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杉

   2018-12-07 苗业网花木718
核心提示:白豆杉 拼音:bái dòu shān 学名:Pseudotaxus (W. C. Cheng) W. C. Cheng 界:亚界 绿色植物亚界 总门:轮藻总门 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亚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 纲:松纲 亚纲:柏亚纲 目:柏目 科

白豆杉

白豆杉    拼音:báidòushān    学名:Pseudotaxus(W.C.Cheng)W.C.Cheng    界:亚界绿色植物亚界    总门:轮藻总门    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亚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    纲:松纲    亚纲:柏亚纲    目:柏目    科:红豆杉科    属:白豆杉属    种:白豆杉。

白豆杉学名:Pseudotaxuschienii(Cheng)Cheng是红豆杉科,白豆杉属灌木,高可达4米;树皮灰褐色,叶片条形,排列成两列,先端凸尖,基部近圆形,有短柄,上面光绿色,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种子卵圆形,上部微扁,顶端有凸起的小尖,成熟时肉质杯状假种皮白色,基部有宿存的苞片。3月下旬至5月开花,10月种子成熟。

白豆杉是国家稀有树种,是第三纪残遗的单种属植物。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龙泉峁山及凤阳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南部莽山及西北部慈利至江娅、广东北部乳源、广西临桂四明山、七分山及上林县大明山等高山上部,生于常绿阔叶树林及落叶阔叶树林中。杭州等地有栽培。

白豆杉木材纹理均匀,结构细致。可作雕刻及器具等用材。叶常绿,种子具白色肉质的假种皮,颇为美观,为优美的庭园树种。

一、白豆杉的形态特征

白豆杉是灌木,高达4米;树皮灰褐色,裂成条片状脱落;一年生小枝圆,近平滑,稀有或疏或密的细小瘤状突起,褐黄色或黄绿色,基部有宿存的芽鳞。

白豆杉叶条形,排列成两列,直或微弯,长1.5-2.6厘米,宽2.5-4.5毫米,先端凸尖,基部近圆形,有短柄,两面中脉隆起,上面光绿色,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宽约1.1毫米,较绿色边带为宽或几等宽。

白豆杉种子卵圆形,长5-8毫米,径4-5毫米,上部微扁,顶端有凸起的小尖,成熟时肉质杯状假种皮白色,基部有宿存的苞片。花期3月下旬至5月,种子10月成熟。

二、白豆杉的生长环境

白豆杉生于亚热带中山地区的林下,气候温凉湿润,云雾重,光照弱,年平均温12-15℃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土壤属山地黄壤,强酸性,Ph值4.2-4.5,有机质含量5.4-18.4%,肥力较高。群落外貌多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分布区北缘的浙江遂昌九龙山,乔木层主要由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秀丽槭AcerelegatulumFangetP.L.Chiu、与猴头杜鹃RhoaodendronsimiarumHance等组成,本种居于下层;在南缘的广西大明山海拔1300米处,则分布以银木荷SchimaargentaPritz、甜槠Castanopsiseyrei(Champ.exBenth)Tutch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

白豆杉为阴性树种,一般喜生长在郁闭度高的林荫下,在干热和强光照下生长萎缩,干形弯曲。根系发达,岩缝内也可扎根,但成丛生灌木。幼年生长缓慢。雌株结实常不稳定,受孕率又低,种子失眠期,需隔年发芽。冬芽于3月中旬膨大,4月上旬展叶;花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放,种子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

三、白豆杉的分布范围

白豆杉分布于浙江南部龙泉、遂昌、缙云,江西东北部德兴、西南部井岗山,湖南南部宜章、道县、西北部桑植、大庸、慈利,广西东北部临桂、南部上林与广东北部乳源等地;垂直分布于海拔900-1400米的陡坡深谷密林下或悬岩上。

四、白豆杉的繁殖方法

通常用播种法繁殖,亦可扦插。有种子繁殖,在生境相似的森冠下播种育苗,移栽时多带宿土。在苗圃育苗,必须庶荫,并经常灌保湿。也可进行扦插繁殖,成活率在85%以上。

五、白豆杉的主要价值

1、研究:白豆杉是第三纪残遗于中国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植物区系与红豆杉科系统发育有科学价值。在三清山发现白豆杉,对研究三清山生物多样性和较大规模时空尺度上的植物起源、进化和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观赏:树形优美,四季常青,肉质白色的假种皮,别致可观,可作园景树等用。杭州等地已引种栽培此一特产树种。果熟时珍珠般雪白晶莹透亮,是庭院、行道、广场绿化和室内观赏的新型热门树种。

