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

   2018-05-19 花木佚名1286
核心提示: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大戟科,叶下珠属木本植物。又名余甘树、油甘子、庵摩勒、橄榄、滇橄榄、园酸角、油柑、望果、牛甘子、久如拉(藏语)、麻项邦(傣语)等名。余甘子在304年晋代就始载于《南方

余甘子    拉丁学名:Phyllanthus emblica Linn.    别称:油甘子、庵摩勒、米含、望果、木波、滇橄榄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大戟目    亚目:大戟亚目    科:大戟科    亚科:叶下珠亚科    族:叶下珠族    属:叶下珠属    亚属:核果叶下珠亚属 余甘子组    分布区域: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    命名者及年代:Linn.1753    同义学名:Cicca emblica (L.) Kurz 同义学名:Diasperus emblica (L.) Kuntze    同义学名:Dichelactina nodicaulis Hance    同义学名:Emblica arborea Raf.    同义学名:Emblica officinalis Gaertn.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inn.):大戟科,叶下珠属木本植物。又名余甘树、油甘子、庵摩勒、橄榄、滇橄榄、园酸角、油柑、望果、牛甘子、久如拉(藏语)、麻项邦(傣语)等名。余甘子在304年晋代就始载于《南方草木状》,原译名称庵摩勒,为常用清热解毒药。高达23米,胸径50厘米;树皮浅褐色;枝条具纵细条纹,被黄褐色短柔毛。叶片纸质至革质,二列,线状长圆形,长8-20毫米,宽2-6毫米,顶端截平或钝圆,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干后带红色或淡褐色,边缘略背卷;侧脉每边4-7条;叶柄长0.3-0.7毫米;托叶三角形,长0.8-1.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

余甘子树姿优美,可作庭园风景树,亦可栽培为果树。果实富含丰富的丙种维生素,供食用,可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治咳嗽、喉痛,解河豚鱼中毒等。初食味酸涩,良久乃甘,故名“余甘子”。树根和叶供药用,能解热清毒,治皮炎、湿疹、风湿痛等。叶晒干供枕芯用料。种子含油量16% ,供制肥皂。树皮、叶、幼果可提制栲胶。木材棕红褐色,坚硬,结构细致,有弹性,耐水湿,供农具和家具用材,又为优良的薪炭柴。

余甘子产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喜温暖干热气候。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南美有栽培。

一、形态特征:乔木,高达23米,胸径50厘米;树皮浅褐色;枝条具纵细条纹,被黄褐色短柔毛。叶片纸质至革质,二列,线状长圆形,长8-20毫米,宽2-6毫米,顶端截平或钝圆,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干后带红色或淡褐色,边缘略背卷;侧脉每边4-7条;叶柄长0.3-0.7毫米;托叶三角形,长0.8-1.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为雄花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萼片膜质,黄色,长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长1.2-2.5毫米,宽0.5-1毫米,顶端钝或圆,边缘全缘或有浅齿;雄蕊3,花丝合生成长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长0.5-0.9毫米,顶端具短尖头,药室平行,纵裂;花粉近球形,直径17.5-19微米,具4-6孔沟,内孔多长椭圆形;花盘腺体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长约0.5毫米;萼片长圆形或匙形,长1.6-2.5毫米,宽0.7-1.3毫米,顶端钝或圆,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浅齿;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半以上,边缘撕裂;子房卵圆形,长约1.5毫米,3室,花柱3,长2.5-4毫米,基部合生,顶端2裂,裂片顶端再2裂。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1-1.3厘米,外果皮肉质,绿白色或淡黄白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长5-6毫米,宽2-3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二、生长环境:余甘子性喜温暖干热气候,能耐干旱和瘠薄的土壤。在云南南亚热带三江两岸和小流域地区的干旱河谷地区。海拔500~2500m,年平均温度20℃以上,年降雨量800~1500mm的疏林或向阳山坡地。目前云南多为野生、人工栽培甚少。若要进行大面积的人工栽培,首先要进行野生变家种的驯化研究。

三、分布范围:产于印度,分布于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南美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印度东部。

四、主要价值

1、栽培:余甘子为常见的散生树种,-般树高为1-3米,而在四川省金阳县金沙江河谷地带,海拔600-1000米的向阳干旱山坡地,仍保存着大片余甘子天然林,林高8-10米。极喜光,耐干热瘠薄环境,萌芽力强,根系发达,可保持水土,可作产区荒山荒地酸性土造林的先锋树种。树姿优美,可作庭园风景树,亦可栽培为果树。

