地保护好包括灰叶槭在内的零星林片,使其生境不受破坏,以促进灰叶槭的自然更新。因具有观赏价值,应积极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由于种子寿命短,宜即采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