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竹

   2018-02-23 苗业网花木1977
核心提示:桂竹 学名:Phyllostachys makino),又称台湾桂竹,分布于台湾中北部海拔100~1500米地区的散生竹种,是台湾特有种。杆高约12米,直径4~8厘米,节间长12~40厘米,节有两个明显的环,幼杆呈粉绿色,后变深绿,一旦年

桂竹 斑竹 五月竹 麦黄竹 小麦竹

桂竹    拉丁学名: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别称:五月竹,斑竹,月季竹,麦黄竹,刚竹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目:禾本目Graminales    科:禾本科Gramineae    亚科:竹亚科Bambusoideae    族:簕竹超族BAMBUSATAE倭竹族SHIBATAEEAE刚竹亚族    属:刚竹属Phyllostachys    分布区域:黄河流域至长江以南各省区    命名者:P.Sieb.etZucc    组:刚竹组Sect.Phyllostachys。

桂竹 学名:Phyllostachysmakinoi,又称台湾桂竹,分布于台湾中北部海拔100~1500米地区的散生竹种,是台湾特有种。杆高约12米,直径4~8厘米,节间长12~40厘米,节有两个明显的环,幼杆呈粉绿色,后变深绿,一旦年老则转变为棕绿色;地下茎多为实心,根茎横走繁生。

桂竹竹杆表皮坚硬,杆肉厚0.4~1厘米,在各类竹材中抗弯强度最大,最适劈成竹篾制作竹编器具,早年在台湾被用来制成米篮、畚箕、鱼篓等生活必需品。而且桂竹用途甚广,还可以当作包管家具的材料,笋亦可食用。加上繁殖迅速,覆盖面积颇广,长年是台湾的重要经济作物。

桂竹亦称斑竹、五月竹、麦黄竹、小麦竹,因在麦共同时成竹,故有此名。《宣统湖北通志》:桂竹作圭竹,谓之贵竹。《竹谱》作桂竹,谓高四五丈,大二尺围,状如甘竹而皮赤。《诸官故事》云:梁元帝竹林堂亭前有竹,名桂竹,来风防露,上下合流,每日出罗纨翠,望若花开。因杆箨上有褐色斑点,故又名斑竹。

一、桂竹的形态特征

桂竹竿高可达20米,粗达15厘米,幼竿无毛,无白粉或被不易察觉的白粉,偶可在节下方具稍明显的白粉环;节间长达40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稍高于箨环。箨鞘革质,背面黄褐色,有时带绿色或紫色,有较密的紫褐色斑块与小斑点和脉纹,疏生脱落性淡褐色直立刺毛;箨耳小形或大形而呈镰状,有时无箨耳,紫褐色,繸毛通常生长良好,亦偶可无缝毛;箨舌拱形,淡褐色或带绿色,边缘生较长或较短的纤毛;箨片带状,中间绿色,两侧紫色,边缘黄色,平直或偶可在顶端微皱曲,外翻。末级小枝具2~4叶;叶耳半圆形,缝毛发达,常呈放射状;叶舌明显伸出,拱形或有时截形;叶片长5.5~15厘米,宽1.5~2.5厘米。花枝呈穗状,长5~8厘米,偶可长达10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6~8片,叶耳小形或近于无,繸毛通常存在,短,缩小叶圆卵形至线状披针形,基部收缩呈圆形,上端渐尖呈芒状,每片佛焰苞腋内具1枚或有时2枚、稀可3枚的假小穗,惟基部1~3片的苞腋内无假小穗而苞早落。小穗披针形,长2.5~3厘米,含1或2(~3)朵小花;小穗轴呈针状延伸于最上孕性小花的内稃后方,其顶端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小花,节间除针状延伸的部分外,均具细柔毛;颖1片或无颖;外稃长2~2.5厘米,被稀疏微毛,先端渐尖呈芒状;内稃稍短于其外稃,除2脊外,背部无毛或常于先端有微毛;鳞被菱状长椭圆形,长3.5~4毫米,花药长11~14毫米;花柱较长,柱头3,羽毛状。笋期5月下旬。秆环隆起而使竹秆各节有明显的2环,新秆绿色,常无粉,老秆深绿色;箨鞘黄褐色底密被黑紫色斑点或斑块,常疏生直立短硬毛。小枝具叶3~6。秆质坚硬,有弹性,为重要材用竹种,亦可劈篾编物,用途颇广。

二、桂竹的生长环境

桂竹是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寒,能耐-18℃低温、喜山麓及平地之深厚肥沃土壤,不耐粘重土壤。耐盐碱,适应性强。生长在海拔700~1300米处方玫栽培。

三、桂竹的分布范围

桂竹分布较广,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至长江以南各省区。湖北省红安县产此竹,其北部山区几乎都有。从武夷山脉向西经五岭山脉至西南各省区均可见野生的竹株。早年引入日本。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四、桂竹的主要价值

