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树,学名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又名唐棕、中国扇棕、拼棕,棕榈科棕榈属长绿乔木。棕榈树干圆柱形,常残存有老叶柄及其下部的叶崤,它原产中国,除西藏外中国秦岭以南地区均有分布,常用于庭院、路边及花坛之中,适于四季观赏。木材可以制器具,叶可制扇、帽等工艺品,根入药。
棕榈为单子叶植物,树高达5~7米,干径20厘米左右。树干圆柱形,直立无分枝,干上具环状叶痕呈节状。叶圆扇形,簇生于树干顶端向外展开,掌状深裂至中部以下,成多数的披针形裂片;叶柄两侧有锯齿,叶基的苞片扩大成黄褐色或黑褐色的纤维状鞘包被树干,通称棕皮或棕片。花单性,肉质圆锥花序生于叶丛中,有明显的大形花苞,花淡黄色而细小,初出苞的花穗花小多数密集如鱼子,古称“棕笋”(又名木鱼)。花萼和花冠均三裂,雄蕊6枚,子房三室,心皮基部合生。核果球状或呈肾形、成熟时由绿色变为黑褐色或灰褐色,微被蜡和白粉,甚坚硬。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棕榈原产于中国,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乃世界上最耐寒的棕榈科植物之一。棕榈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秦岭、长江流域以南温暖湿润多雨地区,以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陕西最多,垂直分布在海拔300~1500米,西南地区可达2700米。棕榈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极耐寒,较耐阴,成品极耐旱,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温差。栽培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肥沃。棕榈根系较浅,无主根,种时不宜过深,栽后穴面要保持盘子状。棕榈对烟尘、二氧化硫、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具较强的抗性,并具有吸收能力,适于空气污染区大面积种植。除此之外,棕榈还有许多用途,树干纹理致密,外坚内柔,耐潮防腐,是优良的建材;叶鞘纤维可制扫帚、毛刷、蓑衣、枕垫、床垫、水塔过滤网等;棕皮可制绳索;棕叶可用作防雨棚盖;花、果、棕根及叶基棕板可加工入药,主治金疮、疥癣、带崩、便血、痢疾等多种疾病;种子蜡皮则可提取出工业上使用的高熔点蜡;种仁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经磨粉后可作牲畜饲料;未开花的花苞还可作蔬菜食用。
棕榈油在世界上被广泛用于烹饪和食品制造业。它被当做食油、松脆脂油和人造奶油来使用。象其它食用油一样,棕榈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进健康。棕榈油是脂肪里的一种重要成分,属性温和,是制造食品的好材料。从棕榈油的组合成分看来,它的高固体性质甘油含量让食品避免氢化而保持平稳,并有效的抗拒氧化,它也适合炎热的气候成为糕点和面包厂产品的良好佐料。由于棕榈油具有的几种特性,它深受食品制造业所喜爱。
此外,棕榈油还可以用来制造肥皂、菜油、以及其它许多种类的产品。
在我国,目前食用精炼棕榈油,产品规格方面,主要指标是溶点不超过24℃-33℃,用于食品(面包、饼干等)的煮炸方面,每年的需要量占进口量的绝大部分;工业使用的精炼棕榈油,要求溶点不低于44℃,主要用于制造肥皂、硬脂酸及甘油,每年的需要量基本是在十几万吨。
棕树
棕树 拉丁学名:Trachycarpusfortunei 英文名:TrachycarpussortuneiWendl别称:棕榈、唐棕、中国扇棕、拼棕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棕榈目(一说初生目) 科:山棕科、棕榈科族:贝叶棕族 属:棕榈属 种:棕榈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分布区域:南部、西南部、广西、四川、广东、云南等
棕树是棕榈的通称,高可达15米,干径达24cm,稀分枝。叶簇竖于顶,近圆形,径50~70cm,掌状裂深达中下部;叶柄长40~100cm,两侧细齿明显。雌雄异株,圆锥状佛焰花序腋生,花小而黄色。核果肾状球形,径约1cm,蓝褐色,被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一、棕树的形态特征
