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峪薹草

   2019-05-26 苗业网佚名1107
核心提示:涝峪薹草学名:CarexgiraldianaKukenth.别称:涝峪薹草、崂峪苔草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莎草目科:莎草科亚科:薹草亚科族:薹草族属:薹草属亚属:薹草亚属组:疏花薹草组种:涝峪薹草命名

涝峪薹草  学名:CarexgiraldianaKukenth.  别称:涝峪薹草、崂峪苔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莎草目  科:莎草科   亚科:薹草亚科  族:薹草族  属:薹草属   亚属:薹草亚属  组:疏花薹草组  种:涝峪薹草  命名者及年代:Kukenth.,1905。

涝峪薹草(学名:Carex giraldiana Kukenth.)是莎草科薹草属植物。根状茎木质,匍匐。秆高16-3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基部具淡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老叶鞘。叶短于或等长于秆。小穗3-5个,彼此远离,顶生1个雄性,棒状圆柱形。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倒卵形,三棱形,下部棱面凹陷,基部具短柄状;花柱基部膨大,柱头3个。花果期3-5月。

涝峪薹草分布于中国的陕西省。生长于海拔1200米的山谷路旁。

涝峪薹草具有较强的耐阴力,适于作观赏性地被植物,既可作为城市立交桥下、建筑物背阴面、林下绿化的地被植物,也可作为全光条件及护坡绿化的地被植物。

一、涝峪薹草的形态特征

涝峪薹草根状茎木质,匍匐。秆高16-3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基部具淡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老叶鞘。叶短于或等长于秆,宽2-5毫米,边缘粗糙,反卷,淡绿色,稍坚硬。

涝峪薹草苞片短叶状,具鞘。小穗3-5个,彼此远离,顶生1个雄性,棒状圆柱形,长1厘米;侧生小穗雌性,顶端常具雄花,卵形,具3-5朵花,长6-8毫米;小穗柄三棱形,上具疏齿,上部两个的柄短,包藏于包鞘内,下部两个的柄稍长,伸出鞘外。雌花鳞片长圆形,顶端近截形,淡黄白色,背面中间3条脉绿色,延伸成粗糙的短尖。果囊与鳞片近等长,斜展,倒卵形,长5-6毫米,近革质,黄绿色,被疏短硬毛,具多条脉基部渐狭成柄,稍斜,先端急缩成喙,喙圆柱形,喙口具2浅齿。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倒卵形,三棱形,下部棱面凹陷,基部具短柄状;花柱基部膨大,柱头3个。花果期3-5月。

二、涝峪薹草的产地生境

涝峪薹草分布于中国的陕西省。生长于海拔1200米的山谷路旁。

三、涝峪薹草的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育苗地应选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为宜。因其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露地及林下均可作为育苗地。整地时先施足底肥,每亩施用农家肥3000千克、复混肥20千克,深翻土地25厘米,打碎土块,清理育苗地的树根、残枝、杂草,整地达到深、平、细的要求。

(二)、选苗栽植

1、种苗处理:种苗选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栽植前,为了减少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需用剪刀把种苗部分叶子剪掉,保留12-15厘米即可。因为是采用分株法繁殖,需把种苗进行适当分株,为保证根系完整,不宜进行强迫分株。

2、栽植方法:为了保证崂峪苔草的生根温度,本地区宜在6月初至10月底进行分株栽植。栽植时,按照每穴3~4芽,株行距25厘米×25厘米,品字形栽植。栽植深度以覆土后全部覆盖根系为宜,栽后用脚踩一下苗子两侧,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并及时浇一次透水。

(三)、田间管理

一般情况下,栽植后浇一次透水,浇水后7-10天浇第二水,以后的浇水次数根据栽植时间、天气情况及土壤墒情进行。土壤上冻前浇一次封冻水,春季及时浇返青水。施肥时以氮肥为主,第一次施肥时间需根据栽植时间进行,不得过早施肥,以根系发育完整时先少量施肥,每亩10-15千克为宜,9月份后不用再施肥,翌年生长季随浇水每亩每次可施尿素20-25千克,需施肥3-4次。除杂草一般情况下采用人工拔草。

四、涝峪薹草的病虫防治

经过几年的栽植,崂峪苔草病虫害较少。若遇到地下害虫蛴螬危害时,可用2.5%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500-1000毫升兑水稀释后灌根防治。锈病严重时可用42%戊唑醇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

