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花槭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无患子目 科:槭树科 属:槭属 种:毛花槭 分布区域:陕西、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时间:夏、秋季 用量内服:煎汤,6-15g 外用:适量。
毛花槭,中药名。为槭树科槭属植物毛花槭AcererianthumSchwer.的根。植物毛花槭,分布于陕西、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之功效。主治痈疽,丹毒,无名肿毒,湿疹,小儿头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入药部位
根。
性味
味辛、苦,性凉。
归经
入心经。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主治
痈疽,丹毒,无名肿毒,湿疹,小儿头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炮制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挖,切片晒干。
毛花槭的形态特征
毛花槭,别名阔翅槭《中国树木分类学》。落叶乔木,高8-10m。树皮淡灰色或灰褐色;小枝细瘦,无毛,当年生枝绿色或紫绿色,多年生枝灰褐色,具皮孔;冬芽小,卵圆形,鳞片6,边缘有纤毛。叶对生;叶柄长5-9cm,无毛;叶纸质,宽超过于长,长9-10cm,宽8-12cm,常5裂,稀7裂,裂片卵形或三角卵形,先端锐尖,边缘有尖锐而贴紧的锯齿,仅靠近基部的部分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亮绿色,嫩时被短柔毛,老时除脉腋被丛毛外,其余部分均无毛。花单性,同株,多数成直立圆锥花序,被柔毛或无毛,长6-9cm,径1-1.8cm,总花梗长2-3cm;萼片5或4,黄绿色,卵形或阔卵形;花瓣5或4,白色微带淡黄色,倒卵形;雄蕊8,在雄花中长3-4mm,在雌花中略短,花丝无毛,花药黄褐色;花盘无毛,位于雄蕊外侧;子房密被黄色长柔毛,在雄花中不发育,仅有淡黄色长毛一丛,花柱近于无毛,柱头平展或反卷。翅果嫩时紫绿色,成熟时黄褐色,小坚果特别凸起,近于球形,脉纹显着,径约5mm,嫩时密被长柔毛,翅和小坚果长2.5-3cm,宽约1cm,张开近于水平或微向外侧反卷,花期5月,果期9月。
毛花槭的生长环境
毛花槭生于海拔1800-2300m的混交林中。分布于陕西、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毛花槭的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四川民间用根治痈疽及小儿头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