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樟 拉丁学名:Cinnamomumplatyphyllum(Diels)C.K.Allen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樟目 科:樟科 属:樟属 种:阔叶樟 分布区域:产四川东部(南川,巴中,城口) 保护级别:易危(IUCN标准)。
阔叶樟是樟科樟属植物,乔木,高约5.5米。叶互生,椭圆形,长5.5-13厘米,宽2.5-5.5厘米。果阔倒卵形或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果期9月。产四川东部(南川、巴中、城口)。
冬播、春播均可,但以春播为好。病虫害主要有樟梢卷叶蛾、樟叶蜂、樟巢螟、白粉病。园林绿化的首选良木。木材质优,供建筑、造船、家具、雕刻等使用。
一、阔叶樟的形态特征
阔叶樟小枝具纵棱,嫩时密被灰褐或淡黄褐色短绒毛,老时毛被部分脱落,渐变无毛。芽卵形或椭圆形,长约4毫米,芽鳞阔卵圆形,先端锐尖,外面密被灰褐或淡黄褐色绒毛。叶互生,椭圆形,卵圆形至阔卵圆形,长5.5-13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或有时呈浅心形,坚纸质或近革质,上面略被短柔毛或变无毛,光亮,下面密被灰褐或淡黄褐色短柔毛,羽状脉,中脉在上面下部平坦或稍凹陷上部稍隆起,下面显著隆起,侧脉每边约4-7条,在上面稍隆起,下面明显隆起,侧脉脉腋通常在上面略有泡状隆起下面不明显呈窝穴状,横脉及细脉在上面稍明显,下面几不可见;叶柄长1-2.5厘米,腹面具沟槽,被灰褐或淡黄褐色绒毛。
阔叶樟花未见。果序圆锥状,腋生,长达9厘米,序轴密被灰褐或淡黄褐色绒毛。果阔倒卵形或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被灰褐或淡黄褐色柔毛;果托浅碟状,全缘,径约3.5毫米,果梗长约3毫米,向上逐渐增粗,顶端径约2毫米。果期9月。
二、阔叶樟的生长分布
阔叶樟常生于山坡上,海拔约1050米。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但当移植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水涝容易导致烂根缺氧而死,但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主根发达,深根性,能抗风。萌芽力强,耐修剪。中国主要分布于产四川东部(南川、巴中、城口)、台湾地区。越南、日本等地亦有分布。
三、栽培技术
(一)、圃地选择
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壤土作圃地,积水地和碱性土不宜选用。整地、土壤消毒、施基肥等与其它阔叶树种基本相同。
(二)、播种方法
冬播、春播均可,但以春播为好。播种前需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小时消毒杀菌,并用50°C温水间歇浸种2-3次催芽,以提高种子发芽率。
采用条播。条距为20-25厘米,每米播种沟放种子30-40粒,每亩播种12公斤左右,播种后用火土灰或黄心土覆盖,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度,再盖上稻草保温保湿,以促进种子发芽。
(三)、幼苗管理
当种子萌芽出土时,揭去覆盖物;幼苗发出3-5片真叶时,即可间苗定株,每米长的沟保留苗木20株左右。樟树幼苗生长较快,一般一年生苗高可达50厘米以上,由于一年生幼苗侧根和须根少,最好在圃地移植培育一年再出圃栽植;如果要培大亩,还可根据需要再移植培育一二年出圃。
在幼苗培育中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培土、追肥、灌溉以及防治病虫害等培管工作。
四、阔叶樟的病虫害防治
樟树苗的病虫害主要有:
1、樟梢卷叶蛾。一年发生数代,幼虫蛀食嫩梢,被害苗枯死。
防治方法:可用40%乐果200-300倍液喷杀幼虫,当幼虫大量化蛹期间结合抚育进行林地除草培土,杀死虫蛹。
2、樟叶蜂。幼虫危害嫩叶。
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松乳剂各2000倍液喷杀,也可用0.5公斤闹羊花或雷公藤粉末加水75-100公斤制成药液喷杀。
3、樟巢螟。幼虫辟集于新梢上取食叶芽,造成新梢枯死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当幼虫刚开始活动尚未结成网巢时,用90%晶体敌百虫4000-5000倍液喷杀,如幼虫己结成网巢,可人工摘除烧掉。
4、白粉病。开始幼苗嫩叶背面主脉附近出现灰褐色斑点,以后蔓延至整个叶背,并出现一层白粉。
防治方法:注意苗圃卫生,适当疏苗,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掉,病症明显时,用波美0.3-0.5度的石硫合剂,每10天喷一次,连续喷射3-4次。
五、阔叶樟的主要价值
(一)、市场价值
根、木材、枝、叶均可提取樟脑、樟脑油,油的主要成分为樟脑、松油二环烃、樟脑烯、柠檬烃、丁香油酚等。樟脑供医药、塑料、炸药、防腐、杀虫等用,樟油可作农药、选矿、制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
木材质优,抗虫害、耐水湿,防虫、致密、有香气,供建筑、造船、家具、箱柜、板料、雕刻等使用。
(二)、园林绿化
枝叶浓密,树形美观可作绿化行道树及防风林。科学研究证明,樟树所散发出的松油二环烃、樟脑烯、柠檬烃、丁香油酚等化学物质,有净化有毒空气的能力,有抗癌功效,过滤出清新干净的空气,沁人心脾。因此,樟树成为南方许多城市和地区园林绿化的首选良木,深受园林绿化行业的青睐。
(三)、药用价值
出处:《红河中草药》
别名:樟木树
来源:为樟科植物黄樟的根或茎。
化学成份:树干和树根含挥发油2~4%,油中主要成分为黄樟醚,含量达60~95%,其次为β-蒎烯、水芹烯、丁香油酚和桂皮醛等。
性味:微辛,温。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消食化滞。治胃肠炎、胃寒腹痛、消化不良、百日咳、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附方:治百日咳、痢疾:香樟干皮一钱,山茨菇五分,红糖二钱,水煎服。
备注:本品还可治风湿性关节炎、疟疾、跌打损伤等症。
六、阔叶樟的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