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桂花

   2018-10-01 苗业网花木2469
核心提示:红背桂花拉丁学名:ExcoecariacochinchinensisLour别称:红背桂花、红紫木、紫背桂、青紫桂、东洋桂花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目:大戟目Euphorbiales亚目:大戟亚目Eup

红背桂花   拉丁学名:ExcoecariacochinchinensisLour   别称:红背桂花、红紫木、紫背桂、青紫桂、东洋桂花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目:大戟目Euphorbiales   亚目:大戟亚目Euphorbiineae   科:大戟科Euphorbiaceae   属:海漆属Excoecaria   种:红背桂花   分布区域:我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普遍栽培,亚洲东南部各国也有   科编目:174。

红背桂即为红背桂花,它为大戟科常绿小灌木,因其叶背为红色得名。是一种实用价值较高的观叶、观花植物,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区,常用为盆栽,置于窗台、阳台或庭园,也可入药。

一、红背桂花的形态特征

红背桂花是常绿灌木,高达1米许;枝无毛,具多数皮孔。叶对生,稀兼有互生或近3片轮生,纸质,叶片狭椭圆形或长圆形,长6-14厘米,宽1.2-4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疏细齿,齿间距3-10毫米,两面均无毛,腹面绿色,背面紫红或血红色;中脉于两面均凸起,侧脉8-12对,弧曲上升,离缘弯拱连接,网脉不明显;叶柄长3-10毫米,无腺体;托叶卵形,顶端尖,长约1毫米。

红背桂花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腋生或稀兼有顶生的总状花序,雄花序长1-2厘米,雌花序由3-5朵花组成,略短于雄花序。雄花:花梗长约1.5毫米;苞片阔卵形,长和宽近相等,约1.7毫米,顶端凸尖而具细齿,基部于腹面两侧各具1腺体,每一苞片仅有1朵花;小苞片2,线形,长约1.5毫米,顶端尖,上部具撕裂状细齿,基部两侧亦各具1腺体;萼片3,披针形,长约1.2毫米,顶端有细齿;雄蕊长伸出于萼片之外,花药圆形,略短于花丝。雌花:花梗粗壮,长1.5-2毫米,苞片和小苞片与雄花的相同;萼片3,基部稍连合,卵形,长1.8毫米,宽近1.2毫米;子房球形,无毛,花柱3,分离或基部多少合生,长约2.2毫米。

红背桂花蒴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基部截平,顶端凹陷;种子近球形,直径约2.5毫米。花期几乎全年。

二、红背桂花的生长环境

红背桂花不耐干旱,不甚耐寒,生长适温15-25℃,冬季温度不低于5℃。耐半阴,忌阳光曝晒,夏季放在庇荫处,可保持叶色浓绿。要求肥沃、排水好的微酸性沙壤土。不耐盐碱,怕涝。

三、红背桂花的分布范围

红背桂花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中国南部地区。

四、红背桂花的主要价值

(一)、景观用途:红背桂枝叶飘飒,清新秀丽,盆栽常“点缀”室内厅堂、居室(不适宜长期摆放室内,有致癌可能性,来源于《科技之光》),南方用于庭园、公园、居住小区绿化,茂密的株丛,鲜艳的叶色,与建筑物或树丛构成自然、闲趣的景观。

(二)、药用价值

出处:始载于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英文名:all-grassofCochinchineseExcoecaria

别名:叶背红、金锁玉、箭毒木、天青地红。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红背桂的全株。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晒干或者鲜用。

化学成份:从同属植物土沈香E.Aga-llochaL.中分离出二萜原酸酯。

性味:辛;微苦;平;有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全草,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有通经活络,止痛的功能。用于麻疹、腮腺炎、扁桃体炎、心绞痛、肾绞痛;腰肌劳损。——新华本草纲要。

(三)、毒性:红背桂花会分泌促癌物质,此物不仅全身上下带毒,连种过此类植物的土壤也都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的激活成分。红背桂属促癌变类植物,可诱发鼻咽癌和食管。红背桂乳汁毒性较大,含有激活EB病毒的物质。