棕树是乔木状,高3~10米或更高,树干圆柱形,被不易脱落的老叶柄基部和密集的网状纤维,除非人工剥除,否则不能自行脱落,裸露树干直径10~15厘米甚至更粗。
1、叶:叶片呈3/4圆形或者近圆形,深裂成30~50片具皱折的线状剑形,宽约2.5~4厘米,长60~70厘米的裂片,裂片先端具短2裂或2齿,硬挺甚至顶端下垂;叶柄长75~80厘米或甚至更长,两侧具细圆齿,顶端有明显的戟突。
2、花:花序粗壮,多次分枝,从叶腋抽出,通常是雌雄异株。雄花序长约40厘米,具有2~3个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长15~17厘米,一般只二回分枝;雄花无梗,每2~3朵密集着生于小穗轴上,也有单生的;黄绿色,卵球形,钝三棱;花萼3片,卵状急尖,几分离,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花瓣阔卵形,雄蕊6枚,花药卵状箭头形;雌花序长80~90厘米,花序梗长约40厘米,其上有3个佛焰苞包着,具4~5个圆锥状的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长约35厘米,2~3回分枝;雌花淡绿色,通常2~3朵聚生;花无梗,球形,着生于短瘤突上,萼片阔卵形,3裂,基部合生,花瓣卵状近圆形,长于萼片1/3,退化雄蕊6枚,心皮被银色毛。
3、果实:果实阔肾形,有脐,宽11~12毫米,高7~9毫米,成熟时由黄色变为淡蓝色,有白粉,柱头残留在侧面附近。种子胚乳均匀,角质,胚侧生。花期4月,果期12月。棕榈树属常绿乔木。树干圆柱形,高达10m,干茎达24cm。常残存有老叶柄及其下部的叶崤,叶簌[4]竖干顶,形如扇,近圆形,茎50~70cm,掌状裂深达中下部;叶柄长40~100cm,两侧细齿明显。雌雄异株,圆锥状肉穗花序腋生,花小而黄色。核果肾状球形,茎约1cm,蓝褐色,被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二、棕树的分布范围
棕树原产中国,日本、印度、缅甸也有。棕树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陕西南部,南到广东、广西和云南,西达西藏边界,东至上海和浙江。从长江出海口,云南占据全国百分之80的棕树。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15米。无主根,须根密集。干圆柱形,直立,不分枝,干有残存不脱落的老叶柄基部,并被暗棕色的叶鞘纤维包裹。叶大,簇生于树干顶端,掌状分裂成多数狭长的裂片,裂片坚硬,顶端浅二裂。叶柄极长。雌雄异株,花期5月,淡黄色,肉穗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核果肾形,初为青色,11~12月果熟,熟时黑褐色。多为观赏用。
三、棕树的生长环境
棕树是国内分布最广,分布纬度最高的棕榈科种类。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性极强,稍耐阴。适生于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轻盐碱,也耐一定的干旱与水湿,但在干燥沙土及低洼水湿处生长较差。对烟尘、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易风倒,生长慢。
四、棕树的主要价值
(一)、园林用途
棕榈树栽于庭院、路边及花坛之中,树势挺拔,叶色葱茏,适于四季观赏。木材可以制器具。棕榈叶鞘为扇子型,有棕纤维,叶可制扇、帽等工艺品,根入药。单子叶植物中的棕榈科植物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构成了热带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观。
(二)、药用价值
棕榈花: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花蕾及花。采收储藏:4-5月花将开或刚开放时连序采收,晒干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ZōnɡLǘHuā
【英文名】flowerofFortuneWindmillpalm
【别名】棕榈木子、棕笋
【性味】味苦;涩;性平
【归经】肝;脾经
【采收储藏】4-5月花将开或刚开放时连序采收,晒干
【功能主治】止血;止泻;活血;散结。主血崩;带下;肠风;泻痢;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3-6g。外用:适量,煎水洗。
