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杜鹃 拉丁学名:RhododendronmaculatumXiangChen&J.Y.Hua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杜鹃花目 科:杜鹃花科 属:杜鹃花属 种:小白杜鹃 命名者及年代:XiangChen&J.Y.Huang,2010。
小白杜鹃(RhododendronmaculatumXiangChen&J.Y.Huang)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灌木,2-5米高。树皮较粗糙。幼枝被红褐色腺体。叶革质,长圆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6-10(-13)厘米,宽2.2-3.5(-4.5)厘米。中脉在表面略下凹,在背面明显隆起,侧脉约16-18对。花序顶生,每花序有花朵数6-10。花序总轴15-18毫米长,稀疏被腺体或近无毛。花梗绿色带粉色,花萼小。花冠内外均近无毛。花冠裂片5-7,近圆形。雄蕊长2-2.5厘米,花丝基部被微柔毛。花药红褐色,长3-4毫米。子房卵圆形,长5-7毫米。花柱3-3.3厘米长,通体密被淡黄白色腺体。柱头宽约3毫米。蒴果圆柱形,长约1.8厘米。花期5-6月。
小白杜鹃分布于中国贵州省级自然保护区。适宜生长于pH值为4.5-6.5的黄壤中。
小白杜鹃花白色,花期较晚,具有有较高的观赏和园林应用价值。
依据IUCN红色名录标准该种应属极危物种(CR)。
一、小白杜鹃的形态特征
小白杜鹃是灌木,2-5米高。树皮较粗糙。幼枝被红褐色腺体。叶革质,长圆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6-10(-13)厘米,宽2.2-3.5(-4.5)厘米,先端钝圆,有短尖头,基部宽楔形或钝圆,边缘不反卷。叶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白绿色,具白粉霜,无毛。中脉在表面略下凹,在背面明显隆起,侧脉约16-18对,在表面不明显,背面略隆起。叶柄圆柱形,具凹槽,1.4-2厘米长,幼时被红褐色腺体。
小白杜鹃花序顶生,每花序有花朵数6-10。花序总轴15-18毫米长,稀疏被腺体或近无毛。花梗绿色带粉色,15-37毫米长,密被淡褐色短柄腺体。花萼小,1-2.5毫米长,不等长,裂片5-7,宽三角形,被腺体。花冠宽钟状或宽漏斗形钟状,白色,长3.5-4.6厘米,宽4.2-5.5厘米,基部有一紫红色大斑块,微香。花冠内外均近无毛,基部无蜜腺囊。花冠裂片5-7,近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1.8厘米,顶端略凹缺。雄蕊(10-)11-13(-15),不等长,长2-2.5厘米,花丝基部被微柔毛。花药红褐色,长3-4毫米。子房卵圆形,长5-7毫米,密被淡黄白色腺体。花柱3-3.3厘米长,通体密被淡黄白色腺体。柱头宽约3毫米。蒴果圆柱形,长约1.8厘米。花期5-6月。
二、小白杜鹃的近种区别
小白杜鹃与分布在四川西部海拔3300-3400米的松林中的疣梗杜鹃(RhododendronverruciferumW.K.Hu)相似,但主要区别在于该种叶较大而背面无毛,花序轴较长且疏被腺体,花梗仅密被腺体而无疣点,花冠白色,较大,通常宽钟形,具紫红色大斑块,花丝、子房和花柱均较长。
三、小白杜鹃的产地生境
小白杜鹃分布于中国贵州省级自然保护区。适宜生长于pH值为4.5-6.5的黄壤中。
四、小白杜鹃的繁殖方法
11月种子成熟后,采集百里杜鹃保护区内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进入结实盛期的12种成年小白杜鹃母树的果实,果实形态为未开裂或即将开裂,将这些果实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自然荫干,促进果实开裂,然后剥出种子,除去杂质后种子放于纸袋中,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室内。
翌年4月下旬,用当地林下表土铺成苗床,土壤厚度约20厘米,整细平整待播;将种子放入布袋中,浸泡入50℃的温水中24小时进行种子催芽,取出时种子已经开始膨大,将种子从布袋中取出,摊开,待水干后,混入细土中,撒播在苗床上,用松针覆盖,厚度约5厘米,15-20天出苗,当出现子叶时,除去约50%的松针,后逐步除去,原则是不能让真叶高于松针厚度和浇水时能防止伤苗(将苗冲坏),春季将2年生幼苗移栽到营养袋中,营养袋基质为保护区当地腐殖土。
育苗日常管理相对粗放。日常浇水根据土壤和营养袋基质的干湿情况决定,天气炎热、土壤和基质较干时浇水,无固定浇水时间;苗期主要病虫害为根腐病,主要用药为甲基托布津和根腐灵。
五、小白杜鹃的主要价值
小白杜鹃花白色,花期较晚,具有有较高的观赏和园林应用价值。
六、小白杜鹃的保护现状
截止2018年,仅发现2个种群10余株成年植株。依据IUCN红色名录标准该种应属极危物种(CR)。其面临的主要威胁为因农业生产引起的生境丧失和旅游观光带来的人为干扰。因此,急待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