2、食用:它是一种美味的果酱,能加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还经常被制作成一种蜜饯,作为饭后甜点的使用传统。果实富含丰富的丙种维生素,供食用,可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治咳嗽、喉痛,解河豚鱼中毒等。初食味酸涩,良久乃甘,故名“余甘子”。树根和叶供药用,能解热清毒,治皮炎、湿疹、风湿痛等。叶晒干供枕芯用料。种子含油量16% ,供制肥皂。树皮、叶、幼果可提制栲胶。木材棕红褐色,坚硬,结构细致,有弹性,耐水湿,供农具和家具用材,又为优良的薪炭柴。

五、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根据余甘子的生物学特征性和生长环境,以及GAP基地建设的要求,要对土壤、灌溉水、空气等进行测定,要求土壤符合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空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以保证种植地的环境质量,栽培地应选择在南亚热带的河谷和小流域地区,海拔高在800~1600m,坡度为25度左右的阳坡,土壤为红壤,土壤PH值在6.5左右。最好是退耕还林或荒山草坡的地段上,作为余甘子的种植地。

在选好的地上,首先进行种植规划,在规划好的地段上,待秋冬季或早春季进行整地。一般种植地不须全垦,只需进行带状整地,或在山面打塘。带状整地可沿等高线开带,带宽2m,带间隔4m,带面上要散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带上翻土深25cm左右,将基肥翻于土下,带的背面作背沟以达到保水保土,防止地表冲刷和土壤流失的目的。若坡度较陡,地形破碎,不便于带状整地的地区,可挖成“品”字形的鱼鳞坑,即所谓穴垦整地。每穴的直径大约50~60cm,深度为30~40cm。整地作业中要注意拣出草根、碎石,把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因表土肥沃,栽余甘子时要将表土埋到坑的底层,然后再回填心土,在每坑内也应施足基肥,做好移栽种苗的准备工作。

(二)、选种采种

云南的余甘子为野生资源,未见有大面积的人工栽培,无种子园。栽培的中原要靠野外采集或外地引进优良品种。对野外采种的母树,应选择6~10年生的壮龄植株,植株生长健壮,发育优良,结实情况良好的丰产母树进行采集。单独孤立的老树或过于稠密林地上的种子,往往质量较差,应不采种。

采集时一般在果实充分成熟之前,大约在10月左右。果实由绿黄色变成黄白色,有时略带赤色。单果鲜重约7~10g,果味有回甜。种子以变成浅褐红色。有这些特征就意味着余甘子的果实和种子已经成熟,可以采种。将采下的果实除去果肉,将果核放于阴凉处,后取出种子。每一核内藏有6枚种子。取出的种子放于干燥阴凉处保存,待来年春季播种时用。

(三)、种苗培育

1、苗圃的建立:苗圃地应选在余甘子造林地较劲的地方,以便减少移栽时苗木的运输。苗圃地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通风向阳、水源和交通较方便之处。但要避免选在鸟兽和病虫为害严重的地方。在选好的苗圃地上,进行规划,并清除杂草,灌木和石块。在作畦处,普遍施用1次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然后将有机肥按25~30cm的要求全面深翻到土壤,并进行深耕、细耕和整平。同时每亩撒施青矾粉10kg或石灰粉20kg进行土壤消毒。在正好的苗床地上,按东南或正南方向作床。一般作高床,床宽1.2~1.5m,长度视地形而定,两床间留出50cm的步行道,床面高出步行道15~20cm。

2、种子育苗:余甘子用种子繁殖,称为有性繁殖。通过性繁殖培育的苗木称为实生苗。往往实生苗结果较晚,是通过嫁接才能提前开花结果。实生苗繁殖一般是在春季,将采集的种子,按株行距20×30cm,深3cm的要求,将种子点播在苗床上。播完后将床面整平,稍加镇压,上盖山草或松针,并喷水使盖草和床面潮湿。播种后一般在20天左右,种子发芽,种苗逐渐出土,此时逐步揭去盖草,并随时保持苗床有一定的湿度。对床面的杂草要随时清除。待苗高40cm时在阴天进行间苗,后喷灌清粪水一次,把间出的苗,带土移至另外苗床上种植。到苗高70~100cm时,即可出圃进行移栽。

