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是在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岳西县境内的鹞落坪门坎岭率先被发现。它为松科、松属五针松组的一个新树种,与华山松在形态特征、木材性质与用途等方面均颇为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华山松针叶树脂道3,球果圆锥状长卵形,鳞盾先端钝圆或微尖,不反曲或微反曲;大别山五针松针叶树脂道2,球果圆柱状椭圆形,鳞盾斜方形,先端及边缘显著向外反卷。
大别山五针松的自然分布区域极为狭窄,大树古树更是稀少。在海拔700-1350米的山地,偶有单株与黄山松混生。由于立地高寒,风霜交加,冰雪相袭,花期授粉和球果发育受到严重干扰,种子多空瘪。加之目前的幼树、小苗多处于杂灌覆盖之下,难以茁壮生长,天然更新大受影响。种质遗留的缺陷和生态环境的恶劣,使得大别山五针松的分布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缩小。
1984年调查与实测,岳西县境内大别山五针松现存自然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茅山乡闻坳村与南山村毗邻的大王沟一带,面积仅在120公顷范围之内。实测胸径4-65厘米、树高4-25米的植株总计有224棵。当年建议在茅山乡大王沟建立大别山五针松种源保护基地,加强对现有大树的保护,同时应对小苗及幼树及时抚育管理,并努力实行高海拔山地人工培育,使其在大别山区稳定繁衍。
大别山脉在长江中下游的北岸逶迤纵横,盘亘皖、鄂、豫三省。由于处于亚热带北部与暖温带的交接地段,许多北方的树种到此已难以跳越南移,许多南方树种也不可逾越北上。在区系地理成分上,属华东区系,亦有华北区系成分,华中、西南的区系成分尤为明显。可以说,大别山是我国华东与华中、西南及华北植物区系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司空扼蕲黄,天柱蔽英霍。”正因为大别山襟东带西、汇南融北的宽容与博大,一批濒于灭绝的珍稀树木才躲过了环境恶化和冰川的劫难,在这一“避难所”中保存下来。
大别山区,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到高山上的针阔混交林,各类树种丰富。尤其是各色松林,“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唐至德二年(757)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东征而获罪,避难于大别山区今岳西县店前的司空山。虽身处逆境,心绪忧郁,但李白对大别山的豪迈奇绝和大森林的雄浑壮丽却始终留恋萦怀,“断岩如削瓜,岚光破崖绿。天河从中来,白云涨川谷。玉案赤文字,世眼不可读。摄衣凌青霄,松风拂我足”(李白《题舒州司空山瀑布》)。正是苍山迷蒙,松涛阵阵;仰望端岩,丹壁鬼工;匹练悬空,直泻千仞;步移景换,变幻莫测。不过他当时所见到的松树,大部分是直臂凌空的黄山松或虬枝舒柔的马尾松。直到19世纪60年代,人们才发现了大别山五针松,使这种濒危的珍稀树种光耀于世。
一、曲折的发现、命名过程
岳西县包家乡鹞落村门坎岭河边石崖上方的大别山五针松,是安徽最早发现、最为著名的一株,也是大别山五针松模式标本树。虽孤身孑立,却赫赫有名。
1956年冬,在岳西县来榜林业工作站举办的林业技术培训班上,原门坎岭农业社老农沈千红报告说,当地有一株很大的“五爪松”,松针五根一联,就像人手的五指,松球果也比当地其他松树的球果要大一倍。鉴于当年安徽境内还未见有松属五针松组树木的自然分布记载,林业站技术员周绍辉便专程前往调査。门坎岭(海拔1020米)为大别山主峰之一多枝尖下的山岭。在喧腾北流的鹞落河西岸巉崖上方生长着一株与众不同的松树。远望针叶嫩绿,侧枝斜弯下垂,冠型飘逸,针叶在树冠表面明显可见簇状生长,同根双干,一大一小,雄壮而优雅。面对这棵既非红松、又非华山松的“五爪松”,谁也不敢确认应该叫做什么松。