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枝油杉 拼音:huángzhīyóushān 拉丁学名:Keteleeriadavidianavar.calcarea(W.C.Cheng&L.K.Fu)Silba 门:裸子植物门 纲:松杉纲 目:松杉目 科:松科 亚科:冷杉亚科 属:油杉属 种:铁坚油杉 变种:黄枝油杉 保护级别:濒危(IUCN标准)、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
黄枝油杉是松科油杉属的乔木。株高可达20米,胸径80厘米;小枝无毛或近于无毛,叶脱落后,留有近圆形的叶痕;叶条形,在侧枝上排列成两列,两面中脉隆起,先端钝或微凹,基部楔形;球果圆柱形,成熟时淡绿色或淡黄绿色,中部的种鳞斜方状圆形或斜方状宽卵形,上部圆,间或先端微平,边缘向外反曲,稀不反曲而先端微内曲,鳞背露出部分有密生的短毛;种子10-11月成熟。
黄枝油杉分布于中国广西、贵州等地。多生于石灰岩山地,喜光,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钙质石灰土、黄壤、红壤上均可生长。较耐干旱和贫瘠,但以土壤深厚、肥沃地为佳。黄枝油杉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濒危(EN)。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
黄枝油杉树干挺拔雄伟,树姿优美,是森林公园和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可做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黄枝油杉木材纹理直,结构细致,富含树脂,硬度适中,花纹美观,耐浸渍,坚韧耐用,为优良用材,可供建筑、家具、室内装饰等用。
一、黄枝油杉的形态特征
黄枝油杉是松科油杉属的乔木。株高可达20米,胸径80厘米;树皮黑褐色或灰色,纵裂,成片状剥落;小枝无毛或近于无毛,叶脱落后,留有近圆形的叶痕,一年生枝黄色,二、三年生枝呈淡黄灰色或灰色;冬芽圆球形。叶条形,在侧枝上排列成两列,长2-3.5厘米,宽3.5-4.5毫米,稀长达4.5厘米,宽5毫米,两面中脉隆起,先端钝或微凹,基部楔形,有短柄,上面光绿色,无气孔线,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18-21条气孔线,有白粉;横切面上面有一层连续排列的皮下层细胞,其下常有少数散生的皮下层细胞,两端角部三层,下面两侧及中部一层。
黄枝油杉球果圆柱形,长11-14厘米,径4-5.5厘米,成熟时淡绿色或淡黄绿色;中部的种鳞斜方状圆形或斜方状宽卵形,长2.5-3厘米,宽2.5-2.8厘米,上部圆,间或先端微平,边缘向外反曲,稀不反曲而先端微内曲,鳞背露出部分有密生的短毛,基部两侧耳状;鳞苞中部微窄,下部稍宽,上部近圆形,先端三裂,中裂窄三角形,侧裂宽圆,边缘有不规则的细齿;种翅中下部或中部较宽,上部较窄。花期3-4月,种子10-11月成熟。
二、黄枝油杉的近种区别
黄枝油杉近似铁坚油杉(K.davidiana(Bertr.)Beissn.),其主要区别在该种的顶芽呈圆球形,一年生枝黄色,种鳞斜方状圆形或斜方形,鳞背露出部分有密生短毛。
三、黄枝油杉的生长环境
黄枝油杉生于海拔200-1100米,分布区年平均温16-22℃,1月平均温为4.8℃,7月平均温23.5-28℃;年降水量1250-1750毫米;年相对湿度约75-80%。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钙质土、黄壤和红壤上均能生长。但多见于石灰岩石山钙土层浅薄,土壤干燥或岩石裸露的地方,和红壤上均能生长。但多见于石灰岩石山钙质土上。在土层浅薄,土壤干燥或岩石裸露的地方,其幼树的主根短而粗壮,常比地上部分为粗,具发达的皮层,能贮藏较多水分。在石山上生长时,如主根受阻,则侧根发达,穿插力强,伸延在石缝中,能耐石山干旱生境。
四、黄枝油杉的分布范围
黄枝油杉分布于中国广西东北部至北部临桂、桂林、灵川、融安、恭城,平乐,湖南西南江永和贵州东南部黎明平、独山、平塘、荔波等县,呈小片分布。
五、黄枝油杉的生长习性
黄枝油杉喜光,对土壤要求不严
六、黄枝油杉的繁殖方式
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球果在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宜及时采收,采后阴干脱种,选取饱满的种子沙藏或袋藏。翌年3月播种,幼苗期需遮荫,并要防治根腐病。苗木可多次移植或切根处理,以促进侧根的生长,如在石山上种植,宜用营养杯育苗。该种还可用插条或高压法繁殖。
七、黄枝油杉的栽培技术
(一)、选地
可选择300米以上至1200米以下的山地。在土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也可降到100米左右。母岩以花岗岩、板岩、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黄棕壤为好,土层厚度30厘米以上,肥力中等以上,坡度、坡向不限,土壤质地以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为好,中性或偏酸性。