五、涝峪薹草的主要价值

涝峪薹草具有较强的耐阴力,适于作观赏性地被植物,既可作为城市立交桥下、建筑物背阴面、林下绿化的地被植物,也可作为全光条件及护坡绿化的地被植物。

六、薹草属

广东薹草、等高薹草、团穗薹草、白鳞薹草、葱状薹草、禾状薹草、高秆薹草、阿尔泰薹草、球穗薹草、圆穗薹草、小星穗薹草、狭果囊薹草、安宁薹草、亚美薹草、匿鳞薹草、灰脉薹草、北疆薹草、额尔古纳薹草、阿齐薹草、干生薹草、阿里山薹草、芒鳞薹草、具芒薹草、麻根薹草、宜昌薹草、粗糙囊薹草、黑穗薹草、暗褐薹草、类黑褐穗薹草、短鳞薹草、西南薹草、华南薹草、秋生薹草、浆果薹草、白马薹草、百坡山薹草、宝华山薹草、台湾薹草、滨海薹草、莎薹草、北兴安薹草、卷柱头薹草、垂穗薹草、短芒薹草、青绿薹草、短尖薹草、短葶薹草、亚澳薹草、褐果薹草、丛生薹草、丛薹草、灰岩生薹草、羊须草、沟囊薹草、发秆薹草、细秆薹草、丝叶薹草、弓喙薹草、藏东薹草、高加索薹草、尾穗薹草、陈氏薹草、中华薹草、兴安薹草、启无薹草、绿头薹草、绿穗薹草、黄花薹草、桂龄薹草、曲氏薹草、仲氏薹草、灰化薹草、细长喙薹草、复序薹草、密花薹草、连续薹草、扁囊薹草、隐穗柄薹草、鹤果薹草、缘毛薹草、密生薹草、燕子薹草、十字薹草、狭囊薹草、隐果薹草、隐穗薹草、库地薹草、白山薹草、柱穗薹草、针薹草、带岭薹草、无喙囊薹草、落鳞薹草、年佳薹草、流苏落薹草、密丛薹草、德钦薹草、圆锥薹草、小穗薹草、朝鲜薹草、丽江薹草、二形鳞薹草、秦岭薹草、皱果薹草、二籽薹草、景洪薹草、长穗薹草、签草、镰喙薹草、野笠薹草、寸草、三阳薹草、无芒薹草、类稗薹草、少囊薹草、蟋蟀薹草、显异薹草、无脉薹草、箭叶薹草、二峨薹草、离穗薹草、毛叶薹草、红鞘薹草、川东薹草、簇穗薹草、凤凰山薹草、南亚薹草、丝秆薹草、蕨状薹草、丝梗薹草、线柄薹草、亮绿薹草、溪生薹草、穿孔薹草、拟穿孔薹草、溪水薹草、刺喙薹草、茶色薹草、富宁薹草、高黎贡山薹草、亲族薹草、穹隆薹草、涝峪薹草、辽东薹草、米柱薹草、球柱薹草、玉簪薹草、长梗薹草、长芒薹草、贡嘎薹草、贡山薹草、叉齿薹草、菱果薹草、禾秆薹草、大舌薹草、异株薹草、红嘴薹草、点叶薹草、双脉囊薹草、长囊薹草、哈氏薹草、戟叶薹草、长叶薹草、疏果薹草、亨氏薹草、和硕薹草、异鳞薹草、异穗薹草、长安薹草、东喜马拉雅薹草、硬毛薹草、流石薹草、密毛薹草、糙毛囊薹草、红原薹草、华山薹草、湿薹草、低矮薹草、火炉山薹草、绿囊薹草、马菅、毛囊薹草、印度薹草、印度型薹草、隐匿薹草、淡色薹草、秆叶薹草、狭穗薹草、无穗柄薹草、鸭绿薹草、日本薹草、胶东薹草、金佛山薹草、九仙山薹草、季庄薹草、甘肃薹草、高氏薹草、卡郎薹草、小粒薹草、江苏薹草、显脉薹草、吉林薹草、筛草、黄囊薹草、古城薹草、棕叶薹草、广西薹草、光头山薹草、二裂薹草、明亮薹草、假尖嘴薹草、澜沧薹草、大披针薹草、披针薹草、披针鳞薹草、落叶松薹草、毛薹草、弯喙薹草、宽鳞薹草、宽鳞薹草、稀花薹草、棒穗薹草、膨囊薹草、尖嘴薹草、连城薹草、香港薹草、舌叶薹草