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茅 别称:大密(《岭南科学》),芭茅(江西《草药手册》) 拉丁学名: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蔗茅属 种:斑茅 分布区域:中国四川、云南、贵州 英文名:E.arundinaceus 命名者及年代:Retz.,1786。
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是禾本科甘蔗属多年生高大丛生草本植物,秆粗壮,高2-4(-6)米,直径1-2厘米,具多数节,无毛。多生于山坡和河岸溪涧草地。
斑茅叶鞘长于其节间;叶舌膜质,顶端截平;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无毛。圆锥花序大型,稠密,主轴无毛;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细线形,黄绿色或带紫色。颖果长圆形,胚长为颖果之半。 花果期8-12月。
斑茅产于中国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也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嫩叶可供牛马的饲料;秆可编席和造纸。本种是甘蔗属中茎秆不具甜味的种类,在育种有性杂交上利用其分蘖力强、高大丛生、抗旱性强等特性。
斑茅形态特征:斑茅为多年生高大丛生草本。秆粗壮,高2-4(-6)米,直径1-2厘米,具多数节,无毛。叶鞘长于其节间,基部或上部边缘和鞘口具柔毛;叶舌膜质,长1-2毫米,顶端截平;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长1-2米,宽2-5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渐变窄,中脉粗壮,无毛,上面基部生柔毛,边缘锯齿状粗糙。
斑茅圆锥花序大型,稠密,长30-80厘米,宽5-10厘米,主轴无毛,每节着生2-4枚分枝,分枝2-3回分出,腋间被微毛;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细线形,长3-5毫米,被长丝状柔毛,顶端稍膨大;无柄与有柄小穗狭披针形,长3.5-4毫米,黄绿色或带紫色,基盘小,具长约1毫米的短柔毛;两颖近等长,草质或稍厚,顶端渐尖,第一颖沿脊微粗糙,两侧脉不明显,背部具长于其小穗一倍以上之丝状柔毛;第二颖具3(-5)脉,脊粗糙,上部边缘具纤毛,背部无毛,但在有柄小穗中,背部具有长柔毛;第一外稃等长或稍短于颖,具1-3脉,顶端尖,上部边缘具小纤毛;第二外稃披针形,稍短或等长于颖;顶端具小尖头,或在有柄小穗中,具长3毫米之短芒,上部边缘具细纤毛;第二内稃长圆形,长约为其外稃之半,顶端具纤毛;花药长1.8-2毫米;柱头紫黑色,长约2毫米,为其花柱之2倍,自小穗中部两侧伸出。
斑茅颖果长圆形,长约3毫米,胚长为颖果之半。2n=30,40 (Babu,Srinivasan, 1950;Celarier,1956),50(Janaki Ammal,1941;Price,1959),60(Bremer,1934)。 花果期8-12月。
斑茅分布范围:斑茅产于中国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也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
斑茅生长环境:斑茅生于山坡和河岸溪涧草地。
斑茅主要价值:斑茅的嫩叶可供牛马的饲料;秆可编席和造纸。本种是甘蔗属中茎秆不具甜味的种类,在育种有性杂交上利用其分蘖力强、高大丛生、抗旱性强等特性。
斑茅 别名:斑茅、大密、芭茅;大密(《岭南科学》)、芭茅(江西《草药手册》 拉丁名:Saccharum arundinaceum是禾本科 甘蔗属。
斑茅 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60~150厘米,宽2~2.5厘米,除上面基部密生柔毛外,余均无毛,边缘小刺状粗糙;叶鞘无毛或有毛,下部者长于节间,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长1~2毫米,先端截平,具小纤毛。圆锥花序顶生,大型,长30~60厘米,主轴无毛,穗轴节间长3~6毫米,具长纤毛;无柄小穗披针形,基盘具短毛;第一颖先端膜质而渐尖,背部具长毛;第二颖舟形,先端渐尖并与边缘同为膜质而具小纤毛:第一外稃披针形,较颖稍短,第二外稃披针形,较颖短1/4,先端尖;内稃长圆形,长约为外稃之半;雄蕊3;花柱长而羽毛状。颖果离生。花、果期5~10月。
斑茅产于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生于山坡和河岸溪涧草地。也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
斑茅生于山坡和河岸草地及村落附近。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广东、云南等地。
