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

   2018-06-07 苗业网佚名1843
核心提示:白梅 别称:绿萼梅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 属:李属分布区域:江浙一带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花蕾 药材:干燥花蕾,呈圆球形。

白梅

白梅    别称:绿萼梅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    属:李属    分布区域:江浙一带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花蕾    药材:干燥花蕾,呈圆球形。

白梅是白、黄色梅花,白梅,干燥花蕾,呈圆球形,直径4~8毫米,基部常带有小梗。苞片3~4层,褐色鳞片状。苞片内有萼片5枚,淡黄褐色,微带绿色,卵圆形,覆瓦状排列,基部与花托愈合。花瓣5枚或多数,白色或黄白色,紧紧相抱。花瓣内包含许多黄色丝状的雄蕊。中心有一枚雌蕊,子房呈卵形而有细长的花柱。质轻。气香,味淡而涩。以花匀净、完整、含苞未放、萼绿花白、气味清香者为佳。

一、白梅的形态特征

白梅落叶乔木,少有灌木,高达10米;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

白梅叶:叶宽卵形或卵形,长4~10厘米,宽2~5厘米,边缘有细密锯齿,幼时两面有短柔毛,逐渐脱落,或仅在下面沿叶脉有短柔毛柄长约1厘米,近顶端有2腺体。

白梅花:花1~2朵,直径2~2.5厘米;花梗短或几无梗;萼筒钟状,有短柔毛,裂片卵形;花瓣白色或淡红色,味香,倒卵形;雄蕊多数,离生,稍短或稍长于花瓣;心皮1,密生短柔毛。

白梅果实:核果近球形,两边扁,有沟,直径2~3厘米,黄色或带绿色,有短柔毛,味酸;

白梅核:核卵圆形,有蜂窠状孔穴.。

二、家梅与野梅

野生与栽培均有。商品称家梅与野梅,均可入药。

1、家梅:家梅为白花绿萼,花瓣多,故俗称“白白梅”或“绿萼梅”,其质量较佳。亦有为红衣、黄萼者,俗称“红白梅”,药用较少。

2、野梅:野梅为白花黄萼花瓣少,质量较次。花蕾呈圆球形如大黄豆,直径4~8mm,基部常带有花梗,苞片3~4层,褐色鳞片状,苞片5枚,灰绿色或淡黄褐色,卵圆形,复瓦状排列,基部与花托愈合。花瓣多数通常卷折皱缩,白色或黄白色,倒广卵形,有红棕色脉纹从基部射出。内有多数雄蕊着生于花托边缘,中心有长卵形子房,密生细毛,并有一细长花柱,质轻。

三、白梅的气味

白梅气清香,味淡、微。

四、白梅的生长习性

白梅喜温暖气候,耐寒性不强,较耐干旱,不耐涝,寿命长,可达千年;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白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

五、白梅的分布范围

白梅原产我国西南及台湾,主产江苏,浙江。现在湖南、四川、湖北、江西等多地均有。安徽省歙县上丰乡是全国最主要产区。

六、白梅的品种类别

白梅属于梅花中的绿萼型,花单瓣、复瓣或重瓣,白色或初开时为淡绿色,萼绿色,小枝青绿而无紫晕。

七、白梅的栽培技术

(一)、种植方法

1、栽植在南方可地栽,在黄河流域耐寒品种也可地栽,但在北方寒冷地区则应盆栽室内越冬。在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为提高成活率,应避免损伤根系,带土团移栽。地栽应选在背风向阳的地方。盆栽选用腐叶土3份、园土3份、河沙2份、腐熟的厩肥2份均匀混合后的培养土。栽后浇1次透水。放庇荫处养护,待恢复生长后移至阳光下正常管理。

2、光照与温度喜温暖和充足的光照。除杏梅系品种能耐-25℃低温外,一般耐-10℃低温。耐高温,在40℃条件下也能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6~23℃地区生长发育最好。对温度非常敏感,在早春平均气温达-5~7℃时开花。

3、浇水与施肥生长期应注意浇水,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偏于状态,既不能积水,也不能过湿过干,浇水掌握见干见湿的原则。一般天阴、温度低时少浇水,否则多浇水。夏季每天可浇2次,春秋季每天浇1次,冬季则干透浇透。施肥也合 理,栽植前施好基肥,同时搀入少量磷酸二氢钾,花前再施1次磷酸二氢钾,花施1次腐熟的饼肥,补充营养。6月还可施1次复合肥,以促进花芽分化。秋季落叶后,施1次有机肥,如腐熟的粪肥等。

4、整形修剪地栽白梅整形修剪时间可于花后20天内进行。以自然树形为主,剪去交叉枝、直立枝、干枯枝、过密枝等,对侧枝进行短截,以促进花繁叶茂。盆栽白梅上盆后要进行重剪,为制作盆景打基础。通常以梅桩作景,嫁接各种姿态的白梅。保持一定的温度,春节可见白梅盛开。若想“五一”开花,则需保持温度0~5℃并湿润的环境,4月上旬移出室外,置丁阳光允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养护,即可“五一”前后见花。