【注意】《本草拾遗》:初生子戟人喉,未可轻服。
附方:治大肠下血:棕笋(即棕榈之花苞)煮熟切片,晒干为末,蜜汤或酒服一二钱。(《濒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棕榈初生子(指棕榈之花蕊)黄白色,作房如鱼子,有小毒,破血。
2、《纲目》:棕鱼(即棕笋)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寄远,乃制去其毒尔。
3、《本草拾遗》:破血。
4、《履岩本草》:食之破妇人血气,不作胎孕。
5、《天宝本草》:酒熬治气火瘰疬。
6、《现代实用中药》:用于高血压症,有预防脑溢血之功。
7、《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血崩,肠风,血痢,瘰疬。
棕榈叶: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片,植物形态详见棕榈皮条。
【出处】出自《现代实用中药》
【拼音名】ZōnɡLǘYè
【英文名】leafofFortuneWindmillpalm
【化学成份】呀含葡萄糖木犀草素(glucoluteolin),木犀草素-7-O-芸香糖甙(luteolin-7-O-rutinoside)和甲基原棕榈皂甙B(methylproto-Pb),叶柄含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右旋儿茶粗(catechin),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没食子酸(gallicacid)。
【药理作用】陈棕水煎剂100%、陈棕炭水煎剂30%、陈棕炭混悬剂12%、陈棕皮炭水煎剂30%、陈棕皮炭混悬剂12%浓度,均用0.8ml/只灌胃,对小鼠毛细管测凝血时及小鼠煎尾测出血时,均能缩短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说明有止血作用,而新棕无效。
【性味】味苦;涩;性平
【归经】脾;胃经
【功效】《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劳伤,虚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
选方
治高血压,预防中风:鲜棕桐叶一两,槐花三钱。作一日量,泡汤代茶。(《现代实用中药》)
用于劳倦内伤或忧思过度所致脾胃虚弱、中气亏损、脾不统血等症状。作一日量,泡汤代茶。(《现代实用中药》)
棕榈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成熟果实。
别名:败棕子(《药材学》),棕树果(《云南中草药》)。材类别:果实/种子类性味:味苦;甘;涩;性平。
①《嘉祐本草》:平,无毒。
②《本草蒙筌》:味苦涩,气平,无毒。
③《云南中草药》:苦涩,温。
归经:脾;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6-9g。
功效与作用:止血;涩肠;固精。主肠同;崩漏;带下;泻痢;遗精。
①《本草拾遗》: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养血。治高血压,多梦遗精:棕树果二钱至一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棕树根: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根。全年可采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ZōnɡShùGēn
【来源】。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止血,祛湿,消肿解毒。治吐血,便血,血淋,血崩,带下,痢疾,关节痛,水肿,瘰疬,流注,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治妇人血崩不止,又治大肠下血,男子五淋便浊。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通经,祛湿。
③《四川中药志》:养血收敛,涩肠止痢。治吐血,肠风下血,崩、带,跌打损伤及腰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吐血:棕树根烧灰,兑童便、白糖,空心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血淋:棕榈根一两。炖猪精肉食。(《湖南药物志》)