斑茅的花穗(斑茅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斑茅
斑茅 拉丁学名:SaccharumarundinaceumRetz. 别名:大密、芭茅、斑茅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黍亚科 族:高粱族 亚族:甘蔗亚族 属:甘蔗属 种:斑茅 命名者及年代:Retz.,1786。
斑茅(SaccharumarundinaceumRetz.)是禾本科、甘蔗属多年生高大丛生草本植物。秆粗壮,高可达6米,径光滑无毛。叶鞘长于节间,除鞘口附近有毛外,其余部分通常光滑无毛;叶舌短,先端截平,无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渐渐变狭,叶面微凹,背面隆起。圆锥花序大而稠密,中轴强壮,有棱角,光滑无毛;分枝轮生或簇生,穗轴节间纤细,先端略膨大,有丝状长毛;无柄小穗披针形,基盘短小,毛白色,第一颖先端渐尖,第二颖近舟形,无毛,中脉在上部成脊,侧脉不太明显;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稍短于颖,第二外稃比第一外稃稍短,披针形,内稃长圆形,有柄小穗与无柄者相似,两性,小穗先端稍膨大,具长丝状毛。8-12月开花结果。
斑茅分布于中国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也有分布。生长在山坡和河岸溪涧草地。
嫩叶可供牛马的饲料;秆可编席和造纸。叶片长大而翠绿,草丛外观雅致,冬春之间稍端抽出巨大而浓密的圆锥花序,为庭园观赏植物。
一、斑茅的形态特征
斑茅是多年生高大丛生草本。秆粗壮,高2-4(-6)米,直径1-2厘米,具多数节,无毛。叶鞘长于其节间,基部或上部边缘和鞘口具柔毛;叶舌膜质,长1-2毫米,顶端截平;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长1-2米,宽2-5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渐变窄,中脉粗壮,无毛,上面基部生柔毛,边缘锯齿状粗糙。
斑茅圆锥花序大型,稠密,长30-80厘米,宽5-10厘米,主轴无毛,每节着生2-4枚分枝,分枝2-3回分出,腋间被微毛;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细线形,长3-5毫米,被长丝状柔毛,顶端稍膨大;无柄与有柄小穗狭披针形,长3.5-4毫米,黄绿色或带紫色,基盘小,具长约1毫米的短柔毛;两颖近等长,草质或稍厚,顶端渐尖,第一颖沿脊微粗糙,两侧脉不明显,背部具长于其小穗一倍以上之丝状柔毛;第二颖具3(-5)脉,脊粗糙,上部边缘具纤毛,背部无毛,但在有柄小穗中,背部具有长柔毛;第一外稃等长或稍短于颖,具1-3脉,顶端尖,上部边缘具小纤毛;第二外稃披针形,稍短或等长于颖;顶端具小尖头,或在有柄小穗中,具长3毫米之短芒,上部边缘具细纤毛;第二内稃长圆形,长约为其外稃之半,顶端具纤毛;花药长1.8-2毫米;柱头紫黑色,长约2毫米,为其花柱之2倍,自小穗中部两侧伸出。颖果长圆形,长约3毫米,胚长为颖果之半。花果期8-12月。
二、斑茅的生长环境
斑茅生长在山坡和河岸溪涧草地。斑茅喜温性的中生植物,适应性较强,能耐旱、耐涝,多生于潮湿生境,在土质疏松肥沃的溪流边、山间谷地、河漫滩的沙土地上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在pH值为5.5-6的酸性红壤和在微碱性土壤上均可生长。
三、斑茅的分布范围
斑茅分布于中国河南、陕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四、斑茅的生长习性
斑茅在整个生长季节中生长迅速,在拔节期生长速度最大,可达到4.2厘米/天。在开花期后期,生长速度也达到4.6厘米/天,结实期以及枯黄期生长逐步减慢直到停止生长,随着收获时间的推移,斑茅的生物质产量在枯黄期早期(11月)达到最高8.23千克/平方米,其后呈下降趋势。其生物质产量的组成也随时间发生变化,拔节期(6月)开始后,茎叶比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枯黄期稍有回落叶的生物量从展叶期到拔节期前期增长缓慢,从拔节期中期开始,伴随着叶片的迅速伸长和分蘖数的增加,直至抽穗初期生物量比拔节期初期增加了8倍,而开花期中期(9月)叶的生物量达到了整个生育期最高值。比抽穗期中期(8月)翻了约1倍。茎生物量从拔节后期(7月)到抽穗期(8月)及从抽穗期到开花期中期(9月)均翻2倍增加。从开花期后期到结实期末期增长幅度减小,仅增加了16.1%。枯黄期(11月)后产量开始降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茎叶生物量比呈现上升趋势,生长节律呈现出“慢一快一慢”的增长规律。
五、斑茅的主要价值
1、饲用:秆叶幼嫩时可作牛马饲料。
2、材用:茎供编席,通称“斑茅席”;茎叶为人造纤维原料。
3、观赏:叶片长大而翠绿,草丛外观至为雅致,冬春之间稍端抽出巨大而浓密的圆锥花序,若选为庭园观赏植物,乃佳品。
六、甘蔗属
斑茅、细秆甘蔗、甘蔗、竹蔗、甜根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