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尾藻

   2018-05-30 花木佚名1070
核心提示:狐尾藻拉丁学名: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L.别称:狐尾藻、轮叶狐尾藻、布拉狐尾、粉绿狐尾藻、凤凰草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桃金娘目科:小二仙草科属:狐尾藻属种:狐

狐尾藻、轮叶狐尾藻、布拉狐尾、粉绿狐尾藻、凤凰草

狐尾藻   拉丁学名: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L.   别称:狐尾藻、轮叶狐尾藻、布拉狐尾、粉绿狐尾藻、凤凰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桃金娘目   科:小二仙草科   属:狐尾藻属   种:狐尾藻   分布区域:为世界广布种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狐尾藻(学名: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L.),别名:轮叶狐尾藻,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属多年生粗壮沉水草本。根状茎发达,在水底泥中蔓延,节部生根。茎圆柱形,多分枝。水上叶互生,披针形,较强壮,鲜绿色,裂片较宽。秋季于叶腋中生出棍棒状冬芽而越冬。苞片羽状篦齿状分裂。花单性,雌雄同株或杂性、单生于水上叶腋内,花无柄,比叶片短。雌花生于水上茎下部叶腋中:淡黄色,花丝丝状,开花后伸出花冠外。果实广卵形,具4条浅槽,顶端具残存的萼片及花柱。全草为可为养猪、养鸭的饲料,也可作观赏植物。

一、狐尾藻的形态特征

狐尾藻是多年生粗壮沉水草本。根状茎发达,在水底泥中蔓延,节部生根。茎圆柱形,长20-40厘米,多分枝。狐尾藻叶通常4片轮生,或3-5片轮生,水中叶较长,长4-5厘米,丝状全裂,无叶柄;裂片8-13对,互生,长0.7-1.5厘米;水上叶互生,披针形,较强壮,鲜绿色,长约1.5厘米,裂片较宽。秋季于叶腋中生出棍棒状冬芽而越冬。苞片羽状篦齿状分裂。

狐尾藻花单性,雌雄同株或杂性、单生于水上叶腋内,每轮有4朵花,花无柄,比叶片短。雌花生于水上茎下部叶腋中:萼片与子房合生,顶端4裂,裂片较小,长不到1毫米,卵状三角形;花瓣4,舟状,早落;雌蕊1,子房广卵形,4室,柱头4裂、裂片三角形;花瓣4,椭圆形,长2-3毫米,早落。雄花:雄蕊8,花药椭圆形,长2毫米,淡黄色,花丝丝状,开花后伸出花冠外。狐尾藻果实广卵形,长3毫米,具4条浅槽,顶端具残存的萼片及花柱。

二、狐尾藻的生长环境

狐尾藻在微碱性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好温暖水湿、阳光充足的气候环境,不耐寒,入冬后地上部分逐渐枯死。以根茎在泥中越冬。中国南北各地池塘、河沟、沼泽中常有生长,常与穗状狐尾藻混在一起。夏季生长旺盛。冬季生长慢,能耐低温,一年四季可采收。

三、狐尾藻的分布范围

狐尾藻为世界广布种。多生长在池塘或河川中。

四、狐尾藻的繁殖方法

1、扦插:扦插是该种的主要繁殖方式,多在每年4-8月进行。在操作时最好选择长度7-9厘米的茎尖作为插穗,这样所获得的新株生长迅速,很快就能成形。亦可采用分株法进行育苗。可在硬度适中的淡水中进行栽培,所用水的盐度不宜过高于水体的pH值最好控制在7.0-8.0间。种植水体最好有一定的流动性。

2、种子:其种子具休眠期,干燥条件下可保存数年,翌春休眠解除。种子萌发最适温度达20-25℃,黑暗及长光照中均能发芽,发芽幼苗能飘浮水面,可随水传播,花期8-9月,水稻收割前种子已落入田间,随灌排水传播。

五、狐尾藻的主要价值

1、环保:狐尾藻既可以通过根吸收底质中的氮、磷营养也可通过茎叶利用水中的营养物质,氮、磷被吸收后用以合成植物自身的结构组成物质,而对狐尾藻有毒害作用的某些重金属和有机物则是脱毒后被储存于其体内或在其体内被降解。当狐尾藻被收割运移出水生生态系统时,大量的营养物质也随之从水体中输出,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狐尾藻对受污染的水体(含底泥)中铵态氮、硝态氮、总氮的去除效率都达到了90%以上,表现出显著的去除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体中总氮浓度呈负指数形式衰退。而且在不同的季节,狐尾藻对富营养化水中的氮磷均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对天气温度变化的耐受性好。所以是湖泊等生态修复工程中作为净水工具种和植被恢复先锋物种。

水生高等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种水生高等植物、重建水生植被来改善水质,是对污水、湖泊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沉水植物在其高光合作用活性期间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碳,增加溶解氧(DO)浓度,升高pH值,利于氨的挥发和磷的化学沉淀,可对N、P做短期储存,利于水中有机物的矿化。

2、观赏:狐尾藻可作为观赏植物。

3、饲料:全草为可为养猪、养鸭的饲料。在鱼、虾、蟹塘养殖业过程中作为饵料、避难和产卵场所。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