3、药用:枝、叶、皮用于提取抗癌药物紫杉醇。

六、白豆杉的保护措施

白豆杉分布星散,个体稀少,又是雌雄异株,生于林下的雌株往往不能正常授粉,天然更新困难。加之植被破坏,生境恶化,导致分布区逐渐缩小,资源日趋枯竭。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本种分布的浙江凤阳山、九龙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张家界等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对珍稀物种列为重点保护。其它分布点,建议林业部门严禁采伐森林和砍伐母树,并开展人工繁殖栽培。北方温室盆栽生长良好,可用中性腐叶土种植。杭州植物园、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已引种和繁殖栽培。

七、白豆杉的科学研究

(一)、解剖知识

Pseudotaxuschienii(Cheng)Cheng花粉

(A)侧面观,表示乳头状突起和纹饰,LMX1000;(B)侧面光切面,LMX1000;

(C)远极面观,LMX1000;

(D)极光切面,LMX1000;

(E)整体观,SEMX2400;

(F)纹饰和乌氏体细节,SEMX12000。

(二)、白豆杉的种群遗传

采用RAPD标记对其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和广西的11个天然种群予以检测,通过贝叶斯法估测了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并和由其他算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求出的θ^B(Hickory)、GST(Nei)及φST(AMOVA)值分别为0.5018、0.5865和0.5436;而经由Shannon指数计算出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所占比例为0.4839,同贝叶斯法估计出的结果最为接近。

和其他松杉类植物相比,白豆杉种群间发生了极其显著的遗传分化,这可能是因为:

1、种群长期处于星散分布状态。

2、雌雄异株,而生于林下的雌株经常不能正常受粉。

3、种群取样跨越的地理范围宽广。

Mantel检验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地理距离之间显著相关(r=0.719,P=0.003)。还发现白豆杉的遗传变异水平偏低,推测瓶颈效应和遗传漂变对小种群的作用是造成这一后果的重要因素。

白豆杉

白豆杉    拉丁学名:Pseudotaxuschienii(W.C.Cheng)W.C.Cheng    界:植物界    门:裸子植物门    纲:松杉纲    目:红豆杉目    科:红豆杉科    属:白豆杉属    种:白豆杉    命名者及年代:(Cheng)Cheng,1947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易危(IUCN标准)。

白豆杉(学名:Pseudotaxuschienii(Cheng)Cheng)是红豆杉科,白豆杉属灌木,高可达4米;树皮灰褐色,叶片条形,排列成两列,先端凸尖,基部近圆形,有短柄,上面光绿色,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种子卵圆形,上部微扁,顶端有凸起的小尖,成熟时肉质杯状假种皮白色,基部有宿存的苞片。3月下旬至5月开花,10月种子成熟。

白豆杉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龙泉峁山及凤阳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南部莽山及西北部慈利至江娅、广东北部乳源、广西临桂四明山、七分山及上林县大明山等高山上部,杭州等地有栽培。生长在常绿阔叶树林及落叶阔叶树林中。

白豆杉是第三纪残遣于中国的单种属植物。有一定的科研价值,白豆杉叶常绿,为庭园树种。白豆杉木材纹理均匀,结构细致。可作雕刻及器具等用材。

一、白豆杉的形态特征

白豆杉是灌木,高达4米;树皮灰褐色,裂成条片状脱落;一年生小枝圆,近平滑,稀有或疏或密的细小瘤状突起,褐黄色或黄绿色,基部有宿存的芽鳞。叶条形,排列成两列,直或微弯,长1.5-2.6厘米,宽2.5-4.5毫米,先端凸尖,基部近圆形,有短柄,两面中脉隆起,上面光绿色,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宽约1.1毫米,较绿色边带为宽或几等宽。

