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槭 拉丁学名:AcerkweilinenseFangetFangf.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无患子目 科:槭树科 属:槭属 亚属:槭亚属 组:小果槭组 分布区域:贵州东南部和广西东北部。
桂林槭,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伞形目、槭树科、槭属的植物,分布于贵州东南部、广西东北部。
一、桂林槭的形态特征
桂林槭,落叶乔木,高6-8米。树皮灰色或灰褐色,平滑。小枝细瘦,圆柱形,无毛;当年生枝绿色或紫绿色,多年生枝淡灰色或灰绿色。叶纸质,外貌椭圆,长5-8厘米,宽7-11厘米,基部截形或近于心脏形,5裂稀于基部具小的裂片,裂片三角状卵形或长圆卵形,先端尾状锐尖,边缘具紧贴的锐尖锯齿,裂片间凹缺锐尖,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绿色,沿主脉被淡黄色长柔毛,其余部分无毛;主脉在上面显著,下面凸起,侧脉在上面显著,在下面微显著;叶柄细瘦,长4-5厘米,被淡黄色长柔毛,近顶端更密。
桂林槭花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生成长4-5厘米的直立的圆锥花序,总花梗长3厘米;萼片5,紫绿色,长圆卵形,长1.5毫米;花瓣5,淡绿白色,长圆形,与萼片等长;雄蕊8;花盘位于雄蕊的外侧,无毛,微裂;子房密被淡黄色长柔毛,花柱无毛,长1.5毫米,2裂,柱头反卷。
桂林槭翅果嫩时淡紫红色,成熟时淡黄褐色;小坚果凸起,近于球形,直径4毫米,翅镰刀形,宽6-8毫米,连同小坚果长2.3-2.5厘米,张开成钝角。花期4月,果期9月。
二、桂林槭的物种区别
本种与毛花槭A.erianthumSchwer.及两色槭A.bicolorF.,Chun的亲缘关系很相近,但本种的叶下面沿主脉被淡黄色长柔毛,小坚果无皱纹,翅张开成钝角,极易区别。
三、桂林槭的分布范围
桂林槭生长于海拔1000-1500米,分布于贵州东南部、广西东北部。
四、桂林槭的主要价值
药名:桂林槭
拼音:GUILINQI
来源:为槭树科植物桂林槭的根、果。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止痛。
主治:治疗肺炎、跌打损伤。
性味归经:甘、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一15克。
拉丁名:原植物桂林槭
考证: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