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缕梅 拉丁学名:Shaniodendronsubaequale(HungT.Chang)M.B.Deng,H.T.Wei&X.Q.Wa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虎耳草亚目 科:金缕梅科 属:银缕梅属 种:银缕梅 命名者:M.B.Deng,H.T.Wei&X.Q.Wang 年代:1992。
银缕梅学名:Shaniodendronsubaequale(HungT.Chang)M.B.Deng,H.T.Wei&X.Q.Wang金缕梅科,银缕梅属落叶乔木,树态婆娑,枝叶繁茂。3月中旬开花,先花后叶,花淡绿,绿后转白,花药黄色带红,花朵先朝上,盛花后下垂,远看满树金灿灿,近目的地银丝缕缕。
1992年中国植物学家发现江苏省宜兴市石灰岩山地里保存了6700万年前最古老的被子植物物种——金缕梅科新属新种银缕梅。和裸子植物银杏、水杉一样,银缕梅作为被子植物最古老的物种,是仅存中我国再发现了活化石树种。科学家在2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化石中就发现了地球上已经有裸子植物;同样,在距今67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化石中,出现了金楼科植物,随后新生代第三纪,全球气候温和,演化出千万种被子植物物种。
银缕梅又称“单氏木”,为中国特有,宜兴独有。银缕梅的发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具备金缕梅科所有各亚科和各族的地区。1999年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名单。
一、银缕梅的植物学史
关于银缕梅的发现和命名,历经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早在1935年9月,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植物学家沈隽,在江苏宜兴芙蓉寺石灰岩山地采集植物标本,它满树枝果,似金缕梅,但又不同,采集标一后,准备进行鉴定,旋因抗日、解放战争爆发,研究工作中断,这份珍贵的标本尘封在实验室里。直到1954年,原中山植物研究所单人骅教授清理标本时,认为这个树种是金缕梅科种群中的一员,与日本的金缕梅相似,但又不能确认,继而指出,这份标本关系重大。1960年,这份标本被误定为金缕梅科金缕梅属小叶金缕梅,使这一重大的科学发现陷入误区。1987年国家在编纂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时,科技人员再次前往宜兴,终于在同类型的石灰岩山地中找到了实物标本。在随后的物候观察中,竟意外地发现,该树种的花器没有花瓣,它不是金缕梅,是金缕梅科中无花瓣类型树种,形态特征与北美的金缕梅科弗吉特族植物相一致,但又与该族各属植物有所差异,是一个新属新种。1992年经植物学家朱德教授定名为:金缕梅科弗吉特族银缕梅属的银缕梅。从此,改写了《中国植物志》小叶金缕梅的误载,一个被子植物中古老的化石树种重新面世,为世人所知。
二、银缕梅的形态特征
银缕梅是落叶乔木,高达8m,胸径可达40cm。树干扭曲,凹凸不平,树皮呈不规则薄片状剥落。常有大型坚硬虫瘿。裸芽,被褐色绒毛。单叶互生;纸质,阔倒卵形,先端钝,基部圆形、截形或微心形,边缘中部以上有钝锯齿,两面及叶柄均有星状毛。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小,两性,先叶开放,无花瓣,雄蕊具细长下垂花丝。蒴果近圆形,密被星状毛。种子纺锤形,有光泽。花期4月,果期9-10月。
银缕梅是落叶小乔木,高4-5米,花瓣条形美丽,白色,花期3月,是南京中山植物园20世纪末向世界公布的新种,也可以说是金缕梅的“姐妹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三、银缕梅的生长环境
银缕梅喜光,耐旱,耐瘠薄。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尽快繁殖利用。干燥不宜多浇水,生长期需一再追肥。
银缕梅喜凉爽、湿润气候和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萌蘖性强。浙江大部分地区均能适应。
四、银缕梅的繁殖方法
银缕梅播种与扦插繁殖,湿沙层积贮藏,种子发芽率可达40%以上。
五、银缕梅的主要价值
春观花、秋观叶,可作为公园、庭院配置的优良珍稀品种。
观赏期:银缕梅春夏秋冬四季均有明显季相变化的优良树种。
银缕梅的木材非常坚硬,观赏价值也比较高,材质坚硬,纹理通直,结构细密,切面光滑、浅褐色、有光泽,可作细木工、工艺品、家具等。树姿古朴,干形苍劲,叶片入秋变黄色,花朵银丝缕缕更为奇特,可作园林景观树,也是优良的盆景树种。期待专家抓紧对它的药用及经济价值等作全面的研究探讨。
2012年4月份,安徽省岳西县林业技术人员在河图镇进行树种调查时,在该地区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缕梅。岳西共发现野生银缕梅54株,胸径从1—27厘米不等,分布于海拔400—480米的向阳阔叶林中,呈4小片块状分布。银缕梅开花极为难见,约2—5年开一次花,4月1日对该种群进行跟踪监测时,发现部分植株已开花。
六、银缕梅的保护现状
