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为豆科植物GleditsiasinensisLam.皂荚的果实,又名皂角。别名:鸡栖子、皂角、大皂荚、长皂荚、悬刀、长皂角、大皂角、乌犀。形扁长者,称大皂荚皂荚;其植株受伤后所结的小型果实,弯曲成月牙形,称猪牙皂,又称小皂荚,均入药。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主产于四川、河北、陕西、河南等地。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用。
皂荚落叶乔木,高达15米。棘刺粗壮,红褐色,常分枝。双数羽状复叶;小叶4~7对,小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8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钝,有时稍凸,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花杂性,成腋生及顶生总状花序,花部均有细柔毛;花萼钟形,裂片4,卵状披针形;花瓣4,淡黄白色,卵形或长椭圆形;雄蕊8,4长4短;子房条形,扁平。荚果直而扁平,有光泽,紫黑色,被白色粉霜,长12~30厘米,直径2~4厘米。种子多数,扁平,长椭圆形,长约1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花期5月。果期10月。
皂角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0米;枝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圆柱形,常分枝,多呈圆锥状,长达16厘米。叶为一回羽状复叶,长10~18(26)厘米;小叶(2)3~9对,纸质,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长2~8.5(12.5)厘米,宽1~4(6)厘米,前端急尖或渐尖,顶端圆钝,具小尖头,基部圆形或楔形,有时稍歪斜,边缘具细锯齿,上面被短柔毛,下面中脉上稍被柔毛;网脉明显,在两面凸起;小叶柄长1~2(5)毫米,被短柔毛。花杂性,黄白色,组成总状花序;花序腋生或顶生,长5~14厘米,被短柔毛;雄花:直径9~10毫米;花梗长2~8(10)毫米;花托长2.5~3毫米,深棕色,外面被柔毛;萼片4,三角状披针形,长3毫米,两面被柔毛;花瓣4,长圆形,长4~5毫米,被微柔毛;雄蕊8(6);退化雌蕊长2.5毫米;两性花:直径10~12毫米;花梗长2~5毫米;萼、花瓣与雄花的相似,惟萼片长4~5毫米,花瓣长5~6毫米;雄蕊8;子房缝线上及基部被毛(偶有少数湖北标本子房全体被毛),柱头浅2裂;胚珠多数。荚果带状,长12~37厘米,宽2~4厘米,劲直或扭曲,果肉稍厚,两面臌起,或有的荚果短小,多少呈柱形,长5~13厘米,宽1~1.5厘米,弯曲作新月形,通常称猪牙皂,内无种子;果颈长1~3.5厘米;果瓣革质,褐棕色或红褐色,常被白色粉霜;种子多颗,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1~13毫米,宽8~9毫米,棕色,光亮。花期3~5月;果期5~12月。
皂荚原产中国长江流域,分布极广,自中国北部至南部及西南均有分布。多生于平原、山谷及丘陵地区。但在温暖地区可分布在海拔1600米处。皂荚喜温暖向阳的地区,对土壤要求不严,只要排水良好即可,山区、平坝、边角隙地均可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