③治遗精:棕榈根五钱。水煎,白糖冲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赤白痢:棕榈根、六合草、红斑鸠窝各二两。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⑤治久痢:棕树根炖肉服。(《四川中药志》)
⑥治阴挺:棕桐根四两,猪精肉四两。久煮去药,食肉与汤,连食三至五次。
⑦治四肢关节痛:棕榈根五钱,白果二钱。水煎服。
⑧治蛇咬:棕榈根、鱼腥草、桑白皮各三钱。煎水洗。(⑥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⑨治流注(寒性脓肿):棕树根、桃树根、松树根、胡颓子根各适量。水煎,冲洗患部;药渣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⑩治瘰疬:棕树根、算盘子根、乌桕根各一两。水煎,肉汤对服。(《江西草药》)
⑾治水肿:棕树鲜根一两,腹水草、薏苡根各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⑿治蛔虫病:棕树根、薏苡根、苦楝皮、兰花根各三钱。水煎服。
⒀治睾丸肿大:棕树根三钱,茅根一钱,淫羊藿二钱。水煎服。(⑾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附方
①治鼻血不止:棕榈灰,随左右吹之。(《简易方论》)
②治久鼻衄不止:棕榈、刺蓟、桦皮,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鸡峰普济方》棕榈散)
③治妇人崩中,下血数升,气欲绝:棕桐三两(烧灰),紫参一两,麝香一钱(细研),伏龙肝二两(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入麝香研令匀,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二钱。(《圣惠方》棕榈散)
④治血崩:棕榈皮(烧存性,细研如粉)一钱,牡蛎(火煅,研如粉)五分。入麝香少许,拌令匀,空心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⑤治血崩不止:棕榈皮烧存性,为束,空心淡酒服三钱。(《妇人良方》)
⑥治妇人经血不止:棕榈皮(烧灰),柏叶(焙)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酒调下二钱,(《圣济总录,棕榈皮散)
⑦治赤白带下,崩漏,胎气久冷,脐腹疼痛:棕毛(烧存性)、蒲黄(炒)各等分。每服三钱。好酒调下,空心食前,日进二服。(《普济方》棕毛散)
⑧妊娠胎动,下血不止,脐腹疼痛:棕榈皮(烧灰),原蚕沙(炒)各一两,阿胶(炙燥)三分。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棕灰散)
⑨治肠风泻血:棕榈灰二两,熟艾(捣罗成者)一两。上二昧用熟鸡子两个,同研得所;别炮附子去皮脐,为末,每服用水一盏,附子末一钱,煎敷沸放温,调前药二钱匕,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棕艾散)
⑩治水谷痢下:棕榈皮,烧研,水服方寸匕。(《近效方》)
⑾治血淋不止:棕榈皮,半烧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甚效。(《卫生家宝方》)
⑿治小便不通:棕树皮毛,烧灰存性,以水酒调下二钱。(《摄生众妙方》)
⒀治高血压:鲜棕榈皮六钱,鲜向日葵花盘二两。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各家论述
①《纲目》:"棕灰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与乱发同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三)、食用价值
棕树花是一种很好的菜果,营养丰富,兼有消炎清火及降血压的药用攻效,生熟都可吃.棕树花有的苦,有的甜。从形体上看,甜的体态宽肥丰满,苦的体态圆浑瘦长。烹调方法:炒肉丁腊肉,炖鸡,烧汤,辅料生姜、葱白、辣椒、酸菜。色美味香,鲜脆爽口。如果哪天谁给你一盘棕树花,你可别以为是鱼籽哦!那可是没有任何化肥、农药污染的正宗的绿色食品呢。
(四)、其它用途
1、扎扫把:最常见的就是扎扫把啦,菜市场里卖日杂的店子里都有卖,棕树皮扎的扫把结实耐用,1把扫把可用上几年。
2、搓棕绳:用棕皮制作成的绳子比任何材料做的都要结实,不怕日晒雨淋,能耐海水的侵蚀,在海水里泡几年也不烂。换其他的绳子都不行!
