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齿紫萁 拉丁学名:Osmundabanksiifolia(Presl)Kuhn 界:植物界 门:蕨类植物门 纲:蕨纲 目:真蕨目 科:紫萁科 属:紫萁属 种:粗齿紫萁 分布区域:(Presl)Kuhn,1869 保护级别:近危(NT)IUCN标准。
粗齿紫萁(学名:Osmundabanksiifolia(Presl)Kuhn)是紫萁科、紫萁属陆生蕨类植物。植株可达1.5米高。密复叶柄的宿存基部;叶簇生顶端,羽片为二型,柄坚硬,淡棕禾秆色,稍有光泽;叶片长圆形,一回羽状;羽片斜向上,长披针形,顶端渐尖,有短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上,叶脉粗壮,小脉平行,叶为坚革质或厚纸质,两面光滑。下部数对羽片为能育,生孢子囊,强度紧缩,中肋两侧的裂片为长圆形,背面满生孢子囊羣,深棕色。
粗齿紫萁分布于中国福建、浙江(沿海地区)、台湾。也分布于菲律宾、摩洛哥、日本。生长在溪沟边。
粗齿紫萁适于在北纬28°南的庭院和绿化带内种植的观赏蕨类植物,也可供大型盆栽观赏。
一、粗齿紫萁的形态特征
粗齿紫萁是陆生植物。植株高大,高达1.5米。主轴高可达60厘米,粗15厘米,密复叶柄的宿存基部;叶簇生顶端,形如苏铁。叶为一型,但羽片为二型,柄长30-40厘米,坚硬,淡棕禾秆色,稍有光泽;叶片长50-60厘米,宽22-32厘米,长圆形,一回羽状;羽片15-30对,近对生或近互生,斜向上,相距3厘米,长15-23厘米,宽2厘米,长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有短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上,向顶部稍短,顶生小11片有长柄,边缘有粗大的三角形尖锯齿,高可达4-5毫米,基部稍宽,斜向前。叶脉粗壮,3-4回分歧,小脉平行,达于加厚的叶边。叶为坚革质或厚纸质,两面光滑。下部数对(3-5)羽片为能育,生孢子囊,强度紧缩,长约6厘米,宽约7毫米,中肋两侧的裂片为长圆形,背面满生孢子囊羣,深棕色。
孢子同型,呈绿色,孢子内的叶绿体围绕细胞核呈放射状排列,平均大小为66微米×77微米。
二、粗齿紫萁的产地生境
粗齿紫萁分布于中国福建、浙江(沿海地区)、台湾。也分布于菲律宾、摩洛哥、日本。生长在溪沟边。
三、粗齿紫萁的生长习性
孢子播种2天后即可萌发,孢子的壁从三裂缝处裂开,孢子萌发方式为紫萁型。丝状体细胞长度为2-3个细胞,片状体的生长点细胞为圆形,近基端的细胞为长方形至椭圆形,比生长点细胞要大得多。假根对土壤颗粒具有很强的吸附性,经反复清洗后往往不能去尽。成熟的原叶体为心形,但在长得过于密集时,成为楔形。孢子播种后6周开始出现精子器,数量较多;9周开始出现成对着生的颈卵器,数量为几个至十多个。出现精子器的原叶体,往往不再出现颈卵器,因此,原叶体多为雌雄异株。原叶体无毛状体等附属物着生。
粗齿紫萁的孢子保存在室温下,萌发率逐渐下降,约2周后失去萌发力。可能原因是:粗齿紫萁的成熟孢子即已含有叶绿体,具有了较旺盛的光合作用和代谢作用,没有休眠性,因此,孢子的存活期短。黑暗中培养的孢子不能萌发,表明粗齿紫萁的孢子萌发需要光。
四、粗齿紫萁的繁殖方法
1、基质制作:以泥制小花盆作培养容器,以腐叶土为培养土,pH值为5.8。播种前,先将花盆和培养土放在锅中煮沸30分钟或置干燥箱中高温干燥处理4小时,以杀灭土壤中其它植物种子和孢子,然后在花盆底部垫上瓦片,装好培养土,再将花盆放在浅水盆中以使培养土吸水湿润。
2、孢子播种:以粗齿紫萁的孢子为培养材料。6月初,野外采集绿色孢子叶放入信封中,回来后立即播种在花盆内的培养土表面,用塑料薄膜包扎好盆口,放入装有浅水的大盆中以保湿,再将大盆放在有明亮散射光的窗户边。
五、粗齿紫萁的主要价值
粗齿紫萁适于在北纬28°南的庭院和绿化带内种植的观赏蕨类植物,也可供大型盆栽观赏。
六、粗齿紫萁的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