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栓藤科 拉丁学名:ConnaraceaeR.B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科:牛栓藤科 属:24属 种:约390种 分布区域:非洲及亚洲热带地区 命名者及年代R.Br.,1818。
牛栓藤科(学名:Connaraceae R.Br.)是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下的一个科。灌木,小乔木或藤本。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有时仅具1-3小叶,小叶全缘,稀分裂,常绿或落叶,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辐射对称;花序腋生,顶生或假顶生,为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果为蓇葖果,有柄或无柄,沿腹缝线开裂,很少沿背缝线或基部周裂,稀不裂。种子大形,1枚稀2枚,种皮厚,通常有肉质假种皮,胚乳有或无,胚直立,子叶肥厚。
主要分布在非洲及亚洲热带地区,少数在亚热带地区,极少数分布到拉丁美洲。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福建以及台湾等地。
该科植物以藤本为多,树皮含收敛物质,常作药用,种子粉碎用作泻药,有驱绦虫之效。
一、植物学史
该科的系统位置,各家认识颇不一致,有人认为介于豆科与蔷薇科之间,列入蔷薇目之末或豆目之始,因其常具有单心皮和奇数羽状复叶,但因其典型的五基数雌蕊和不存在托叶而有区别(H.Melchior1964;A.Cronquist1981);有人认为应列入五桠果目,因其具有离生雌蕊和带假种皮的种子,但其区别在于羽状复叶稀具一小叶(J.Hutchinson1964);也有人认为与漆树科较为接近,但不同在于两性花,成对的直生胚珠和上位胚根(Bentham&Hooker1862)。总之这一热带植物科的系统位置有待深入研究确定。
在该科中各属的属名变更也颇频繁。但在各属中,具有羽状复叶者比较原始,而具有三小叶至一小叶者应视为比较进化。羽状复叶的各属萼片排列多为覆瓦状排列,而少数属的萼片为镊合状排列,有人视为分类上的重要特征。在花期常具有多心皮,但在后期只有一个心皮形成果实,也有少数的属只具一心皮,也应视为较进化的特征,这仅是一般趋势,不能作为定论。
二、形态特征
灌木,小乔木或藤本。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有时仅具1-3小叶,小叶全缘,稀分裂,常绿或落叶,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辐射对称;花序腋生,顶生或假顶生,为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萼片5,稀为4,离生或在基部合生,常宿存,包围在果实基部,芽时覆瓦状或镊合状稀拳卷状排列;花瓣5,稀4,离生稀在中部连合;雄蕊10或5稀4+4,成2轮,内轮雄蕊常较短,或不发育,花丝离生或基部连合,花药2室,纵裂,内向,花盘小或缺;心皮5(-3)或1,离生,子房上位,1室,花柱钻状或丝状,柱头近似头状;胚珠2枚直立或倒生,常并生,其中1枚较刁、或不发育。果为蓇葖果,有柄或无柄,沿腹缝线开裂,很少沿背缝线或基部周裂,稀不裂。种子大形,1枚稀2枚,种皮厚,通常有肉质假种皮,胚乳有或无,胚直立,子叶肥厚。
三、产地生境
主要分布在非洲及亚洲热带地区,少数在亚热带地区,极少数分布到拉丁美洲。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福建以及台湾等地。在中国广东各地的荒山、山岭、路旁等地都可以看见。
四、下级分类
该科全世界有24属,约390种,中国有6属9种。该科模式属为牛栓藤属(ConnarusL.)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数量分布 |
---|---|---|---|
栗豆藤属 | Agelaea Soland.exPlanch. | Soland.exPlanch.,1850 | 该属近50种,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亚洲东南部及马来西亚一带,生于低海拔的雨林中。中国有1种,产海南岛。 |
螫毛果属 | Cnestis Juss. | Juss.,1789 | 该属约有40种,分布于非洲热带和马达加斯加以及亚洲东南部。中国产1种,仅见于广东海南岛。 |
牛栓藤属 | Connarus L. | L.,1753 | 该属约120余种,大部产美洲热带、非洲热带以及亚洲东南部。中国有2种,分布华南及西南。 |
单叶豆属 | Ellipanthus Hook.f | Hook.f,1862 | 该属有13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如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地,非洲热带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有1种,产广东海南岛。 |
红叶藤属 | Rourea Aubl. | Aubl.,1775 | 该属有90余种,分布非洲、美洲、大洋洲的热带地区以及亚洲东南部沟谷雨林中。中国华南和西南产3种。 [8] |
朱果藤属 | Roureopsis Planch. | Planch.,1850 | 该属约10种,大部分布在西非和亚洲热带地区的雨林中。中国有1种,产广西、云南。 |
(注:以上主要是中国区分布属)
五、主要价值
该科植物以藤本为多,树皮含收敛物质,常作药用,种子粉碎用作泻药,有驱绦虫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