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刺玫 拉丁学名:RosapraelucensByhouwe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科:蔷薇科 亚科:蔷薇亚科 属:蔷薇属 亚属:蔷薇亚属 组:小叶组 种:中甸刺玫 命名者及年代:Byhouwer,1927 保护级别:极危(IUCN标准)。
中甸刺玫(学名:RosapraelucensByhouwer)是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灌木,高2-3米;枝粗壮,弓形,紫褐色,散生粗壮弯曲皮刺。小叶7-13,连叶柄长5-13(-20)厘米。花单生,基部有叶状苞片;花梗短粗。长3-6厘米,密被绒毛和散生腺毛。果实扁球形,绿褐色,外面散生针刺,萼直立;宿存。花期6-7月。
分布于中国云南(中甸)。多生于海拔2700-3000米的向阳山坡丛林中。
中甸刺玫是珍贵的高山花卉资源,是高海拔地区的园林绿化树种,也是月季杂交育种的重要亲本材料。
一、中甸刺玫的形态特征
中甸刺玫是灌木,高2-3米;枝粗壮,弓形,紫褐色,散生粗壮弯曲皮刺。小叶7-13,连叶柄长5-13(-20)厘米;小叶片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3.5(-6)厘米,宽7-12(-23)毫米,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上半部有单锯齿或不明显重锯齿,下半部全缘,上面暗绿色,上下两面密被短柔毛,下面在叶脉及边缘密被长柔毛;小叶柄和叶轴密被绒毛和散生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三角形或披针形,两面被柔毛,边缘有腺毛。
中甸刺玫花单生,基部有叶状苞片;花梗短粗。长3-6厘米,密被绒毛和散生腺毛;花直径(5)8-9厘米;萼筒扁球形,外被柔毛和稀疏皮刺,萼片卵状披针形,顶端叶状,全缘,内外两面均密被绒毛状长柔毛或外面基部近无毛,比花瓣稍短;花瓣红色,宽倒卵形,长3-4.5厘米,先端圆或微缺;雄蕊多数,长于花柱;花柱离生,密被长柔毛。果实扁球形,绿褐色,外面散生针刺,萼直立;宿存。花期6-7月。
二、中甸刺玫的近种区别
从小叶形状与毛被、萼筒形状与花朵颜色、大小等特征看,中甸刺玫颇与玫瑰(RosarugosaThunb.)有若干相似之处,有人认为该种可作为小叶组与桂味组的中间连索。
三、中甸刺玫的产地生境
中甸刺玫分布于中国云南(中甸)。多生于海拔2700-3000米的向阳山坡丛林中。中甸刺玫分布地理位置为27°15′00″-27°41′16″N,99°43′58″-99°51′53″E。其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在小中甸镇内,主要以斑块样分布在海拔3241-3279米向阳山地丛林内。分布区域植被类型属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寒温性针叶林亚区域的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主要中甸刺玫分布有醋栗、高山柳、山荆子、中甸山楂、滇杨、香柏、丽江云杉、黄花木、秦艽、狼毒花、续断、蒿、三分三等。
中甸刺玫分布地属高原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5.8℃,极端最高气温26.5℃,极端最低气温-19.4℃,无霜期10天,全年无夏季。干湿季分明。6-10月为湿季,11-5月为干季,年均降水量849.8毫米。植被类型主要有亚高山灌丛、亚高山草甸及亚高山寒温性针、阔叶林,土壤为棕壤、暗棕壤及草甸土。
四、中甸刺玫的主要价值
中甸刺玫是珍贵的高山花卉资源,是高海拔地区的园林绿化树种,也是月季杂交育种的重要亲本材料。
五、中甸刺玫的保护现状
(一)、保护级别
中甸刺玫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收录,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中甸刺玫属于易危(VU)种。
(二)、濒危原因
1、自身原因:中甸刺玫分布区域较窄,仅限于云南省德钦州香格里拉县的小中甸盆地。单个种群中甸刺玫数量较少,且各种群间距离较远,种间交流较少,可能导致种群退化、自交现象严重,进而造成繁殖力衰减等问题。在资源利用上,中甸刺玫种群内的伴生种与其处于相同的地位,当自然资源匮乏时,易形成剧烈的种间竞争。中甸刺玫种子具有长达6个月的休眠期才能萌发;另外,中甸刺玫外种皮十分坚硬,有多层厚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紧密的表皮细胞。由于外种皮的致密性和内种皮的紧密包裹,致使种子吸水困难,从而缺乏萌发的必备条件。现场采样发现,中甸刺玫多数果实中没有饱满的种子。中甸刺玫种群属于衰退型,幼树较少,老年个体占比较大,种群更新慢。种群以三级和四级植株为优势,缺乏幼苗和大树,幼龄个体数不足成为其种群发展的限制性因子。中甸刺玫幼苗中萌蘖苗较多,实生苗较少。这可能与中甸刺玫群落处在衰退期有较大关系,也可能是导致中甸刺玫濒危的原因之一。
2、外在原因:调查发现,中甸刺玫生境多为土层稀薄的路边、山坡等地,其个体较瘦弱,枝条不繁茂,果实较少,而在当地的藏民家中和香格里拉格桑花卉公司栽培的中甸刺玫生长旺盛,观赏价值较高。说明困难的生长环境是中甸刺玫濒危的重要因素。在乔木层中,中甸刺玫难以形成以其为优势树种的植物群落,一般情况下以共优种或次优种与其他阔叶树组成混交林。此外,中甸刺玫生境的破碎化现象严重,种群受隔离程度较高,呈现出“岛屿状”。由此说明,中甸刺玫植株的竞争能力较弱,也是其濒危的原因之一。此外,暴露的环境造成人为践踏、采摘较严重。
(三)、保护措施
中甸刺玫由于受困于自身生物学因素和受生境的破坏及人为采挖的影响,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有灭绝的危险。为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避免中甸刺玫在短期内濒临灭绝。针对中甸刺玫的濒危现状和利用价值,提出以下保护策略:
1、从保护原有生境入手,在中甸刺玫自然分布区内设立保护小区,实行封闭式保护,保护其赖以生存繁衍的原生地生态系统,消除人为经济活动对其生存构成的威胁,为中甸刺玫及其传粉昆虫的生长提供生态保障。
2、对无法控制人为干扰的分布地,应尽快采取中甸刺玫植株的迁往异地保存措施。由于中甸刺玫生态幅较窄,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迁地保护及繁殖设圃应尽可能在其自然分布区域及其邻近区域内,以利该种群的扩展。
3、重视中甸刺玫规模化繁殖技术的研究,积极开展种群回归工作。规模繁殖技术不仅可满足人们栽培中甸刺玫的需要,减缓对其野生资源的消耗,而且为该物种迁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是开展其回归工作和恢复野生种群的基础。因此,中甸刺玫的规模繁殖研究是其保育工作最为重要的课题。
4、利用藏族宗教信仰进行中甸刺玫保护的宣传教育。中甸刺玫大龄植株被香格里拉的藏民奉为心中的“神树”,对于村旁的这些神树,藏民是不允许破坏的,这从客观上保护了中甸刺玫资源,是村边上百年的中甸刺玫古树得以保存的原因。因此,可通过高僧以生态保护讲座等形式,宣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古老理念,挖掘人们心中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影响人们的行为,而有效地保护中甸刺玫等物种资源。
六、中甸刺玫的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