五、红背桂花的繁殖方法

因红背桂种苗需求量大,所以广泛采用扦插快速育苗方法。

(一)、扦插时间:最佳时间为春芽尚未萌动前,此期间的枝条内含激素丰富,营养物质积累多,插后温度回升,插穗很快产生愈合组织。如错过时机,则可在春梢停止生长后,花芽和秋梢尚未萌动前的7月下旬至8月中旬扦插,但必须选用当年春季萌发生长的嫩枝作为插穗,才能达到理想的成活率。

(二)、插床准备:扦插时,选向阳地方,挖一个长12米、宽1.2米、深0.7米的平底长方形坑,底部填写层厚度为40厘米的蓄粪,或其他生热物质,上面再铺一层15—20厘米的蛭石、珍珠岩,作为苗床扦插基质。扦插后,搭一个高为50厘米的塑料小拱棚和高度为1米的凉棚。苗床做好后,用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严格进行土壤消毒,防止发生幼苗立枯病和腐烂病。

(三)、扦插操作:扦插时选健壮无病虫害的头年生秋梢作为插穗,剪成长8—10厘米,保留顶端2—3片叶,然后用0.05%—0.1%的萘乙酸水溶液,浸泡插穗基部2厘米处约5秒钟,随剪、随浸、随插。插时按10×10厘米株行距,先用木(竹)棍扎一小洞,插入插穗,覆基质后轻压实,用细孔喷壶浇透水,然后盖上薄膜和草帘凉棚。秋季扦插方法与春季相同,但应特别控制好温度,以免温度过高影响成活。

(四)、插后管理

1、温度:严格控制苗床基质的温度在26℃—28℃,空气温度控制在23℃—25℃,注意气温不能高于地温,否则插穗会发芽后生根,甚至不生根,造成假活现象,以至枯萎死亡。

2、光照:扦插7—10天后,凉棚透光度达到30%左右,使插穗能接受稀薄散射光,以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插穗基部产生愈合组织而开始生根。当插穗80%左右生根,根长2—3厘米时,即揭去薄膜,上午11时前及下午5时以后揭去草帘,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3、水肥:扦插后,每天至少要进行二三次喷雾,每隔二三天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基质湿润,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同时,在插穗生根后,用0.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叶面喷肥,每星期一次,促进苗木生长。

(五)、播种法

4~5月份红背桂果实成熟,当果皮由绿色变为紫黑色时即可采收。桂花种子有后熟作用,至少要有半年的砂藏时间,采收后洒水堆沤,清除果肉,置阴凉处使种子自然风干,混砂贮藏,砂藏后可秋播或春播。砂藏期间要经常检查,防止种子霉烂或遭鼠害。播种繁殖一般采用条播的方法。播种前要整好地,施足基肥,亦可播于室内苗床。

播种时将种脐侧放,以免胚根和幼茎弯曲,将来影响幼苗生长。播后覆盖一层细上,然后盖上草占,遮荫保湿,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当年即可出苗。每亩用种量约20千克,可产苗木3万株左右。小苗于苗床生长2年后,第3年可移植栽培。实生苗开花较晚,定植8~10年后方能现花

(六)、嫁接法

红背桂嫁接砧木多用女贞、小叶女贞、小蜡、水蜡、白蜡和流苏(别名油公子、牛筋子)等。大量繁殖苗木时,北方多用小叶女贞,在春季发芽之前,自地面以上5厘米处剪断砧木;剪取桂花1~2年生粗壮枝条长10~12厘米,基部一侧削成长2~3厘米的削面,对侧削成一个45度的小斜面;在砧木一侧约1/3处纵切一刀,深约2~3厘米;将接穗插入切口内,使形成层对齐,用塑料袋绑紧,然后埋土培养。用小叶女贞作砧木成活率高,嫁接苗生长快,寿命短,易形成“上粗下细”的“小脚”现象。用水蜡作砧木,生长慢,但寿命较长。盆栽红背桂多行靠接。

用流苏作砧木,靠接宜在生长季节进行,不宜在雨季或伏天靠接。靠接时选二者枝条粗细相近的接穗和砧木,在接穗适当部位削成梭形切口,深达木质部,长约3~4厘米,在砧木同等高度削成与接穗大小一致的切口,然后将两切口靠在一起,使二者形成层密结,用塑料条扎紧,愈合后,剪断接口上面的砧木和下面的接穗。嫁接苗的根系因砧木而异。