种子卵圆形,长5-8毫米,径4-5毫米,上部微扁,顶端有凸起的小尖,成熟时肉质杯状假种皮白色,基部有宿存的苞片。花期3月下旬至5月,种子10月成熟。

二、白豆杉的生长环境

白豆杉生于亚热带中山地区的林下,气候温凉湿润,云雾重,光照弱,年平均温12-15℃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土壤属山地黄壤,强酸性,pH值4.2-4.5,有机质含量5.4-18.4%,肥力较高。群落外貌多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分布区北缘的浙江遂昌九龙山,乔木层主要由木荷建群众的常绿阔叶林。白豆杉为阴性树种,一般喜生长在郁闭度高的林荫下,在干热和强光照下生长萎缩。

三、白豆杉的分布范围

白豆杉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龙泉昂山及凤凰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南部莽山及西北部慈利至江娅、广东北部乳源、广西临桂四明山、七分山及上林县大明山等高山上部。杭州等地有栽培。

2021年12月,福建龙岩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过程中,发现一株貌似南方红豆杉的植物,经专业人士仔细辨别核对,确认该物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该株白豆杉生长在核心区海拔约1350米的溪边峭壁上,胸径约8厘米,树高约4米,四周密布着许多树木,生长环境良好。这是福建龙岩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白豆杉。

四、白豆杉的繁殖方法

(一)、种子

1、采种贮藏:10月中旬左右把成熟的种子摘下来,用水把肉质白色假种皮清洗干净,然后用砂藏法贮藏在暗室内供来年春天(3月中旬)进行播种。

2、苗床的准备:根据白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环境,选择在生境相似的林冠下播种繁殖,苗床高出地面约15-20厘米,床面宽约1米,播种地要求土壤细碎,在地表10-15厘米的深度内无较大的土块,以一般的腐殖土作为基质。

3、种子消毒: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浸种约1-2小时后,取出。

4、开沟播种:在准备好的苗床上开挖播种沟,宽度为2-5厘米,播种沟的深度与覆土厚度相同,为种子横径的1-5倍,采用点播,点播完后,立即用土覆盖种子,覆土要均匀,并且轻轻压紧一下,使得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

5、播种时间:中国江西井冈山地区为2月24日,开始发芽为4月26日,约2个月左右的时间,发芽率为70.6%。

(二)、扦插

1、扦床的准备:选择避风、空气湿润、便于补充水分、光照比较好的地方,采用低床露地扦插,用黄心土作扦插床用土,扦床的宽度为1米,床高为10-15厘米,为了便于遮荫等操作,床间应留0.3-0.5米的行步道、插床的长边为南北方向。

2、穗条的准备:剪取长为15厘米左右的二年生的绿枝(夏插)和当年生枝(秋插)若干,将穗条下部的1/3插入清净的水中假植,采用椭园形双面反切法进行加工后,用4-4式波尔多液浸泡半小时左右后阴干。

3、扦插:每平方米插150-200株左右,扦插间隔为6厘米×9厘米,扦插深度为插穗的1/3-2/3,扦插完后用喷壶进行全面喷洒遮荫。

4、扦插时间:不管是二年的绿枝进行夏插,还是当年生枝进行秋插,成活率分别为94%、91%。

五、白豆杉的栽培技术

选择肥力好,土壤微酸性的地方,用四年生的白豆杉苗移植,移植时多带宿土好。栽培10年后,白豆杉开始开花结果。人工林在全光下栽培树形成丛状,并且枝叶繁密。

六、白豆杉的主要价值

1、材用:木材纹理均匀,结构细致。可作雕刻及器具等用材。

2、观赏:叶常绿,种子具白色肉质的假种皮,颇为美观,为优美的庭园树种。

3、保护:白豆杉是第三纪残遣于中国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植物洋与红豆杉科系统发育有科学价值。

七、白豆杉的保护级别

1、保护级别: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2、濒危原因:稀有种。白豆杉分布星散,个体稀少,又是雌雄异株,生于林下的雌株往往不能正常受粉,天然更新困难。加之植被破坏,生境恶化,导臻致分布区逐渐缩小,资源日趋枯竭。

3、保护措施:该种在中国浙江凤阳山、九龙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张家界等已建立自然保持区和森林公园,对珍稀物种列为重点保护。其它分布点,建议林业部门采伐森林和砍伐母树,并开展人工繁殖栽培。杭州植物园、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已引种和繁殖栽培。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