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瓣大花栀子 学名白蟾 拉丁学名Gardeniajasminoidesvar.fortunian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纲: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 目:茜草目Rubiales 科:茜草科Rubiaceae 亚科:金鸡纳亚科Subfam.Cinchonoideae 族:栀子族Trib.Gardenieae 属:栀子属Gardenia 种:栀子 分布区域:中国和日本。
重瓣大花栀子 学名白蟾(Gardeniajasminoidesvar.fortuniana),灌木,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叶对生,少为3枚轮生,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花芳香,通常单朵生于枝顶,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白蟾原产于我国和日本,我国中部以南各省区有栽培,多见于大中城市。重瓣大花栀子花大而重瓣、美丽,常栽培作观赏。
一、重瓣大花栀子的形态特征
重瓣大花栀子 学名:白蟾原变种(栀子)灌木,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革质,稀为纸质,少为3枚轮生,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25厘米,宽1.5-8厘米,顶端渐尖、骤然长渐尖或短尖而钝,基部楔形或短尖,两面常无毛,上面亮绿,下面色较暗;侧脉8-15对,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叶柄长0.2-1厘米;托叶膜质。花芳香,通常单朵生于枝顶,花梗长3-5毫米;萼管倒圆锥形或卵形,长8-25毫米,有纵棱,萼檐管形,膨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毫米,宽1-4毫米,结果时增长,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狭圆筒形,长3-5厘米,宽4-6毫米,顶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厘米,宽0.6-2.8厘米;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2.2厘米,伸出;花柱粗厚,长约4.5厘米,柱头纺锤形,伸出,长1-1.5厘米,宽3-7毫米,子房直径约3毫米,黄色,平滑。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厘米,直径1.2-2厘米,有翅状纵棱5-9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厘米,宽达6毫米;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重瓣大花栀子与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花重瓣。
二、重瓣大花栀子的生长环境
栀子花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但忌强光暴晒,适宜在稍蔽荫处生活,耐半阴,怕积水,较耐寒,在东北、华北、西北只能作温室盆栽花卉。宜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轻粘性酸性土壤种植,是典型的酸性花卉。
三、重瓣大花栀子的分布范围
重瓣大花栀子原产于我国和日本。我国中部以南各省区有栽培,多见于大中城市。国外分布于日本。
四、重瓣大花栀子的繁殖方法
栀子花可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多种方法繁殖,一般多采用扦插法和压条法进行繁殖,也可用分株和播种法繁殖,但很少采用,一般北方盆栽不易收到种子。
五、重瓣大花栀子的栽培技术
1、土壤:栀子花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故土壤的微酸性环境,是决定栀子花生长好坏的关键。培养土应用微酸的沙壤红土7成,腐叶质3成混合而成。将土壤pH值控制在4.0-6.5之间为宜。
2、温度:栀子花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6℃-18℃。温度过低和太阳直射都对其生长极为不利,故夏季宜将栀子花放在通风良好、空气湿度大又透光的疏林或阴棚下养护。冬季放在见阳光、温度又不低于0℃的环境,让其休眠,温度过高会影响来年开花。
3、水分:栀子花喜空气湿润,生长期要适量增加浇水。通常盆土发白即可浇水,一次浇透。夏季燥热,每天须向叶面喷雾2次-3次,以增加空气湿度,帮助植株降温。但花现蕾后,浇水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落蕾。冬季浇水以偏干为好,防止水大烂根。
4、肥料:栀子花是喜肥的植物,为了满足其生长期对肥的需求,又能保持土壤的微酸性环境,可事先将硫酸亚铁拌入肥液中发酵。进入生长旺季4月后,可每半月追肥一次(施肥时最好多兑些水,以防烧花)。这样既能满足栀子花对肥料的需求,又能保持土壤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微酸环境,防止黄化病的发生,同时又避免了突击补硫酸亚铁,局部过酸对栀子花的伤害。
六、重瓣大花栀子的主要价值
重瓣大花栀子花大而重瓣、美丽,栽培作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