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柳 拉丁学名:SalixneolapponumC.Y.Ya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金虎尾目 科:杨柳科 属:柳属种绢柳 分布区域:中国新疆 命名者及年代:Ch.Y.Yang,1980 保护级别:濒危(IUCN标准)、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濒危)。
绢柳(SalixneolapponumC.Y.Yang)是杨柳科,柳属灌木,高可达40厘米。枝较粗,淡褐色或栗色;芽长卵圆形,被短绒毛。叶片长圆状倒卵圆形,上面淡绿色,下面灰色,叶柄短,有绒毛;托叶披针形,密被绒毛,花与叶近同时开放,花序圆柱形,花序梗短,密被绒毛,苞片阔卵圆形,先端尖,暗褐色或棕色,密被灰色长毛;长方形;花药椭圆形,黄色;子房卵状圆锥形,蒴果灰色,密被绒毛。6月开花,7月结果。
绢柳分布于中国新疆。生长在海拔2000米的生于山间低湿地。
绢柳是防堤固岸、防风固沙和编制筐具的珍贵材料。
一、绢柳的形态特征
绢柳是灌木,高30-40厘米。枝较粗,淡褐色或栗色;当年生枝被短绒毛,后无毛,或局部有毛。芽长卵圆形,被短绒毛。叶长圆状倒卵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稀有疏细腺齿,上面淡绿色,下面灰色,被疏毛或无毛,幼叶两面密被绢毛;叶柄短,有绒毛;托叶披针形,密被绒毛,常早落。
绢柳花与叶近同时开放,花序圆柱形,长2-3厘米,粗0.8-1厘米(果序长4-5厘米),花序梗短,密被绒毛,基部有易脱落的,下面密被长毛的披针形鳞片;苞片阔卵圆形,先端尖,暗褐色或棕色,密被灰色长毛;腺体1,腹生,长方形;雄蕊2,花丝离生,无毛,花药椭圆形,黄色;子房卵状圆锥形,密被绒毛,柄短,花柱长1-1.5毫米,柱头2裂,具横展或下弯裂片。蒴果灰色,密被绒毛。花期6月,果期7月。
二、绢柳的近种区别
绢柳叶形与北美产的SalixsitchensisSans.相近,但花药黄色,子房柄短。另外,叶形也与SalixkryloviiE.Wolf相近,但绢柳是花柱长而子房柄短。
三、绢柳的产地生境
绢柳分布于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区)。生长在海拔2000米的生于山间低湿地。
四、绢柳的繁殖方法
绢柳可采用插条法繁殖。插条法包括大垅插条,高床插条和挖穴插条。把选择蒿的种条剪成18-20厘米长度作为插穗,切口要上平下斜,上平是为了防治蒸发水分,缩小日光照射面;下斜是为增加吸收营养和扦插容易为目的,按事先确定好的密度进行大垅插条和高床插条;高床插条的部位在床的两侧。如是表土坚硬,杂草丛生不能进行深耕的小块地段,可采用挖穴插条,即:伏季用铁锹挖掉草皮、穴的直径60厘米,穴深30厘米,经腐烂之后,在每穴内插三株,形成三角形植株,株距20厘米左右形成丛状,插条上口露出地面1厘米左右,然后踏实即可。
五、绢柳的栽培技术
整地:整地是造林的一项中药的基础工作,它可以消灭杂草、蓄水保墒、疏松土壤、增加肥力,为幼树的成活和生长创造有利条件。造林地整地或者不整地,不论成活率还是生长状况,均有显著差异。
面积较大的平坦地块,采取全面曾觌,即伏前整地。全面整地必须注意没有风蚀和水蚀的平坦地或缓坡地。一般机械翻地深度为20-25厘米,要求不出生格,土层薄的地方注意不要把底下的生土翻上来。翻后耙平、耙细、打垅,以备造林用。
另一种方法是高床整地。这种整地方法适于地势低洼,杂草茂盛,根系盘结,间歇积水,轻度盐碱地。对这些地块,可采用高床整地法。沼泽地则应采取排水深耕改良土壤后方可造林。高床整地可用铁锹将土翻起,就地筑起高台,床间距70-80厘米,床高25-30厘米。床面宽150厘米,床长可因地制宜。
合理密度:不同的树种在发育过程中,都形成一定的生物学特性,绢柳适应性强,在春、夏、秋季都可营造。但是,春、夏季营造技术要求较高,不易掌握,特别是对种条要求更为严格,所以,一般秋季栽植比较合适。如果是在春季营造,种条采集要在树液停止流动时进行。选择二年生1-1.5厘米无病虫害的柳条,在排水良好,背风地块,提前挖假植坑,用沙子将种条埋好即可。如是秋季造林,可随采种条随时造林,同步进行。
六、绢柳的主要价值
绢柳是防堤固岸、防风固沙和编制筐具的珍贵材料。
七、绢柳的保护现状
绢柳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