银缕梅是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1992年定名为金缕梅科新属种。它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奇的是它有花而无花瓣,因花白色,与金缕梅形成对照而得名。仅在江苏宜兴、常州溧阳、安徽金寨和浙江安吉县龙王山的狭窄地域有少量野生植株。
此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它早春三月开花,满树艳丽的花丝给大地回春增添了新意。金秋十月,树叶由绿变黄、由泛红变紫,惹人喜爱。
银缕梅 学名:Shaniodendronsubaequale(HungT.Chang)M.B.Deng,H.T.Wei&X.Q.Wa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虎耳草亚目 科:金缕梅科 属:银缕梅属 种:银缕梅 命名者:M.B.Deng,H.T.Wei&X.Q.Wang 命名年代:1992。
银缕梅学名:Shaniodendronsubaequale(HungT.Chang)M.B.Deng,H.T.Wei&X.Q.Wang金缕梅科,银缕梅属落叶小乔木,芽体裸露,细小,被绒毛。叶薄革质,倒卵形,先端钝,基部圆形、截形或微心形,上面绿色,下面浅褐色,头状花序生于当年枝的叶腋内,有花;花无花梗,萼筒浅杯状,萼齿卵圆形,先端圆形;蒴果近圆形,种子纺锤形,两端尖,褐色有光泽,5月开花。
银缕梅分布于中国江苏宜兴、大别山区、浙江省、临安、安徽省、江苏。生长在丘陵山坡下部沟谷两旁的杂木次生林中。
银缕梅的木材坚硬,纹理通直,结构细密,切面光滑、浅褐色、有光泽,可作细木工、家具等。树姿古朴,叶片入秋变黄色,花朵银丝缕缕更为奇特,可作园林景观树,也是优良的盆景树种。
一、银缕梅植物学史
1935年9月,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植物学家沈隽,在江苏宜兴芙蓉寺石灰岩山地采集植物标本,它满树枝果,似金缕梅,但又不同,采集标一后,准备进行鉴定,旋因抗日、解放战争爆发,研究工作中断,这份珍贵的标本尘封在实验室里。
1954年,原中山植物研究所单人骅教授清理标本时,认为这个树种是金缕梅科种群中的一员,与日本的金缕梅相似,但又不能确认,继而指出,这份标本关系重大。
1960年,这份标本被误定为金缕梅科金缕梅属小叶金缕梅,使这一重大的科学发现陷入误区。1987年国家在编纂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时,科技人员再次前往宜兴,终于在同类型的石灰岩山地中找到了实物标本。在随后的物候观察中,竟意外地发现,该树种的花器没有花瓣,它不是金缕梅,是金缕梅科中无花瓣类型树种,形态特征与北美的金缕梅科弗吉特族植物相一致,但又与该族各属植物有所差异,是一个新属新种。1992年经植物学家朱德教授定名为:金缕梅科弗吉特族银缕梅属的银缕梅。
二、银缕梅的形态特征
银缕梅是落叶小乔木,嫩枝初时有星状柔毛,以后变秃净,干后暗褐色,无皮孔;芽体裸露,细小,被绒毛。叶薄革质,倒卵形,长4-6.5厘米,宽2-4.5厘米,中部以上最宽,先端钝,基部圆形、截形或微心形,两侧儿对称;上面绿色,干后稍暗晦,略有光泽,除中肋及侧脉略有星毛外,其余部分秃净无毛;下面浅褐色,有星状柔毛;侧脉约4-5对,在上面稍下陷,在下面突起,第1对侧脉无第二次分支侧脉;边缘在靠近先端处有数个波状浅齿,不具齿突,下半部全缘;叶柄长5-7毫米,有星毛;托叶早落。
头状花序生于当年枝的叶腋内,有花4-5朵,花序柄长约1厘米,有星毛;花无花梗,萼筒浅杯状,长约1毫米,外侧有灰褐色星毛,萼齿卵圆形,长3毫米,先端圆形;花瓣及雄蕊未见;子房近于上位,基部与萼筒合生;有星毛;花柱长2毫米,先端尖,花后稍伸长。蒴果近圆形,长8-9毫米,先端有短的宿存花柱,干后2片裂,每片2浅裂,萼筒长不过2.5毫米,边缘与果皮稍分离。种子纺锤形,长6-7毫米,两端尖,褐色有光泽,种脐浅黄色。5月开花。
三、银缕梅的产地生境
银缕梅在江苏宜兴南部的丘陵山区、大别山海拔400-700米区间、浙江省安吉龙王山、临安龙塘山、安徽省舒城万佛山、江苏皖南绩溪清凉峰北坡等地均有分布。银缕梅主要生长在丘陵山坡下部沟谷两旁的杂木次生林中,伴生树木品种较多,树龄各异,生长茂密,组成混交复成林。
四、银缕梅的繁殖方法
银缕梅种子繁殖期间,可以通过增加空气湿度来推迟花药开裂时间,延长花粉寿命,减轻花期不遇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结实率。其次也可以利用扦插的方法扩繁银缕梅,但是长期扦插将会导致银缕梅遗传多样性的下降。除此之外嫁接也是银缕梅扩繁的手段之一,可进行本砧嫁接也可和伊朗银缕梅进行属间嫁接,将植株的老、幼枝条进行嫁接。
五、银缕梅的主要价值
银缕梅材质坚硬,纹理通直,结构细密,切面光滑、浅褐色、有光泽,可作细木工、工艺品、家具等。树姿古朴,干形苍劲,叶片入秋变黄色,花朵银丝缕缕更为奇特,可作园林景观树,也是优良的盆景树种。
银缕梅原产地在三迭纪早中期是古青龙海浅海区和局部海陆交互地带,后海水退出,属华夏植物区系范围之内,银缕梅的发现使华夏植物区系又增添了新的证据。这对植物区系、植物地理、古生物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活材料。同时与其它无花瓣属植物比较表明,银缕梅属与特产里海南岸的银缕梅属形态极为相似。银缕梅属花形态特征的阐明,对探讨金缕梅亚科无花瓣类群的系统发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六、银缕梅的保护级别
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Ⅰ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