于是,当即便压制了蜡叶标本,采集球果和种子,于1956年冬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期间,分别给省林业厅研究室和参加会议的原安徽农学院林学系齐坚如教授各送去标本5份、球果10个、种子100粒予以鉴定(模式标本原珍藏于安徽农学院树木标本室)。1957年初,安徽农学院林学系树木教研室陈其勣、李书春先生委派张传奇前往岳西调查,在门坎岭采集了蜡叶标本和木材标本,又在多枝尖岭西黄柏山峭壁上发现三四株约5米高的小树(围粗40-50厘米),并由老农系绳下去采了标本。是年5月,安徽农学院林学系树木教研室派张传奇携标本至南京林学院,请郑万钧教授帮助鉴定。郑先生即吩咐助手们抽出各地的华山松标本,进行对照、比较,确认其特征与华山松有区别,是松属中的一个新种,立即在鉴定标签上写下Pinus anhweiensis cheng(名为安徽松或安徽五针松)。该命名未正式发表,只是裸名。后来陆续发现这种五针松在湖北省东部的英山、罗田等山区也有生长,分布范围显非只局限于安徽境内。于是1975年始由郑万钧与刘玉壶先生正式将该松定名为“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 ChengetLaw),并载入我国的植物志和树木志中。至此,民间的“五爪松”、“五毛松”,终于迈进了科学分类命名的神圣殿堂。
破石残崖孕奇松,虬枝夭矫向天立。这株大别山五针松虽孤木难鸣,但在当地山民中却由于珍奇而受到保护。传说建国前湖北英山县有个财主愿出150担米的高价,要买名声出众的“五爪松”做大梁,遭到拒绝。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门坎岭一带的大树几乎被砍伐殆尽,惟有莲花地上这棵“五爪松”无人敢砍。
然而,1979年安徽省木材公司布置各地采集木材标本,指定岳西要采大别山五针松木材标本。岳西县木材公司只得将与大树同根而生的18米高、胸围128厘米的侧干砍倒,除上报木材标本外,还下了段7米长的原木。从此,大别山五针松模式树便由双干并生变成单干独立。“天公不救斧斤厄”,“惟存坚骨蛟龙锼(sou音搜)”。此事民间颇有微词,但从另一方面看,通过对木材的构造特征、力学性质、生长状况等解析研究,证明了大别山五针松的材质优良,材性超过马尾松,结构较细、均匀,类似东北红松,其用途和身价在南方松材中也是高等的。尤其是对生长年轮的观察,其生长轮略明显,宽窄略均匀,轮间有深色甚窄的晚材带,每厘米19-23轮(安徽科技出版社《安徽木材识别与用途》,1982年出版)。这为确定大别山五针松的树龄无疑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1998年调査,大别山五针松模式株实际位于门坎岭和平桥西南20米、鹞落河悬崖8米高石壁上,树高25米,胸围204厘米,基围238厘米,枝下高5米(与其连理而生已被伐去的南侧一干的残蔸尚存,围粗为128厘米),全株共有21盘侧枝,最下一盘的四大侧枝均向下斜伸,围粗都在100厘米左右。树冠圆柱形,上部侧枝大部平伸下弯,冠幅7米×8米。树干端直,遒劲挺拔,生长健壮,苍翠秀丽。整株树形略微向东倾斜。每年尚有一定的结实量。根据1979年树干木材标本解析,其生长轮每厘米19-23轮。按每厘米19轮计算,除去树皮等干扰因子后推测,该树树龄约为600年。一则其本身特性生长缓慢,二则说明高山严酷的环境条件也限制了它的生长。
2020年3月20日实测,该松树高为21.2米,胸围2.2米。
二、大别山五针松的数量现状
2014年5月胡一民等人调查结果表明:大别山五针松目前仅残存于大别山局部山地,主要为岳西县河图镇(大王沟)、包家乡(鹞落坪)、古井园,金寨县天马保护区、沙河乡朱家埦、长岭乡界岭、汤家汇镇金刚台,及潜山县的天柱山等地,分布范围极为狭窄,目前95%以上的野生资源分布于安徽,湖北英山及罗田,河南商城仅有零星几株分布。其原生环境为亚热带北部大别山中山上部,多生于山体上部悬崖陡坡地段,群落类型为黄山松-茅栗林、黄山松-栓皮栎林。常与黄山松混生,或与黄山松、茅栗、短柄栎等组成针阔叶混交林,散生于海拔900—1350米的针阔混交林内。林下常见的灌木为映山红、满山红、山橿、三桠乌药等;地被为蕨类、苔草、麦冬等。在大王沟居群下,偶尔可以看到小苗,在郁闭度大的环境中,小树、小苗极少。