本种竿粗大,桂竹竹材坚硬,篾性也好,为优良用材竹种;笋味略涩。

桂竹竹秆可供建筑、棚架用,或用撑篙、农具柄、扁担、旗杆。竹篾较水竹和淡竹硬脆,可编晒席、篓等。笋可食。也是优良的绿化树种。此竹成材早,产量高,轮伐周期短,坚硬而有弹性,适宜建筑和家用。

五、桂竹的主要变种

1、寿竹(变型):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新竿微被白粉,竿环较平坦,节间较长,箨鞘无毛,通常无箨耳和鞘口繸毛。产四川东部和湖南南部。模式标本采自重庆梁平。笋味甜,较毛竹笋味美;竿供制作凉床、竹椅、灰板条、蒸笼和竹帘;竿稍可制作柴耙,枝作扫帚;箨鞘作雨帽和包裹粽子用。

2、斑竹(变型):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竿有紫褐色或淡褐色斑点。产黄河至长江流域各地。模式标本采自河南博爱。本种竿粗大,竹材坚硬,篾性也好,为优良用材竹种;笋味略涩。亦可栽培供观赏。

3、黄槽斑竹(变型):本变型之节间具黄沟槽及褐色斑点。产河南博爱,浙江安吉竹种园有栽培。活模式竹丛栽于安吉竹种园。

McClure1957年在"BamboosofPhyllostachysundercultivationintheUnitedStates"UpAgr.Handb.USDANo.114一书中尚记有cv.Castillon,cv.SlenderCrookstem以及cv.WhiteCrookstem等3个栽培型。根据书中所称均是原产于中国,美国则是引入栽培的,但迄今尚未见到标本,故暂不收入。

标本信息

馆/条形码 学名 中文名 采集人/号 采集年份 省名
PE01549838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陇西山考察队0005 1991 福建
PE01549837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陇西山考察队0156 1991 福建
PE01549840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陇西山考察队1261 1991 福建
PE01851843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北京队001291 1988 湖南
PE01803310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武陵山考察队1598 1988 贵州
PE01645441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曾新宇86055 1986 浙江
PE01512737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DaietHuang8309 1983 广西
PE01512740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青藏队区系组7934 1982 云南
PE01644523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ZhouRa81509 1981 浙江
PE01644478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杨绍中Y81050 1981 浙江
PE01644600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卢炯林78105 1978 湖北
PE01512735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DaiQi-Hui77-3 1977 广西
PE01512666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崔鸿宾7718 1977 山东
PE01512723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李文德、张文宏77012 1977 贵州
HITBC069924 Phyllostachysbambusoides 桂竹 孙吉良21527 1977 湖南

桂竹

桂竹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    族:倭竹族    亚族:刚竹亚族    属:刚竹属    组:刚竹组    分布区域:产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从武夷山脉向西经五岭山脉至西南各省区。

桂竹(学名: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是禾本科刚竹属植物,竿高可达20米,粗达15厘米,幼竿无毛,节间长达40厘米,壁厚约5毫米。箨鞘革质,背面黄褐色;箨片带状,中间绿色。末级小枝具2-4叶,叶舌明显伸出,拱形或有时截形。小穗披针形,长2.5-3厘米,花柱较长,羽毛状。笋期5月下旬。

桂竹分布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从武夷山脉向西经五岭山脉至西南各省区均可见野生的竹株。早年引入日本。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下山坡下部、盆地、丘陵和平地。

桂竹竿粗大,竹材坚硬,篾性也好,为优良用材竹种;笋味微淡涩,可供食用。秆箨可作药品、食品包裹材料。

一、桂竹的形态特征

桂竹竿高可达20米,粗达15厘米,幼竿无毛,无白粉或被不易察觉的白粉,偶可在节下方具稍明显的白粉环;节间长达40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稍高于箨环。

桂竹箨鞘革质,背面黄褐色,有时带绿色或紫色,有较密的紫褐色斑块与小斑点和脉纹,疏生脱落性淡褐色直立刺毛;箨耳小形或大形而呈镰状,有时无箨耳,紫褐色,繸毛通常生长良好,亦偶可无缝毛;箨舌拱形,淡褐色或带绿色,边缘生较长或较短的纤毛;箨片带状,中间绿色,两侧紫色,边缘黄色,平直或偶可在顶端微皱曲,外翻。

桂竹末级小枝具2-4叶;叶耳半圆形,缝毛发达,常呈放射状;叶舌明显伸出,拱形或有时截形;叶片长5.5-15厘米,宽1.5-2.5厘米。花枝呈穗状,长5-8厘米,偶可长达10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6-8片,叶耳小形或近于无,繸毛通常存在,短,缩小叶圆卵形至线状披针形,基部收缩呈圆形,上端渐尖呈芒状,每片佛焰苞腋内具1枚或有时2枚、稀可3枚的假小穗,惟基部1-3片的苞腋内无假小穗而苞早落。

