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种植效果决定于四大因素:土壤立地条件、土壤肥力、科学用水和科学种植。简称“土、肥、水、种"。
土壤分粘土、壤土、砂土三大类。粘土地要根据土壤粘结度掺和砂土或细砂土。掺砂的比例根据土壤粘结度和设计种植品种确定。种植林带的地段根据苗木规格大小和品种档次决定树坑规格大小。
壤土,指一般的好土,比较适应苗木生长,壤土地搞园林绿化种植,要根据种植品种按不同标准耕作土地,如果是一块处女地,要多一次深耕细作程序。
砂土地要根据土质砂性大小掺壤土。种草坪和草花地段必要时在原土层上覆盖一层20至30厘米的厚壤土。这类土大多是阴土,要提前施工,留有土壤自然分化期,经过一段风吹日晒,让土壤本身增加物理性能,再经过精耕细作,才能保证花草根深叶茂。
自然土壤肥力有限,要靠人工施肥增加土壤肥力。一般情况下,春施促肥秋施追肥,二次施肥目的不同。春肥不宜太早,掌握在苗木萌动前10至20天效果较好,促苗木根系和枝叶发育生长。秋肥苗木应在立秋前施肥,防止秋后苗木徒长,新生枝条不能完全木质化,冬季受冻害死亡,其他时间施肥,根据苗木品种与长势确定。当年新植苗木应分品种确定施肥量和次数。
返青水宜早浇,越冬水宜晚浇,干热风季要大浇。冬旱补墒水要浇,日常管理合理浇。大地表土解冻时浇返青水,使苗木在萌动期达到充分的水分。夜间结冰,白天解冻时,不要浇越冬大水,防止夜间冻,白天消,土壤表土上升,苗木根系随之上升,月季类浅根系灌木特别注意这种现象。干风季节要灵活掌握浇水次数,注意这一时节上午浇水不超过十点半,下午浇水应在五点以后。调节水温和地温之差给苗木造成伤害的矛盾。小型灌木根系浅,抗性小,反应敏感易造成生理伤害,要适时适量浇水,补充土壤墒情含水量,保证苗木根系正常越冬。
另有三种现象要注意继续浇水:
1、假死现象:竹类苗木叶子对风敏感,茎秆对水敏感,一场热风新植竹叶全部干枯,竹茎秆出现明显脱水濒临死亡症状,此时要定时浇大水,坚持白天喷水。
2、闷芽现象:大叶女贞、紫薇等苗木反应比较突出,有时是苗木独特的生理特性反应,有时因栽植过深和根系损伤严重会出现这一现象。出现闷芽现象时要继续有规律浇水。
3、假活现象:榆叶梅类开花灌木常出现这一情况。苗木能按季节开花展叶,有些开花或展叶后迅速死亡。这类情况原因复杂,一是土球损坏,二是种植时水分不足或过大,三是挖苗运输期长,苗木生理脱水隐患没有注意解决。
这类苗木根系喜水又忌水,水小了满足不了苗木的生长需要,水大了土壤内空气含量减少,根系无法呼吸,加速苗木生理脱水死亡。要仔细观察苗木外皮的青绿度,土壤的有效含水量,采取小量、多次浇水的方式,坚持1至2个月的缓冲期,可保证种植成活率。
一填土、二提苗、三踩实、四浇水、五封坑,这样的种植口诀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园林绿化种植,应按品种、档次及生活习性分别管理种植。
大规格和名贵苗木的种植一是按规格挖树坑,二是挖坑阴阳土分开放,三是树坑先洇水,四是种植大规格苗深度不超过原树苗土印10厘米,五是要及时浇回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