(七)、移栽育苗:春季繁殖秋末冬初即可移栽,秋插次年春移栽,一般移栽苗培育一年后即可装盆或移入露地。

(八)、盆栽管理

1、盆土选择:各种质量的盆都可以用,而以种植在通透性较好的土陶中生长最佳,但置于室内欠美观,可外套一个瓷盆,或是直接用宜兴盆、塑料盆或瓷盆栽种,在盆底垫一层5厘米到8厘米厚的碎砖或碎硬塑料泡沫,增强其透气滤水,以防烂根。培养土宜选用疏松肥沃的微酸性沙质壤土,可用腐叶土和菜园土等量混合后,再加10%-20%的河沙或珍珠岩为好。2年翻盆换土一次,并随着植株的长大而换用大一号的盆,忌用大盆种小苗,否则不仅生长不好,还有烂根的危险。

2、水肥管理:红背桂喜湿润,但忌涝。在生长期要常浇水,保持盆土偏湿润,但忌渍水,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而降低温度。室内栽培可用一只较大的盘子托在盆下,常向盘中注水,使之自然蒸发,达到小范围增降温的效果。冬季7天-10天浇一次水即可,以偏干一些为好,过湿易烂根,过干植株失水,叶黄脱落,甚至死亡。种植或翻盆换土时,可适时施些复合肥作底肥,生长期半月左右施一次含氮磷钾的复合肥即可,花期可加喷两次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盛夏和冬季不施肥。

3、适宜环境:红背桂是亚热带植物,喜温暖,亦稍耐寒。它喜半阴,喜散射光,而忌强光直射,故在室内宜置于空气流通,而较明亮的客厅、书房的窗台附近,置于与视线平行或略高一点的地方,能同时看到叶的两面,则观赏效果更佳。室外的植株宜放在大树下或北墙下,如被强光直射,叶易焦枯,失水观赏价值。同时应注意无论任何季节,也无论室内外,如过阴则生长不良。冬季应移入室内,置于能接受直射光的窗口前,保持室温在0℃以上,可安全越冬。

4、修剪分枝:红背桂虽能自然分枝,但为使其树形美观,还需要适当修剪,春季结合修剪,将剪下的老枝条作插穗,6月下旬至7月可剪取少许上年的老枝和当年春季萌发已半木质化的枝条作插穗,长10厘米-15厘米,将下中叶片剪掉,蘸VB12或硫磺粉、生根粉,插入无肥料的素砂土,浇水后,置于阴处,常向叶面喷水保湿,1月左右可生根,再过1月即可带土移栽定植。此外栽种四五年以上的大丛植株,可于春季翻盆换土时,采用分株繁殖法,将植株从根部连接处用利刀切割分为数盆栽种即可,但忌分得过小,每盆至少要有3株-5株直立茎。

(九)、病虫防治

红背桂花常见病害是炭疽病、叶枯病和根结线虫病危害。

炭疽病、叶枯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根结线虫病可施用3%呋喃丹颗粒剂进行防治。

红背桂花

红背桂花    别名:青紫木、红背桂    拉丁学名:ExcoecariacochinchinensisLou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大戟目    亚目:大戟亚目    科:大戟科    亚科:大戟亚科    族:乌桕族    属:海漆属    种:红背桂花    分布区域:中印半岛,中国广东、广西、云南    命名者及年代:Lour.Fl.Cochinch.1790。

红背桂花(学名:ExcoecariacochinchinensisLour.),又名“红背桂”“青紫木”“紫背桂”,是大戟科,海漆属下的一种常绿灌木。高达1m,叶对生,纸质,叶片狭椭圆形或长圆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腋生或稀兼有顶生的总状花序;蒴果球形,种子近球形,花期几乎全年。

红背桂花性喜暖,适宜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的环境中。原产于中印半岛,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因其植株低矮,适宜作为道路绿化。