桂竹小穗披针形,长2.5-3厘米,含1或2(-3)朵小花;小穗轴呈针状延伸于最上孕性小花的内稃后方,其顶端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小花,节间除针状延伸的部分外,均具细柔毛;颖1片或无颖;外稃长2-2.5厘米,被稀疏微毛,先端渐尖呈芒状;内稃稍短于其外稃,除2脊外,背部无毛或常于先端有微毛;鳞被菱状长椭圆形,长3.5-4毫米,花药长11-14毫米;花柱较长,柱头3,羽毛状。笋期5月下旬。

二、桂竹的主要变型

1、寿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f.shouzhuYi):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新竿微被白粉,竿环较平坦,节间较长,箨鞘无毛,通常无箨耳和鞘口繸毛。分布于四川东部和湖南南部。笋味甜,较毛竹笋味美;竿供制作凉床、竹椅、灰板条、蒸笼和竹帘;竿稍可制作柴耙,枝作扫帚;箨鞘作雨帽和包裹粽子用。

2、斑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f.lacrima-deaeKengf.etWen):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竿有紫褐色或淡褐色斑点。分布于黄河至长江流域各地。该种竿粗大,竹材坚硬,篾性也好,为优良用材竹种;笋味略涩。亦可栽培供观赏。

3、黄槽斑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f.mixtaZ.P.WangetN.X.Ma):该变型之节间具黄沟槽及褐色斑点。分布于河南博爱,浙江安吉竹种园有栽培。活模式竹丛栽于安吉竹种园。

三、桂竹的生长环境

桂竹抗性较强,适生范围大,能耐-20摄氏度低温,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下山坡下部、盆地、丘陵和平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沙质土壤。

四、桂竹的分布范围

桂竹分布较广,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至长江以南各省区。湖北省红安县产此竹,其北部山区几乎都有。从武夷山脉向西经五岭山脉至西南各省区均可见野生的竹株。早年引入日本。

五、桂竹的栽培技术

(一)、选地

桂竹适宜海拔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和山坡,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湿润,pH值5-8,排水良好的地段生长。

(二)、栽植

春季2-3月,秋季9-10月,都可造林,以春季造林最好。

①母竹标准:选1-2年生,径2-3厘米,竹秆通直,生长旺盛,发枝低,无病虫害竹。单株或双株挖起,鞭成黄色,来鞭15厘米去鞭25厘米,带土15-20千克,留枝4-5盘,砍去梢部。就近造林随挖随栽;远途运输,竹兜要包扎好,洒水,保持竹兜湿润。

②母竹栽植:每亩60株,株行距3×3.7米。栽前挖好穴,穴长、宽、深50×50×40厘米;栽时,穴内填适量有机肥与土合匀,再放母竹距穴地平低10厘米,竹秆扶直鞭根舒展,用表土将母竹兜周围填实,再分层填土逐层踏实,浇足水,填松土保墒。秋季栽植培土成“馒头”形。

(三)、抚育管理

1、新造竹林:全面垦复,间作套种豆类、绿肥1-2年,以耕代垦。此后,每年3-4月,6-8月,9-10月各松土、除草、施肥一次,遇旱浇水,但不能浇水太勤,雨季排涝,防止腐烂鞭根。发笋期作好护笋养竹,平时要护竹养笋,不能随意砍伐。经营好四年左右成林成材。

2、抚育采伐:桂竹零星换叶,发笋无大小年之分。遵循竹子的生长规律,砍密留疏,砍老留幼(砍伐3-4年生竹),砍小留大,砍劣留优(劣竹为畸形、风拆、雪压、有病虫害竹)。这四个原则要灵活运用,总结为:在密林中砍老竹、小竹、劣竹。每年10-11月或翌年2-3月,即发笋前一个月进行。采伐后,竹林郁闭度保留在0.8左右。结合采伐割除杂草、灌木。每隔3-4年,全面垦复,挖除伐根、老鞭,勿伤新鞭根。

六、桂竹的主要价值

(一)、经济

桂竹竹秆较粗,中型竹之最。竹材坚韧、篾性好,用途广,仅次于毛竹。可作竿用、棚架、农具柄、伞柄等;编织制作各种农具、家具生活用具等;也适宜造纸,为优良的材用竹种。

(二)、观赏

桂竹冠常年碧绿,是西北地区南、中部造林、绿化美化的优良竹种。

(三)、药用

1、采集加工:夏秋采收,笋晒干。

2、性昧功能:味甘,性寒。解毒,除湿热,祛风湿。

3、主治用法:治咳嗽,气喘,四肢顽痹,筋骨疼痛。适量食用。治小儿痘疹不出,用竹笋煮粥吃。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