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果杜英 拉丁学名:ElaeocarpusangustifoliusBlume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锦葵目 科:杜英科 属:杜英属 种:圆果杜英 命名者及年代:(Gaertn.)K.Schum.,1895。
圆果杜英(学名:Elaeocarpussphaericus(Gaertn.)K.Schum.)是杜英科,杜英属常绿乔木。叶通常互生,全缘,有长柄;托叶存在。总状花序腋生或生于无叶的枝条上,两性,有时两性花与雄花并存;萼片4-6片,分离,镊合状排列;花瓣4-6片,白色,分离,顶端常撕裂;雄蕊多数,10-50枚,稀更少,花丝极短,花药2室,顶孔开裂,药隔有时突出成芒刺状,有时顶端有毛丛;花盘常分裂为5-10个腺状体;子房2-5室,花柱简单线形,每室有胚珠2-6颗,常垂生于子房内上角。果为核果,1-5室,内果皮硬骨质,表面常有沟纹;种子每室1颗,胚乳肉质,子叶薄。产于中国海南及云南东南部。生长于海拔1100~1800米的森林中。
一、圆果杜英的形态特征
圆果杜英是乔木,高20米;嫩枝被黄褐色柔毛,老枝暗褐色。嫩叶两面被柔毛,老叶变秃净,纸质,倒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9-14厘米,宽3-4.5厘米,先端尖或略钝,基部阔楔形,上面深绿色,干后仍有光泽,下面带褐色,常有细小黑腺点,侧脉10-12对,与网脉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稍突起,边缘有小钝齿;叶柄长1-1.5厘米,初时有柔毛,以后变秃净。总状花序生于当年枝的叶腋内,长2-4厘米,有花数朵,花序轴被毛;花柄长5毫米;萼片披针形,长5毫米,宽1.5毫米,两面均有毛;花瓣约与萼片等长,撕裂至中部,下半部有毛;雄蕊25枚,先端有毛丛;子房5室,被茸毛,花柱长5毫米。核果圆球形,直径1.8厘米,5室,每室有种子1颗,内果皮硬骨质,表面有沟。花期8-9月,果期11-12月。
二、圆果杜英的生长环境
圆果杜英产于海南、云南及广西。生于海拔450-1300米的山谷森林里。在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及喜马拉雅东南麓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马来西亚。
三、圆果杜英的主要价值
圆果杜英实生苗中有较多变异类型,有的苗木秋冬季全株树叶转变成鲜红色,十分绚丽,通过选育和无性扦插扩大繁殖,可培育成园艺观赏新品种。
四、圆果杜英的本种提示
本种的嫩枝及叶被柔毛,叶披针形,侧脉多于10对,花瓣撕裂,花药顶端有毛丛,核果圆球形,5室等特征与菲律宾产的E.subglobosusMerr.接近,后者可能是本种的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