5、花期控制盆栽白梅一般为家庭观赏。冬季落叶后置于室内,温度保持在0~5℃,元旦后逐渐加温至5~10℃,并日充分接受光照,经常向枝条喷水,水湿应与室温接近。

(二)、病虫防治:白梅病害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白粉病、缩叶病、炭疽病等。

1、白粉病:此病常在湿度大、温度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发生。早春三月,白梅萌芽时,嫩芽和新叶易受病菌侵染,受害部位会出现很薄的白粉层,接着白粉层上出现针头大小的黑色或黄色颗粒,后期叶片变黄而枯死。

2、缩叶病:可喷洒托布津或多菌灵防治,亦可喷洒1%波尔多液,每隔一星期喷一次,3~4次即可治愈。

3、炭疽病:病发初期可喷70%托布津1000倍液或喷代森锌600倍液防治。发现其他各种病时,喷洒上述两种药液亦可见效。

八、白梅的主要价值

(一)、药用价值

化学成分:花蕾含挥发油,主要为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

性味:酸涩,平。

①《纲目》:"微酸,涩,无毒。"

②《百草镜》:"性寒。"

③《食物宜忌》:"味酸,涩,性平。"

④《饮片新参》:"苦微甘。"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

①《本草原始》:"清头目,利肺气,去痰壅滞上热。"

②《百草镜》:"开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

③《纲目拾遗》:"安神定魂,解痘毒。"

④《饮片新参》:"红白梅清肝解郁,治头目痛;绿萼梅乎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敷贴。 [3]

《神农本草经》首先指出梅的药用价值:“梅实味酸平,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梅果因加工方法不同,成品有白梅、乌梅之分。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即记载了这种加工方法。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作乌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认为:乌梅能“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白梅则“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梅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

由此可见梅的药用范围很广。近代医学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开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末可治黄疸。乌梅肉具敛肺涩肠,杀虫生津功能,并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药方

①治咽部梗塞感(但无阳性体征):绿萼梅二钱,橘饼二个。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②治唇上生疮:白梅瓣贴之,如开裂出血者即止。(《赤水玄珠》)

③治瘰疬:鸡蛋开一孔,入绿萼白梅将开者七朵,封口,饭上蒸热,去白梅食蛋,每日一枚,股七日。(《纲目拾遗》)

④预稀痘疹:每年腊月清晨,摘带露绿萼梅蕊一百朵,加上白糖,捣成小饼,令食之。(王玷桂《不药良方》)

⑤治疽已出未出,不起不发,隐在皮肤,并治麻症斑症:白梅一两,桃仁、辰砂、甘草各二钱,丝瓜五钱。为末,每服五分,参苏汤下。(《赤水玄珠》)

产地:我国南方地区多有生产如:江苏、浙江等省。

产季:立春前后采收。过早太嫩,花外有红色萼片;过迟花瓣开放,不符合质量。

产地加工:将花苞与蒂一起摘下,晒干,除去梗屑即可。或用微火烘干,烘时不宜过长,需轮流换烘,不能一次烘干,以防烘焦和颜色变暗。

品质优劣:以身干,匀净、颜色新鲜含苞未放、气味芳香者为佳。

成分:花蕾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苯甲酸、异丁香油酚、苯甲酸。

效用:升阳气、解毒、生津、开胃、散郁。治痰热壅滞,暑热烦躁、瘰疬结核、痈疽肿毒。

贮藏:放置干燥通风处,防生霉及虫蛀。

(二)、经济价值

白白梅主含挥发油,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乌梅主含柠檬酸、谷甾醇,成熟后含氢氰酸。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等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能减少豚鼠蛋白质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

此外,白白梅可提取芳香油,据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海澄人善蒸梅及蔷薇露,取之如烧酒法,每酒一壶滴露少许便芳香。”古人根据芳香油与水的沸点不同,利用分馏技术,将芳香油提取出来,用作食品的添加剂。

(三)、观赏价值

白梅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白梅之处皆成游客驻足之地!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的2000亩梅林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地方!

九、白梅的相关诗词

白梅在我国已有几千年栽培历史,是极具观赏性和文化象征的植物。多为诗人笔下的最爱!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白梅花 风姿物语·李煜

白梅花

流云过,一落索,好风似水又如昨

谁在林间月下吹那一支白梅落

牵白衣,倾江左,人生如雪最寂寞

又是十年如梦一坛醉颜酡

金缕鞋,步香阶,杳杳迢迢去长街

人间七月初七明肌雪吼悲风烈

拍阑干,玉石裂,临风可再飘香屑

倾了故国还踏马蹄清夜月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