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尾草 拉丁学名:EremuruschinensisFedtsch.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 亚目:百合亚目 科:百合科 族:吊兰族 属:独尾草属 种:独尾草 命名者及年代:Fedtsch.,1907。
独尾草(学名:EremuruschinensisFedtsch.)是百合科、独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达120厘米。叶基生,叶片条形,花极多,在花葶上形成稠密的总状花序;苞片比花梗短,先端有长芒,无毛,有一条暗褐色脉;花被窄钟状;花梗上端有关节,倾斜开展;花被片白色,长椭圆形,雄蕊短,藏于花被内。蒴果表面常有皱纹,带绿黄色,熟时果柄近平展,种子三棱形,有窄翅。6月开花,7月结果。
独尾草分布于中国甘肃南部(岷县、舟曲、武都)、四川西部(松潘、小金、凉山)、云南西北部(中甸)和西藏(八宿)。生长在海拔1000-2900米的石质山坡和悬岩石缝中。喜避风向阳环境,成珠耐寒性较好,喜在排水良好、肥沃深厚的砂质壤土中生长。
独尾草富含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份,经常食用可消除雍肿,减肥降压。独尾草植株高大,花形独特,是花境中优良的背景材料。也可草地丛植,或墙隅栽植。
一、独尾草的形态特征
独尾草是多年生草本;有粗短的根状茎;根肉质,肥大。茎不分枝,无毛或有短柔毛。叶基生,条形,基部有膜质鞘和纤维状残存物。[2]植株高60-120厘米。花极多,在花葶上形成稠密的长达30-40厘米的总状花序;苞片长8-10毫米(极少达20毫米),比花梗短,先端有长芒,无毛,有一条暗褐色脉;花被窄钟状;花梗长1.5-2-5厘米,上端有关节,倾斜开展;花被片长1-1.3厘米,白色,长椭圆形,长1-1.6(-2)厘米,有一脉;雄蕊短,藏于花被内。蒴果直径7-9毫米,表面常有皱纹,带绿黄色,熟时果柄近平展,果柄长2-2.5厘米。种子三棱形,有窄翅。花期6月,果期7月。
二、独尾草的生长环境
独尾草生长在海拔1000-2900米的石质山坡和悬岩石缝中。喜避风向阳环境,成珠耐寒性较好,喜在排水良好、肥沃深厚的砂质壤土中生长。
三、独尾草的分布范围
独尾草分布于中国甘肃南部(岷县、舟曲、武都)、四川西部(松潘、小金、凉山)、云南西北部(中甸)和西藏(八宿)。
四、独尾草的繁殖方法
组培材料:独尾草的根。
培养条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①MS+6-BA2.0毫克/升+2,4-D0.5毫克/升;②MS+6-BA3.0毫克/升+NAA1.0毫克/升。
增殖及苗诱导培养基:③MS+6-BA2.0-3.0毫克/升+NAA0.5毫克/升;④MS+6-BA1.0毫克/升+KT0.2+NAA0.02毫克/升;⑤MS+6-BA3.0毫克/升+NAA0.05毫克/升。
生根培养基:⑥MS+IBA0.1毫克/升;⑦MS+NAA0.1毫克/升。
所用培养基均加0.8-0.9%琼脂、3%白砂糖,pH5.6-5.8。培养温度为(22+2)℃,相对湿度65-75%,光照时间12-14小时/天,光强30-40光照强度为30-40微摩尔/(平方米·秒)。
生长与分化情况:
愈伤组织的获得:选取中国秦岭(陕西省略阳县)野生独尾草的根,流水冲洗36小时;无菌条件下,75%酒精消毒10-15秒,无菌水冲洗1次,0.2%氯化汞,灭菌5-6分钟,无菌水冲洗3次;分割成0.5-0.8厘米的根段,接种于培养基①和②上。15天左右,切口两端产生少量愈伤组织;30天后,可产生大量淡黄绿色的愈伤组织。培养基①和②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95%和80%左右。
增殖及苗诱导培养:将培养基①或②中产生的愈伤组织分割后,转接于培养基③中,愈伤组织迅速增殖,45周可转接1次。将培养基③中继代的愈伤组织分割后转接,或由培养基②产生的愈伤组织直接转接于培养基④中,进行胚状体诱导培养,愈伤组织生长迅速,4-5周后愈伤组织块表面产生大量球形胚状体,呈黄绿色。将培养基④中的胚状体分割后转接于培养基⑤中进行苗生长培养,2-3周后每个胚状体分化出不定芽,68周后可产生35片基生叶的苗。由培养基①所获得的愈伤组织有利于诱导胚状体,但不易诱导芽苗分化。
五、独尾草的栽培技术
独尾草种子发芽较慢,实生苗需3-5年开花。夏秋季节均可栽植。注意生长季节需设支撑棚,以保观赏效果。冬季应覆盖越冬,同时防止环境过于潮湿。
六、独尾草的主要价值
独尾草质地鲜嫩,口感甘美,富含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份,经常食用可消除雍肿,减肥降压,其食用价值,药用价值都有广泛的前景。独尾草从野外采集根茎后,去皮煮沸十分钟,纵行剖细成丝,凉干或浸泡在清水里。食用时凉拌、爆炒、做汤、蒸肉、场火锅皆成美味佳肴。
独尾草植株高大,花形独特,是花境中优良的背景材料。也可草地丛植,或墙隅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