一、红背桂花的形态特征

红背桂花是常绿灌木,高达1m;枝无毛,具多数皮孔。

红背桂花叶对生,稀兼有互生或近3片轮生,纸质,叶片狭椭圆形或长圆形,长6-14cm,宽1.2-4cm,顶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疏细齿,齿间距3-10mm,两面均无毛,腹面绿色,背面紫红或血红色;中脉于两面均凸起,侧脉8-12对,弧曲上升,离缘弯拱连接,网脉不明显;叶柄长3-10mm,无腺体;托叶卵形,顶端尖,长约1mm。

红背桂花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腋生或稀兼有顶生的总状花序,雄花序长1-2cm,雌花序由3-5朵花组成,略短于雄花序。雄花:花梗长约1.5mm;苞片阔卵形,长和宽近相等,约1.7mm,顶端凸尖而具细齿,基部于腹面两侧各具1腺体,每一苞片仅有1朵花;小苞片2,线形,长约1.5mm,顶端尖,上部具撕裂状细齿,基部两侧亦各具1腺体;萼片3,披针形,长约1.2mm,顶端有细齿;雄蕊长伸出于萼片之外,花药圆形,略短于花丝。雌花:花梗粗壮,长1.5-2mm,苞片和小苞片与雄花的相同;萼片3,基部稍连合,卵形,长1.8mm,宽近1.2mm;子房球形,无毛,花柱3,分离或基部多少合生,长约2.2mm。

红背桂花蒴果球形,直径约8mm,基部截平,顶端凹陷;种子近球形,直径约2.5mm。花期几乎全年。

二、红背桂花的生长环境

红背桂花原产于热带雨林中,喜温暖环境,又怕阳光曝晒,耐半阴。冬季室温应保持16℃以上,低于10℃就开始落叶,低于7℃嫩枝会受冻抽干,也怕暑热,当夏季气温超过32℃时生长停止,叶片也会发黄,春、秋两季生长最旺。喜疏松肥沃的酸性腐殖土,不耐旱,忌涝,极不耐碱,要求通风良好的环境。

三、红背桂花的分布范围

红背桂花原产于中印半岛,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栽培面积较广,在亚洲东南部各国也有分布。

四、红背桂花的繁殖方法

1、扦插繁殖

红背桂花以6-7月扦插最好。剪取成熟枝条12-15cm,保留先端2片叶,去除下部叶片,待切口的乳汁晾干后插入沙床,保持室温20-25℃。30-40天后生根,50天后即可盆栽。

2、水插繁殖

一般于6-7月间,剪取当年生带踵嫩枝,长约10cm,保留上部1-2个小叶片和顶芽,插穗基部切成斜面,插入玻璃瓶内,插穗入水深度3-5cm。插后放置在散射光处,每隔一周左右换一次清水,经40天左右即可长出细嫩的新根,此时从水中取出移栽到盆中即可。

五、红背桂花的栽培技术

1、栽培:在室内宜置于空气流通处,避免强光直射,否则叶易焦枯。虽喜半阴环境,但过阴则生长不良。

2、土壤: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盆土可用腐叶土和园土等量混合,再加10%-20%的河沙或珍珠岩。

3、浇水:发新梢前要少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为提高空气湿度,盛夏季节还应早晚向叶面喷水。

4、施肥:生长期可每月施1次肥水,夏、秋季要加施少量的磷、钾肥或淡饼肥水,也可将家禽粪晒干后磨成粉状,随浇水施入盆内。同时,为保持盆土的微酸陛,适时浇些淡矾肥水。冬天不施肥。

5、修剪:可适当进行造型修剪,同时应及时剪除枯叶和病虫枝。

六、红背桂花的病虫防治

红背桂花常见炭疽病、叶枯病和根结线虫为害。炭疽病、叶枯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酒。

七、红背桂花的主要价值

1、观赏价值

红背桂花株型优美,枝叶茂密,清新秀丽,极具观赏价值,常用于庭院、公园、居住小区、校园、办公区、草坪、林缘等处绿化。

2、药用价值

红背桂花全树入药。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有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麻疹、腮腺炎、扁桃体炎、心绞痛、肾绞痛和腰肌劳损等。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