3、做床垫:有了棕树皮做的床垫再也不怕宝宝尿床,普通的被子垫床宝宝拉了尿尿很难晾干,时间长了就发霉,棕床垫晾了很快干,也不会发霉,其它无可代替品。
4、做鞋垫:棕树皮做的鞋垫吸湿除臭,好处多多。
5、编蓑衣:防水又保暖,祖先几千年传下来的手艺,现在没几个人会编了,也没几个穿蓑[suō]衣了。前两年,到处都是农家乐饭庄,蓑衣不穿身上挂墙上,改朝换代,农奴翻身做主人,蓑衣成艺术品了。
6、工艺品材料:仿真树要用它,做绿萝棒要用它,做鸟巢要用它,做花篮要用它,等等等等。
7、繁殖鱼苗的孵化床:把棕树皮洗干净,然后开水先煮半个小时,拧干以后用棕绳扎成捆丢鱼塘里,亲鱼自然会在棕树皮上产卵。
8、装饰装横材料:农家饭庄盖屋顶、各类屏风、电视背景墙、包下水管、暖气水管、煤气管、方柱、圆柱、横梁等各种用途说不完。
(五)、经济产业
“蓑[suō]衣”近况
后冯村历史上富业以穿棕衣为主要经济来源。这一村的棕衣为长衣,无袖,下垂一层密集的棕片,使不透水。20多年前,农村房前屋后还到处长着棕榈树,树干上裹着层层棕片。要使用棕丝时,携把刀搬把梯子爬上棕榈树,将一片片的棕丝剥下,去掉棕叶,晾干待用。编制棕蓑衣的工具十分简单,一根比筷子略小的引针,一盒用桐油浸过的用来润滑引针棕丝。制作棕衣时,先抽棕丝。用钉耙梳理成片的棕丝,抽丝,搓成棕丝绳备用。先做领子,将片状的棕丝按衣领的形状叠起,用棕丝绳细细缝起来。衣领制成后再一片片拓展成肩部、背部。然后制作棕衣下摆,最后拼接成一件棕蓑衣。编制一件棕衣一般需要2天时间。
那时,编制棕衣这一行相业相当兴旺,每年还有师傅到县外各地巡回编制棕衣,至少都会在一个村里呆上个把月。现在用棕衣的渐渐少了。首先是因为,近年来,农民生产项目多样化,且耕种效率大幅提高,“斜风细雨即归家”,除了插秧和偶尔一二次紧急之事,已不再风雨无阻整年泡在田里劳作,田间劳动的雨具用途已大为减少,其次是被现代多样化的雨具如塑料雨衣、雨伞等所替代,年轻人比较喜欢。但讲实际的老农还是喜欢棕衣,它有透气、结实耐用,特别是在插秧时,用来给秧苗遮阳。
但年轻人总是肯为“美”而牺牲实用,而且,他们也是各有优点,比如有的轻便,有的美观。因此,许多编制棕衣师傅早已改行另谋生路了,这个行当、手艺估计也已被人忘得差不多了。虽然许多农家还可见到棕衣的身影,但都是些早年留下的破棕衣。农村的菜园边、山岗上,还偶有几棵老棕榈树在风中寂寞而立。
五、棕树的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在原产地可自播繁衍。11月果熟后,连果穗剪下,阴干后脱粒,随采随播,或选高燥处混沙贮藏。春播宜早,播前用60~70℃温水浸一昼夜催芽,行条播,播种量750~1000千克/公顷,种子发芽较慢,盆土深厚,保水效果好,利于发芽,幼苗生长缓慢,置蔽荫处养护或适当遮光。盆播株距3cm,覆盖种土厚3cm,每隔2~3天浇1次水;上扣另一花盆半掩状,约40天可发芽,尔后除去扣盆,苗期及时除草、松土,加强肥水管理。棕榈初期生长缓慢,当年苗高仅3厘米,翌年留床,第三年分栽培大,用于绿化的至少要7年以上。
六、棕树的栽培技术
(一)、采种
从15~40年生的壮年树上采种.幼龄树和老龄树上的种子不宜采用。要在11~12月间,棕树种实已完全成熟、呈灰揭色时采收。种实除去小枝梗后,放在室内,铺12~15厘米厚,摊晾15天左右,即可播种。若待春播应将种子与湿沙混合,摊放室内,上盖一层稻草,保湿贮存。
(二)、整地播种
