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竹

   2017-08-17 苗业网佚名780
核心提示:鸡毛竹 中文学名鹅毛竹;拉丁学名:Shibataea chinensis Nakai;别称:小竹、倭竹、鸡毛竹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 Graminales科:禾本科 Gramineae;

鸡毛竹

鸡毛竹 中文学名鹅毛竹;拉丁学名:Shibataea chinensis Nakai;别称:小竹、倭竹、鸡毛竹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目:禾本目 Graminales科:禾本科 Gramineae;亚科:竹亚科 Bambusoideae;族:倭竹族 SHIBATAEEAE;属:倭竹属 Shibataea种:鹅毛竹;分布区域:江苏、安徽、江西和福建。

鸡毛竹,学名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 Nakai),又名小竹和倭竹,禾本科倭竹属植物。竿直立,高1米,直径2-3毫米,中空极小或几为实心,表面光滑无毛,淡绿色或稍带紫色,地下茎(竹鞭)呈棕黄色或淡黄色,竿下部不分枝的节间为圆筒形,竿上部具分枝的节间在接近分枝的一侧具沟槽,因此略呈三棱型,竿每节分3-5枝,枝淡绿色并略带紫色,捧鞘纸质,箨舌发达,箨耳及鞘口繸毛均无,叶鞘厚纸质或近于薄革质,光滑无毛,叶舌膜质,披针形或三角形,一侧较厚并席卷为锥状,外叶舌密被短毛,叶片纸质,幼时质薄,鲜绿色,老熟后变为厚纸质乃至稍呈革质,卵状披针形,花果未见,笋期5-6月。鸡毛竹广布于江苏、安徽、江西和福建等省,常生于山坡或林缘,亦可生于林下。鸡毛竹多用移植母竹方法造园或繁殖,以丛状密植,栽满为止。鸡毛竹适宜于栽植于假山叠石之间,或配植于树丛下作地被点缀,也亦作绿篱、色块来种植。

鸡毛竹形态特征:鸡毛竹地下茎(竹鞭)呈棕黄色或淡黄色;鸡毛竹节间长仅1-2厘米,粗5-8毫米,中空极小或几为实心。鸡毛竹竿直立,高1米,直径2-3毫米,中空亦小,表面光滑无毛,淡绿色或稍带紫色;竿下部不分枝的节间为圆筒形,竿上部具分枝的节间在接近分枝的一侧具沟槽,因此略呈三棱型,竿中部之节间长7-15厘米,直径2-3毫米;竿环甚隆起;竿每节分3-5枝,枝淡绿色并略带紫色,全长0.5-5厘米,计3-5节,顶芽萎缩,各枝与竿之腋间的先出叶膜质,迟落,长3-5厘米,无毛,边缘生纤毛,分枝基部留有枝箨,后者脱落性或迟落。捧鞘纸质,早落,背部无毛,无斑点,边缘生短纤毛;箨舌发达,高可达4毫米上下;箨耳及鞘口繸毛均无;箨片小,锥状(竿下部之箨的箨片仅为一小尖头);每枝仅具1叶,偶有2叶;叶鞘厚纸质或近于薄革质,光滑无毛;叶耳及鞘口繸毛俱缺;叶舌膜质,长4-6毫米或更长,披针形或三角形,一侧较厚并席卷为锥状,被微毛(如每枝具2叶时、下方的叶舌则短矮而不席卷);外叶舌密被短毛;叶片纸质,幼时质薄,鲜绿色,老熟后变为厚纸质乃至稍呈革质,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2.5厘米,基部较宽且两侧不对称,先端渐尖,两面无毛,次脉5-8(9)对,再次脉10条小横脉明显,叶缘有小锯齿。花果未见。笋期5-6月。

鸡毛竹地理分布:此为本属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广布于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生于山坡或林缘,亦可生于林下。模式标本采自上海市松江县佘山。

鸡毛竹栽培技术:鸡毛竹多用移植母竹方法造园或繁殖。以丛状密植,栽满为止。作繁殖时,用母株或鞭根移栽,10株/丛,丛状栽植。

鸡毛竹主要价值:鸡毛竹观叶为主,叶 小,别具风韵。适宜于栽植于假山叠石之间,或配植于树丛下作地被点缀,也亦作绿篱、色块来种植。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