(二)、整地
直播:穴垦整地,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40厘米,3月播种,每穴播种8-10粒,覆土约1厘米,最好再盖上碎草。苗木出土后,结合抚育,分批删除瘦弱的,每穴选留健壮的一株,培养成林。
植苗:整地方式与直播相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造林前施足基肥。花岗岩发育的土壤施氮肥;板岩、页岩发育的土壤施磷肥。
(三)、采种
10月中下旬球果成熟,当种鳞转为淡黄色即可采收。过迟,种鳞松散与种子同时脱落。球果采下后,堆放室内,堆高不超过50厘米,使种鳞开裂;因含油丰富,不宜曝晒,以免油化而降低发芽率。球果中部的种子大而饱满,质量较好,基部的种子细小,质量较差,脱粒后,可用粗孔筛筛选,再堆放通风干燥的室内阴干后干藏。每百公斤球果可得纯净种子12-15公斤,每公斤种子20000-24000粒,发芽率60%以上。
(四)、育苗
宜在海拔400-500米山地建立永久性育苗基地,或在林间育苗。平原和丘陵地区可选择比较荫蔽的地方做苗圃。没有菌根的苗圃,宜用菌根土垫床盖种或打浆沾种,促使苗木根系及早感染菌根真菌。每亩施饼肥50-75公斤,或腐熟厩肥3500-4000公斤与过磷酸钙15-25公斤混合翻入土中。3月播种,播前,种子放入400G温水中(自然冷却)浸一昼夜,捞出阴干再用0.5%福尔马林消毒,条播,条距20厘米,每亩播种12.5-15公斤;撒播,每亩播种15-17.5公斤。播后用焦泥灰拌以菌根土或完全用菌根土覆盖,厚约1厘米。两周后发芽,20天左右出齐。5-7月间勤施追肥,林间育苗可不遮荫。空旷地育苗,6-8月间应设荫棚遮荫,以降低土面温度,并及时浇水,保持苗床湿润,以利菌丝繁殖,促进苗木生长。当年生苗高10厘米以上,须留床一年,第二年春季萌发前,施稀薄人粪尿或硫酸铵(每亩4-6公斤),并将生长衰弱和过密的苗木间除,每亩保留6-8万株。结合间苗,分床移植,2年生苗高30厘米以上。如果再留床一年,可再适当间除一部分。间苗移植时,可剪去一部分主根,以促进侧根生长,并尽量保持根部宿土。
起苗时,宜多带宿土,保护菌根,随起随栽。保持根系湿润,则造林成活率高,生长旺盛。
(五)、栽植
用2-3年生苗木,于冬季、早春至第2年萌发前造林。株行距1.7-2米,每亩200-240株。初期生长比较缓慢,可结合间种套种,每年松土抚育二、三次,抚育时,不宜打枝,一般5、6年即可郁闭。郁闭后,每隔3、4年进行砍杂、除蔓一次,12-15年后适当间伐,每亩保留120-160株。也可将计划间伐的幼树挖出,供“四旁”绿化之用。培养大径级用材,可在20-25年左右再间伐一次,每亩保留60-80株,约50年为一轮伐期,最好与黄山松、杉木、木荷混交造林。
(六)、管理
枝条坚韧,抗风力强,惟在孤峰突起和海拔较高的山地,特别是临风坡向造林,由于土壤潮湿疏松,冬季土壤冻结,加之强劲风吹,幼树根颈处常因频繁摇撼而形成孔穴,严重影响幼树生长。大树也因冰雪过重,发生风倒和断顶现象。
早期生长较慢,抚育工作很重要。大面积造林要连续抚育3-5年,每年用锄抚一次,刀抚一次。
八、黄枝油杉的病虫防治
苗期容易感染猝倒病、茎腐病。幼树和林木主要有袋蛾为害。
猝倒病防治1%硫酸铜溶液浸种24小时,或每百公斤种子用1-2公斤敌克松拌种;每亩圃地用磨碎过筛的硫酸亚铁10-15公斤,或70%敌克松粉0.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拔去病苗后喷70%敌克松700倍液也有效果。
茎腐病防治施用棉籽饼或抗生菌饼肥作基肥;用10%苏化911以1:100的毒土撒施于苗床上;夏季搭棚遮荫或行间覆草。
袋蛾防治及时摘除袋囊,集中烧毁;对幼龄幼虫,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掖、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喷雾;在离桑园较远的高山地区,喷用青虫菌、苏云金杆菌、白僵菌也有较好的效果。
九、黄枝油杉的主要价值
1、研究价值
黄枝油杉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树种,具有研究价值。
2、经济价值
黄枝油杉木材纹理直,结构细致,富含树脂,硬度适中,花纹美观,耐浸渍,坚韧耐用,为优良用材,可供建筑、家具、室内装饰等用。
3、观赏价值
黄枝油杉树干通直,雄伟挺拔,枝叶浓密,适于庭园绿化;根系发达,能耐石山干旱,是石灰岩石山绿化的优良树种。
十、黄枝油杉的保护现状
1、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2、保护措施
黄枝油杉是渐危种,分布区狭窄,资源少,母树结果不多,种子发育不良,天然更新能力较弱;加之材质优良,群众随意砍伐,数量日减。
3、保护建议
建议将黄枝油杉较集中的地区,如广西临桂县二塘、四塘等处划为禁伐区,严加保护,并选择优良母树,采种育苗,积极开展引种栽培,扩大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