做苗圃的地应选择靠近水源、不易受旱受涝、较肥沃的沙壤土或粘壤土。一般每“7平方米施腐熟的人粪尿8~10担、过磷酸钙20千克,耕翻后,做成宽1.4米的畦,安徽潜山县农业区划办周学雍君庐黯溉稽渠整碎畦面土块,即可播种。播前要将种子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48~64小时,擦去果皮和种子外的蜡质,洗净播种。由于棕树种子的发芽率一般只有40%左右,故要播足种子,每667平方米播种50~60千克。条播,条距20~25厘米。播后用灰粪和细碎肥沃的土杂粪混合后盖种,不可覆盖过厚,以2~2.5厘米为度。然后上盖一层稻(麦)草,以防土壤干燥板结。3、苗期管理:出苗80%以上时,于傍晚将盖草掀去,用喷壶喷湿畦面。幼苗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拔除杂草.出苗一个月后,每“7平方米用尿素2千克对水浇施。3~4个月后,幼苗长出3片叶时,即行假植。假植土壤要疏松肥沃,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土杂粪80~10担。假植行株距15厘米×13厘米,栽后每夭傍晚要浇水,直至成活。一个月后,开始松土追肥。高温季节,要在苗间擂芭茅秆遮荫。苗高60厘米左右,即可移栽。
(三)、移栽
选择土壤潮湿肥沃、排水良好的山脚坡地,尤以田头、地边、宅旁、溪岸、路边等空闲地为佳。低洼地、重粘土、死黄泥、过酸过碱、土层浅的地均不宜栽植。成片栽植的,要在移栽前一年的7、8月间,将地面杂草灌丛全部砍倒,深挖土30厘米左右,把杂草灌丛埋入土中;待移栽时,打碎土块,捡除石块、树根等,挖穴造林.穴深及长宽各30厘米,行株距17米又1.3米,每667平方米约栽30株。零散栽植的,要20.劝自,在移栽处整地挖穴,穴深30~35厘米,穴长宽各40厘米,株距2米,做行道树的株距要在3米以上。
由于棕苗无主根,须根群向四方伸展,故应在穴底中央铺垫一些土,让其高于四周.栽植时,苗茎立于中间高处,须根倾斜伸向四周低处,然后填土踩实。注意不宜栽植过深,严防把苗心埋入土中.穴深苗小的,可在穴底填些腐熟的土杂粪或肥土.移栽后,每2~3年施肥一次,施用火粪、垃圾、土杂粪等。还要注意排水防债,以防引起烂根死亡.并应注意及时清除树干上的苔癣、地衣、膝蔓等。
七、棕树的主要危害
(一)、气候性病害
主要出现在西缘山地,这是由于花期的低温和阴雨使花序蕾不能长出苞片致病而引起的腐烂。主要影响棕片色泽,形成所谓“花壳棕”。
(二)、动物性危害
一是来自山鼠和田鼠啃吃棕心和棕籽;二是来自吃虫的啄木鸟,因其要啄开树皮食虫,故树干常有孔洞,经雨水侵入,使树干腐朽而枯倒。
(三)、虫害性危害
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害虫为入侵的鞘翅目害虫,包括椰心叶甲和锈色棕榈象(红棕象甲),也有鳞翅目、同翅目和等翅目害虫为害,但从防治的难度和危害的严重程度来讲,鞘翅目入侵害虫的危害较为严重。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植物病虫害研究室在田间调查中发现,椰心椰甲和红棕象甲的为害最严重。近年来使用挂药包等防治方法,椰心叶甲的危害反而不及红棕象甲。行道树和苗圃受红棕象甲为害最严重的是大王椰子和椰子,其次为加拿利海枣。此外,褐纹甘蔗象甲和蔗扁蛾的为害也不容忽视。
1、椰心叶甲的防治方法
(1)在引种棕榈苗木前先向当地植物检疫部门申办有关检疫手续,严格执行检疫措施
(2)对于染虫严重的棕榈科植物,采用拔除植株的办法进行除治。
(3)采取以椰甲清粉剂挂包法为主的化学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危害严重的挂药2小包,其中1包放置在心叶基部幼嫩叶片内侧,塞入心叶与旁侧叶片之间,并用挂包线固定在1.5米以上长的心叶(一般为第2片心叶)叶梗上,用于杀死藏于心叶内的幼虫、成虫和卵。另1包固定在为害较严重的心叶上方内侧,再把心叶和周围几片心叶捆绑在一起,用于杀死叶片上部的害虫。
2、红棕象甲的防治方法
