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筛竹(台湾) 拉丁学名:BambusapachinensisHayata 别称:米筛竹、八芝兰竹(台湾)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亚目:须叶藤亚目 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 族:簕竹族 属:簕竹属 亚属:孝顺竹亚属 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1964。
米筛竹,为禾本科单子叶竹类植物。竿高3-8米,尾梢稍下垂,下部挺直;幼时薄被白色蜡粉,并疏被淡色或棕色贴生小刺毛,竿壁薄;节处不隆起,常于竿第一至五节的箨环之上下方均环生有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于第八节至第十节以上才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粗长。因最初的标本采自台北士林(旧名八芝兰),故有“八芝兰竹”之称。编制各种竹器的优良用材,台湾地区主要供围篱防风用。
一、米筛竹的形态特征
米筛竹竿高3-8米,直径1-4.5厘米,节间长30-70厘米,箨鞘早落,革质,质脆而硬,背面几遍布贴生暗棕色刺毛,先端向外缘一侧稍倾斜,微呈不对称的宽拱形;箨耳不相等,微有皱褶,边缘具卷曲细长繸毛,大耳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1.5厘米,宽4-5毫米,其末端近呈圆形而稍斜向下方,小耳近卵形,其大小约为大耳的1/3,其末端稍斜向上方;箨舌高1毫米,边缘呈不规则齿裂;箨片直立,稍呈不对称的卵形至卵状三角形,其长度约为箨鞘全长的1/3-1/2,背面被极疏棕色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具硬尖头,基部两侧作心形收窄后即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为2-3毫米,边缘下部被细纤毛,尤以边缘基部的纤毛为密,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3/4。叶鞘无毛,具中脊,纵肋隆起;叶耳狭卵形至镰刀形,边缘具少数长繸毛,有时无叶耳或叶耳与缝毛均缺;叶舌高不及1毫米,先端圆拱,具细齿;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18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长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3.5厘米,宽4-5毫米;先出叶长2.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的纤毛;具芽苞片2或3片,宽卵形,长达7毫米,无毛,具19脉,先端圆钝具短尖头;小穗含小花4-6朵,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2.5-3毫米,无毛,顶端膨大;颖仅1片,卵状长圆形,长9毫米,无毛,具15-17脉,先端钝具短尖头;外稃卵状椭圆形,长12毫米,无毛,具17-19脉,先端急尖而具短尖头;内稃披针形,稍短于其外稃,长11毫米,具2脊,脊上无毛,脊间5或6脉,脊外每边3或4脉,顶端呈三叉状并具一簇白色细长毛,边缘呈不规则齿裂;鳞被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匙形,长3毫米,后方1片近倒卵状椭圆形,长1.6毫米;花丝细长,花药长4毫米;子房卵球状,长1.5毫米,顶端增粗并被长硬毛,基部具子房柄,花柱长0.5毫米,被长硬毛,柱头3,长5毫米,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二、米筛竹的生长环境
米筛竹常栽培于江河两岸及村落附近。
三、米筛竹的分布范围
米筛竹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四、米筛竹的主要价值
米筛竹竿的节间长而材质柔韧。为编制各种竹器的优良用材。
五、簕竹属
1、簕竹亚属:狭耳坭竹、狭耳簕竹、印度簕竹、裸耳竹、簕竹、焕镛簕竹、东兴黄竹、吊罗坭竹、坭簕竹、小簕竹、鸡窦簕竹、坭竹、光鞘石竹、乡土竹、黎庵高竹、油簕竹、大耳坭竹、马岭竹、牛儿竹、坭黄竹、木竹、车筒竹、锦竹、佛肚竹、霞山坭竹。
2、孝顺竹亚属:花竹、妈竹、缅甸竹、破篾黄竹、长枝竹、蓬莱黄竹、大眼竹、鱼肚腩竹、藤枝竹、花眉竹、拟黄竹、孝顺竹、黄竹仔、俯竹、米筛竹、大薄竹、撑篙竹、石竹仔、灰竿竹、硬头黄竹、信宜石竹、马甲竹、青竿竹、乌叶竹、龙头竹。
3、单竹亚属:单竹、粉单竹、料慈竹、桂单竹、藤单竹、绵竹、水单竹、甲竹、油竹、青皮竹、木亶竹。
以上物种均分布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