安徽省大别山五针松分布县(区、市)资源情况统计表 单位:hm2、株
县(市) | 群落类型 | 面积 | 数量 | ||||||||||
小计 | 保护区内 | 保护区外 | 小计 | 保护区内 | 保护区外 | ||||||||
成树 | 幼树 | 幼苗 | 成树 | 幼树 | 幼苗 | 成树 | 幼树 | 幼苗 | |||||
岳西县 | 黄山松林 | 100 | 100 | 2249 | 140 | 420 | 9 | 2240 | 140 | 420 | |||
金寨县 | 黄山松林 | 9 | 22 | 2 | 8 | 22 | 2 | 1 | |||||
潜山县 | 黄山松林 | 1 | 1 | ||||||||||
合计 | 100 | 100 | 2259 | 162 | 422 | 17 | 22 | 2 | 2242 | 140 | 42 |
三、生存现状评价
它为我国大别山区特有种,分布于亚热带北部,其中,岳西县河图镇大王沟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占地面积100公顷、连片分布有1500株以上。其中最大一株位于大王沟岭上海拔1200米左右,经实测:胸径78.8厘米、树高20米、冠幅10×10米。一侧的枝条、树干中下部外皮遭雷击。该种群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别山五针松种群,该株估测树龄达800年以上,是目前知道体量最大、树龄最老的一级古树。毫不夸张地说,80%的大别山五针松野生种群位于岳西县河图镇大王沟。此外,还有门坎岭3株,含模式标本树一株;和平乡黄柏大岗3株;五河镇闻岰林场700多株,散布面积近千亩。
位于大王沟的大别山五针松种群,目前保护良好。其他几处散生分布点,成年个体不多,幼树、幼苗极少,种群更新严重不良,年龄结构不合理,种群总数也较少,属于衰退型种群,国家林业局已将其列为“极小种群”,重点保护。
四、受威胁因子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调查发现的2000多株个体中,能够大量结实的植株不多;特别是由于母树受地上、地下营养空间的制约,长势相对较弱;一些比较饱满的种粒又屡屡被松鼠当了越冬粮食,导致每年采种量不到十多斤,有胚的种子就更少了。
在有大别山五针松分布的群落中,少量幸存掉落地面的种子,很难发芽成苗,其幼苗也不具备竞争力。因为现存的种群数量小,遗传基础较窄,有很多不能正常结实的母树,或者结的种子生命力不强,因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极易被淘汰。
五、保护对策与建议
1、建立省级大王沟大别山五针松保护小区
鉴于河图镇大王沟1500亩连片山场散生分布有近2000株大别山五针松个体,并且有树龄达800年以上的超级古树,可以说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别山五针松种群。由于松类种子有翅,有利于风力传播,据推测周边数千亩山场也有可能分布有至今尚不为人知的天然居群,建议建立以大王沟为核心区,包括周边闻岰林场在内的5000亩省级大别山五针松保护区,以保护这一世界上唯一幸存的珍稀物种资源。
2、清理结种母株周边环境
将大别山五针松结种母树周边的杂灌进行清除,深挖树冠投影下的土壤,促进树势恢复,并给掉落种子创造一个能够顺利发芽、成苗的条件。
3、人工诱捕啮噬松树种子的松鼠。
4、修建防火林道、营建生物防火林带。
5、重视防治松类食叶害虫和松材线虫病。
6、加大育苗、造林力度,促成野外归化
这是挽救濒临灭绝型物种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比如,在岳西县五河乡闻岰林场,近10多年来,人工造林培育200多亩、现存活立木1万多株,20年生植株胸径最大已达25厘米、树高8米以上,目前长势良好。每年还可培育播种苗1万余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