(1)在引种棕榈苗木前先向当地植物检疫部门申办有关检疫手续,严格执行检疫措施。
(2)彻底查清场内棕榈植物象甲的为害情况,根除象甲产卵场所。
(3)应用杀虫剂采用树干注入杀虫剂的方法。防治幼虫时可向树干内注射的药剂有1%除虫菊(5mL/株)+增效醚(5mL/株)、1%甲萘威溶液(10mL/株)、丁硫克百威(10mL/株)、久效磷(10mL/株)、久效磷(5mL/株)+敌敌畏(5mL/株)等,或用棉花蘸敌敌畏原药塞入虫孔,并用塑料膜密封熏蒸1周,连续数次即可杀灭树内幼虫。或在植株叶腋处填放5%的氯丹与砂子的拌合物,在伤口和裂缝处涂抹煤焦油或氯丹,在树干上打孔,放入1~2片磷化铝等,均能有效控制锈色棕榈象的为害。
3、褐纹甘蔗象的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害虫传入。从褐纹甘蔗象传入日本和台湾的情况看,该虫主要以引入椰子苗木和甘蔗传带,因此要对我国从海外引入的棕榈科植物苗木和甘蔗进行严格检疫,特别是对来自菲律宾、台湾和日本冲绳的相关材料。
(2)对棕榈科植物和甘蔗田进行害虫监测。引诱物可以使用发酵的甘蔗茎干,置于塑料盆内诱捕成虫。发现害虫危害的植物,立即进行药剂处理或者焚毁。
(3)利用杀虫剂采用灌注法进行防治。用注射器将一定浓度的杀虫剂注入冲孔,然后用水泥砂浆封闭虫孔,杀虫剂和用法参见红棕象甲。
4、蔗扁蛾的防治方法
(1)加强对内、对外植物检疫,严禁带虫巴西木继续从国外流入我国,同时严禁带虫巴西木在国内蔓延;
(2)幼虫越冬入土期,是防治此虫的有利时机。可用菊杀乳油等速杀性的药剂灌浇茎的受害处,并用敌百虫制成毒土,撒在花盆表土内;
(3)大规模生产温室内,喷洒80%敌敌畏500倍液并用塑料盖上密封熏蒸5小时,可杀死潜伏在表皮的幼虫或蛹;或用菊酯类化学药剂喷雾防治。当植株局部受害时,可用斯氏线虫稀释液局部注射进行生物防治。
八、棕榈树品种
(一)、大概品种
1、线棕(马尾棕、粗棕、竹节棕):线棕的树干高大,节间长,叶身大,叶柄长,叶色浓绿,皱褶先端较尖,叶质较薄,棕片厚而密,棕丝粗长,结构较稀,顶端结合成带而下垂。产量及出丝率高,毛脚少,最适宜制绳索。但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树干高,节间长,采剥不方便。种实椭圆状卵形,熟时蓝黑色。
2、板棕(密棕):板棕的树干粗肥,树势较矮,节间密,叶身较大,叶柄粗肥,叶色翠绿,皱褶先端凸尖,叶质肥厚。棕皮宽,棕丝较短,棕丝顶端分离而稍下垂,毛脚少,产量较高,宜于编制蓑衣。对立地条件要求也较高。树干粗肥,节间短,便于采剥。种实肾脏形,熟时黄褐色。
3、毛棕(细棕):毛棕的树干较粗,叶身小,叶柄短,叶色淡绿,棕片宽不及板棕,长不及线棕,棕丝短细,质脆,毛脚多,产量低,质量差。对立地条件要求一般。
4、山棕:山棕一般处于野生状态,植株矮小,干细节密,叶身小,叶柄短,叶色黄绿,棕片狭短而薄,棕丝短,产量低,质量差。山棕棕榈苗能耐干瘠,抗风力强。
(二)、中国特有珍稀品种
1、水椰(NypafruticansWurmb)现状:渐危种。水椰是中热带海岩沼泽土生长的半红树、红树林的建群种。由于过度砍伐和采摘果实,使水椰林林相及天然分布受到极大影响。尤其在近几年内,封港的大片水椰林树被砍去,用作盖房屋、工棚等。若不加强保护,将沦于濒危状态。
2、琼棕(ChuniophoenixhainaensisBurreet)现状:濒危种。又名陈棕,为海南岛植物,分布范围极为狭窄。近年来,产区大量收购茎秆作工艺品,所以屡遭砍伐,致使资源日益减少,现已处于濒临灭临的境地。
3、矮琼棕(ChuniophoenixhumilisC.Z.TangetT.L.Wu)为中国特产的稀有珍贵植物,与琼棕的区别在于植株矮烛。茎秆较细,叶较小,裂片少,花序较小,分枝少,且不再分枝,分枝上的小苞片为黄褐色,花淡黄色,花瓣强烈反卷,果较小。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等与琼棕相近,观赏价值更高。应加强保护,以免绝灭。