3、扦插育苗:余甘子的扦插繁殖,称为无性繁殖,培育的苗木叫做扦插苗。其方法是:在早春腋芽尚未萌动之前,在选好的母树上,剪取已经木质化的二年生枝条作为扦插条,将扦插条剪成15~20cm,每一扦插条要保证有3~4个腋芽。将扦插条下部沾生根粉后在苗床上按株行距20×30cm,深5cm斜插土中,千万不能将插条倒插。一般插后15天左右,地下部就会产生愈伤组织,形成根系,地上部的腋芽开始萌动。在苗高50~80cm就可以出土移栽。扦插育苗,最好在塑料棚内进行,有利于保持土壤,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克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

4、种苗的管理:培养的种子苗和扦插苗,最好能在塑料大棚内进行。要注意间苗、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管理工作。通过间苗,把间出的健壮苗,可移入营养袋内培植,使苗木能充分利用。若从国外和外省引进的优良的余甘子品种,可采用嫁培的方法,培植嫁接苗。余甘子的种苗培植在云南多为种子繁殖的实生苗。也可从广西引进新培育的“平丹一号”大玉余甘果品种,也可从福建惠安县引进粉甘、兰丰1号、玻璃甘、扁甘、六月白、秋白等新品种进行繁殖。

5、移栽造林:把培育或引进的余甘子种苗,按科学的方法移栽到已经整好的林地上,就叫做余甘子的人工造林。营造的余甘子林属于经济林,一般是在春梢萌芽之前2~3月种植,最迟不能超过6月份。在雨季将到时,选择阴天把苗木从苗床取出,苗木尽量带土,或用3号生根粉,用酒精溶解,放清水同黄泥浆搅拌均匀浆根种植,若天气干旱把装好沾浆的种苗放在树下阴凉处,用物隔开种苗,遮荫盖住,对种苗不能挤压。运至造林地上,放入已施好有机肥10kg,磷肥0.5kg基肥的坑内盖土到根茎交接处为宜,根系入土要求舒展,先回填表土,植密度可采用株行距2×3m,亩植110株为宜,或株行距2.5×3.3m,亩植80株为宜。

(四)、林地管理

1、补苗和追肥:移栽后15~20天,应逐塘检查是否有死亡苗。若有死亡苗应立即进行补苗。补种的苗木应用同龄苗补种。补种后仍应灌水和遮荫。种植苗全部成活后,施复合肥或腐熟的清粪水一次,以促进苗木的扎根和生长健壮,保证移栽苗木在当年正常生长和越冬。

2、培土除草:余甘子移栽后的当年,因根系不发达,其生长较慢,所以在雨季后,应除草培土一次,避免杂草与幼苗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同时将移栽时所设的遮荫物全部撤除,若根部的土壤有冲刷者,应进行培土。余甘子根群发达,分布广而深,故在种植后第二年就不需灌水和施肥,直至挂果时,仅在早春和早秋两季各施肥一次,以便保花保果。

3、整形剪修:若有嫁接苗,长到50~60cm时进行短截主枝,出芽后选留三个健壮的侧芽作为主干,主干老熟后,在修剪1变2、2变4、4变8、8变16、16变32.......使之形成一个自然的半圆头形的丰产树冠。

4、林地间作:余甘子时多年生的植物。种植后林地的土地应充分利用,一般种植绿肥来提高土壤肥力,以促进余甘子的生长发育,绿肥的种类多种豆科紫花目蓿,黄豆等。

5、病虫害防治:余甘子的虫害有:介壳虫、蚜虫、木毒蛾和天牛幼虫蛀干等。可用0.1%~0.8%的甲胺磷、乐果、石硫合剂等喷射防治。若天牛蛀干,可用棉花沾敌敌畏100倍液塞入树干孔内,用泥土密封杀幼虫。花期前一定要喷杀一次虫满,可喷上海市农药研究所的0.5%“虫满立刻”2500倍~3500倍,余甘子的病害有:叶点霉褐斑病、拟盘多孢叶斑病,炭疽病等叶片病害。阻止方法,首先是加强管理,增强余甘子的长势,剪除病枝、病叶,冬季还要清除病叶并销毁。病情严重时还要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6、采收加工:余甘子的果实、种子、树皮、根、叶等部分均有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树皮和嫩叶及根含有鞣质可做栲胶的原料;种子可作为榨油的原料;果实可作水果和药用。其中果实用途最大,作为人工栽培的余甘子主要是采集果实。一般果实在秋季10~11月成熟时采收。可鲜用或用开水烫透用盐水侵泡后晒干,亦可根据市场的需要,保留挂果在树上至次年3月份分期采收(不会影响当年挂果)。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