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花 拉丁学名:Diphylleia grayi F.Schmidt 别称:骷髅花、冰莲、格氏山荷叶、东北山荷叶、日本山荷叶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毛茛目 科:小檗科 属:山荷叶属 种:骷髅花 命名者及年代:F.Schmidt, 1868 英文名称:Skeleton Flower。
骷髅花(学名:Diphylleia grayi F.Schmidt):是一种山荷叶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叶片大似荷叶故名。高约50厘米。根茎横生。基生叶大,盾状,叶片阔肾形,2深裂;茎生叶通常2片,有时3片,与基生叶同形,但较小,基部深心形,边缘有大小不齐的锯齿,或有时浅裂。伞形花序顶生,有花数朵至10余朵,白色;萼片6,早落;花瓣6,宽倒卵形,长约1厘米;雄蕊6;子房上位,由1心皮组成,胚珠5-6粒。浆果球形,绿黑色,有种子数枚。花期5-9月。
骷髅花每当下雨时,小花的花瓣同雨水一接触,就会变得透明,成为一簇一簇闪闪发亮的“水晶花”。因为这种神奇的现象,得名“骷髅花”。也有人称其为冰莲。多生长于寒冷潮湿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日本本州岛和北海道;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一、形态特征:骷髅花其植株可长到50厘米高左右,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横走,多须根,具节,节处有1碗状小凹;茎单一,生2叶,稀3叶。叶柄粗壮,基生叶大,叶互生,盾状着生,叶片阔肾形,呈2深裂;具茎生叶通常2片,有时3片,与基生叶同形,但较小,基部深心形,边缘有大小不齐的锯齿,或有时浅裂,掌状脉,被柔毛。伞形的宽大叶片为珍珠样的白色小花提供了良好的庇荫条件。 骷髅花花序顶生,具总梗,伞形花序,总梗无毛或疏被柔毛;有花数朵至10余朵,白色;萼片6,早落;花瓣6,宽倒卵形,长约1厘米;雄蕊6;白色;当花瓣浸润在水中时,就会渐渐失去白色色素,最终变得如水晶般剔透;水分蒸发掉时,花瓣又会回到原本的白色模样。雄蕊6,与花瓣对生,花药底着,纵裂,花粉外壁明显具刺状纹饰;子房上位,1室,由1心皮组成,胚珠5-6粒。花柱极短或缺,柱头盘状,胚珠2-11。骷髅花浆果球形,绿黑色,被白粉,有种子数枚,种子红褐色,无假种皮。花期5-9月。
二、产地生境:因其性喜寒,一般生长在寒冷地区,潮湿、树木繁茂的山坡、山坡阴湿处或山地林下。生于主要分布于日本本州岛北部至北海道的深山地区,也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
三、物种特性:当花瓣浸润在水中时,就会渐渐失去白色色素,最终变得如水晶般剔透;水分蒸发掉时,花瓣又会回到原本的白色模样。
四、医药价值:东北山荷叶的根及根茎。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小腹疼痛,毒蛇咬伤,痈肿疮疖。
(一)、性状:根茎横生,扁圆柱形,直径1.5-2厘米。表面黄棕色,上方有众多圆形凹陷茎痕,呈切向排列,茎前直径约1厘米,周围环节明显,下方着生多数细根。根弯曲,长5-6厘米,直径1毫米。质硬,折断面平坦,颗粒状,皮部浅棕红色,维管束色稍深,稀疏排列,形成层环明显,髓部大,黄白色。气微,特异,味苦。
(二)、药理作用
1、细胞毒作用:鬼臼毒素具有细胞毒作用,刺激皮肤可致接触性炎;口服刺激肠胃可致峻泻;毒性大,中毒产生呕吐、腹泻、呼吸兴奋、运动失调以致虚脱死亡。
2、小鼠鬼臼毒素LD50:灌胃及皮下注射分别为90及24.6毫克/公斤。
3、抑瘤作用:鬼臼毒素对组织培养的瘤细胞和移植的鼠瘤均有抑制作用,但因其毒性大,主要用于皮肤湿疣。
(三)、毒性:鬼臼素对小鼠腹腔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30-35毫克/公斤。
(四)、性味:苦;辛;性平。
(五)、归经:肝;肾经。
(六)、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风除湿。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小腹疼痛,毒蛇咬伤,痈肿疮疖。
(七)、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3-9克;或研末;或浸酒。
2、外用:适量,研末或捣烂,酒、醋调敷。
(八)、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服。
(九)、附方
①治风湿腰腿痛:窝儿七、长春七、朱砂莲、威灵仙各三钱,鬼臼一钱五分。水煎服。
②治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小腹结痛:窝儿七一钱、研末冲服,一日二次。
③治痈肿疮疖:窝儿七研末,酒醋调敷局部。
④治毒蛇咬伤:窝儿七三钱。水煎服;并将药渣捣烂,加烧酒敷患处。(选方出《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十)、各家论述
1、《陕西中草药》:祛风湿,清热凉血,活血止痛,并有泻下作用。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骨蒸劳热,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少腹结痛,痈肿。
2、《陕甘宁青中草药选》:祛风除湿,破瘀散结,止痛,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