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迎客松

   2016-04-01 苗木佚名4048
核心提示:迎客松,是植物界、松科、松属黄山松种中的一员。集体学名——黄山松( Pinus hwangshanensis Hsia ex C.H. Tsoong),是由夏纬英先生于1936年根据陈谋采自黄山西海门的1252

迎客松

迎客松,是植物界、松科、松属黄山松种中的一员。集体学名——黄山松( Pinus  hwangshanensis  Hsia ex C.H. Tsoong),是由夏纬英先生于1936年根据陈谋采自黄山西海门的1252号标本鉴定、发表命名,纠正了以往学术界一直将其当作油松(P.  tabulacformis)的谬误。

迎客松名字源自于黄山的古迎送松,始见于清咸丰9年(1859年)歙县人黄肇敏《游黄山记》一文。迎客松被著名大画家汪采先生白于民国元年(1912年)10月第一次摄入镜头,黄海散人陈少峰先生于民国18年(1929年)将我置于《黄山指南》一书的首页。1959年,迎客松又以巨幅铁画的形式被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现在我是安徽省唯一一株特级古树名木,享受24小时全天候特级“护理”。

迎客松屹立于海拔1680米的玉屏峰青狮岩下,经历了800多个寒暑,沐风雨,御严寒,仰观宇宙之大,俯察人世沧桑。然则和4600年高龄的同宗近亲洛基山五针松(Pinus  aristata  Engelm.)相比,还正当青春年少!迎客松祖先什么时候在地球上诞生?为什么能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中破石而生、寿逾千载之久而青春常驻、生命不衰呢?迎客松的生态、生理、形态等方面的特异之处,向每一个关心迎客松的人作一扼要的介绍:

迎客松是松科大家族中的一员,作为古老的裸子植物,具备抗御恶劣自然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早在二亿年前,松树就在地球上出现,曾经占有和统治地球上的绝大部分陆地,后来定居北半球,形成浩瀚的林海。我的松树同胞共有111种,都居住在北半球,欧洲、亚洲北美和中南美洲,集中在中国和墨西哥。以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被迁移到世界各地。当然,我们黄山松的发祥地和聚居地当然是安徽的黄山。在祖国其他的名山峻岭,也可以见到我们的身影,如果你去大别山,福建的戴云山、武夷山、浙江的天目山,湖南的衡山,江西的庐山、三清山等地,都能见到迎客松。

迎客松饱经风霜,常绿不凋。能耐35℃的高温,亦可忍受-22℃的严寒;搏击9-10级大风,不畏雪压冰冻;迎客松喜欢湿润,在海拔高度700—2000米的范围内,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之间,生长良好;我喜欢空气湿度大,终年云雾缭绕;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值4.5—5.5之间的酸性黄壤中生长最适,当然,迎客松也能在悬崖峭壁的缝隙中深深扎根。也许,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颂我们的黄山松精神。

迎客松作为松科植物中的一员,迎客松和所有的黄山松一样具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生理特性。

迎客松针形叶簇短成束,表面积小,细胞壁厚,气孔的保卫细胞内凹,被有一层厚实的角质,有效地阻碍了水分的蒸发,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在岩间缝隙等缺水环境中生存的内在功夫;迎客松的功能叶持续数年不凋,保证了我有较稳定的光合作用能力,虽然已届高龄,然而却生机无限,这是迎客松长寿的奥秘之所在。

迎客松的根系活动能分泌一些酸性物质,可以帮助溶解那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如碳酸钙、磷酸钙等,使它们的分解物能为我的根毛所吸收。迎客松栖身之地的成土母岩多为花岗岩,主要成分为黑云母、正长石、石英石等,其中前二者风化形成次生粘土矿物,富含钾素营养,而钾素恰恰是我耐严寒、抗风折的物质基础。迎客松的根系之所以能穿破石缝,是由于根尖的细胞吸水后,对细胞壁产生压力,形成很大的膨压,随着根系在岩石缝隙间蔓延、扩展,慢慢劈裂坚固的花岗岩。迎客松的种子内贮藏着一定量的蛋白质,吸水膨胀后,就能在极少的一点土上或岩缝中扎根生长。这就是迎客松为什么能在悬崖峭壁上安家落户,繁衍子孙的绝顶功夫。

迎客松的根系还与真菌共生,聚集成束。这种外生菌根营养体呈丝状,灰白色,包在细根的外面或侵入皮层细胞的间隙中,能供给迎客松以水和无机盐类,并能促进细胞内贮藏物质的溶解、转化,增强呼吸作用,产生维生素,加速根系的生长,具有较好的固持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即便不给我施肥,亦能长成擎天大树的一个重要奥秘。

大家最感兴趣的是迎客松的外部形象吧,不然不会成为举世瞩目的雄奇之树。迎客松与众不同的外貌神态,是大自然神韵天成、举世无双的神品。

迎客松高10.15米,胸径65.61厘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6米,冠幅10.7ⅹ13.7米,双臂舒展,斜举7.6米。迎客松站在黄山文殊院左侧的青狮石边,背靠玉屏,前瞻天都,舒展双臂,微然俯首,殷勤恭迎四海宾朋。由于酷似迎客的主人,因此,人们冠以“迎客松”之美称。

迎客松硕壮的双臂越伸越长,是由于枝叶向光性作用的结果。迎客松和所有的植物一样,有着本领的向光性,加之后侧是巨大的青狮石岩体,没有光照,长期处在蔽荫条件下的枝条就会自然稀疏;前侧枝条有足够的伸展空间,形成罕见的修长双臂,几乎拥抱与之相对的前方立雪台岩体。在黄山的岩石陡壁上不乏这样是旗形树冠植株,只要潜心寻觅,不难发现一些与我形状相近的“小迎客松”个体,它们是我未来的“接班人”。

迎客松的平头树冠,是由于高山阳光富含紫外线刺激作用的结果。高山较多的紫外线照射顶芽和侧芽,抑制了主侧枝的顶端优势,促进了针叶鞘中隐芽的萌发,针叶因此不易伸长。寒风掠过身后所依岩石的表面,不停的剪切刚刚伸长的叶簇。高山大风这一特殊环境条件,常常塑造黄山上树干低矮、树冠平整、针叶簇短的黄山松外貌。

迎客松却与众不同,身躯挺拔伟岸,是由于高山大风切割作用的结果。大风象一位造型艺术大师所用的巨型利剪,将靠近岩体一侧的枝条悉数剪去,下方的枝条由于缺少光照而逐渐萎凋。也许,迎客松看起来有几分苍老,但是挺直光洁,刚直不阿,依然身姿岿然。

迎客松代表千千万万的黄山松,热烈欢迎四海嘉宾,来黄山观光!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