4、龙棕(TrachycarpusdracocephalusChingetHsu)现状:渐危种。龙棕物产于云南西部,由于分布区局限、零星分散,结果量少,自然更新能力差,加上森林被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失调,致使植株日渐减少。
5、董棕(CaryotaurensL.)现状:渐危种。董棕在中国仅云南有少量分布,主要生于石灰岩山区。由于过度采伐,成龄植株日渐减少,有些地区的生境完全被破坏,已失去自然更新的条件,而且其生物学特性特殊,自然更新周期较长,容易陷于濒危状态。
九、棕树植物文化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古典诗词中,常有蓑衣形象出现,而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材料便是常见的棕榈叶。棕草制品,古来有之。棕编属于叶编的范畴,它始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棕编综合运用草编、竹编中的一些编织技巧,通过撕、拉、绕、穿、刺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蓑[suō]衣”史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人们已使用起雨衣。最早的雨衣为芒草所制,名“蓑“[suō],又称“蓑衣”。江南盛产棕榈树,多用棕丝编织蓑衣,称棕衣,也有称“棕蓑衣”。传说上古时虞[yú]尧为种田人出生,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不但可避风雨,且可防猛兽。《明会典·计赃时估》:“棕蓑衣一件,三十贯。”可见棕蓑衣伴着人们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历史了。
很久以来,蓑衣是各家必备雨具,连王公贵族豪门中亦少不得此物。《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写道:“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ruò]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江南多雨,蓑衣更是不可少。只是后来,随着其它更美观的雨具的出现,它从家家必备之物,退到农家独有,成为南方农民劳作时的专用的雨具。记得小时候,农村家家都有好几件棕衣,一般是家里有几个劳力就至少有几件棕衣。早年夏天时,生活困难的人家还用几片棕片缝制短裤。历史上蓑衣对人们生活影响甚深,这从历代诗文中得到反映。如《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汉毛亨注释:“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唐崔道融《田上》诗:“两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最著名的是唐代张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名句,描绘了一幅极富诗意的江南渔家生活画面,或让人垂羡的江南隐者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