、湿生薹草、小果囊薹草、林氏薹草、刘薹氏草、立卿薹草、二柱薹草、坚喙薹草、台中薹草、间穗薹草、长嘴薹草、长穗柄薹草、长密花穗薹草、龙盘拉薹草、龙胜薹草、陇栖山薹草、城口薹草、芦山薹草、卵果薹草、和平菱果薹草、大雄薹草、斑点果薹草、大果囊薹草、牧野薹草、马库薹草、弯柄薹草、鄂西薹草、帽儿山薹草、玛曲薹草、套鞘薹草、乳突薹草、眉县薹草、黑花薹草、黑鳞薹草、凹脉薹草、扭喙薹草、锈果薹草、乌拉草、滑茎薹草、尖苞薹草、高鞘薹草、岷县薹草、灰帽薹草、柔叶薹草、柔果薹草、柄薹草、窄叶薹草、五台山薹草、青藏薹草、森氏薹草、滇西薹草、墨脱薹草、宝兴薹草、类短尖薹草、木里薹草、秀丽薹草、鼠尾薹草、日南薹草、钝鳞薹草、南川薹草、条穗薹草、双柱薹草、新多穗薹草、截嘴薹草、翼果薹草、亮果薹草、喜马拉雅薹草、云雾薹草、横纹薹草、倒卵鳞薹草、暗色薹草、褐紫鳞薹草、北薹草、肿喙薹草、少穗薹草、榄绿果薹草、峨眉薹草、星穗薹草、针叶薹草、圆坚果薹草、圆囊薹草、直穗薹草、鹞落薹草、捷克薹草、卵穗薹草、尖叶薹草、肋脉薹草、疣囊薹草、帕米尔薹草、陇县薹草、小薹草、短苞薹草、柄状薹草、白头山薹草、扇叶薹草、霹雳薹草、纤细薹草、镜子薹草、密苞叶薹草、囊果薹草、毛缘薹草、豌豆形薹草、扁秆薹草、扁茎薹草、双辽薹草、杯鳞薹草、多雄薹草、类白穗薹草、沙生薹草、帚状薹草、延长薹草、粉被薹草、红棕薹草、漂筏薹草、似莎薹草、似皱果薹草、无味薹草、假矮薹草、弥勒山薹草、锈点薹草、假长嘴薹草、假头序薹草、高山薹草、黄绿薹草、翅茎薹草、矮生薹草、紫鞘薹草、紫鳞薹草、太鲁阁薹草、紫红鞘薹草、普陀薹草、密穗薹草、青岛薹草、青海薹草、青阳薹草、齐云薹草、四花薹草、锥囊薹草、根花薹草、细根茎薹草、红头薹草、松叶薹草、垂果薹草、丝引薹草、走茎薹草、反折果薹草、根足薹草、长颈薹草、大穗薹草、日东薹草、泽生薹草、书带薹草、灰株薹草、点囊薹草、粗脉薹草、美丽薹草、萨嘎薹草、藏北薹草、砂地薹草、岩生薹草、糙叶薹草、糙喙薹草、花葶薹草、瘤囊薹草、川滇薹草、硬果薹草、蜈蚣薹草、沟叶薹草、仙台薹草、紫喙薹草、长茎薹草、刺毛薹草、陕西薹草、山丹薹草、商城薹草、上海薹草、上杭薹草、双柏薹草、舒城薹草、西畴薹草、宽叶薹草、相仿薹草、华芒鳞薹草、华疏花薹草、冻原薹草、伴生薹草、准噶尔薹草、澳门薹草、少花薹草、翠丽薹草、细果薹草、海绵基薹草、柄果薹草、柄囊薹草、草黄薹草、武义薹草、小苞叶薹草、近蕨薹草、似柔果薹草、类霹雳薹草、似矮生薹草、似横果薹草、肿胀果薹草、四川薹草、太湖薹草、太白山薹草、南疆薹草、唐进薹草、河北薹草、唐古拉薹草、大坪子薹草、长鳞薹草、打箭薹草、锐果薹草、长柱头薹草、芒尖鳞薹草、细花薹草、细形薹草、细序薹草、细穗薹草、糙芒薹草、藏薹草、球结薹草、高节薹草、陌上菅、阿里山宿柱薹、横果薹草、三头薹草、三穗薹草、截鳞薹草、希陶薹草、三念薹草、线茎薹草、图们薹草、东方薹草、新疆薹草、大针薹草、卷叶薹草、单性薹草、扁果薹草、乌苏里薹草、鳞苞薹草、胀囊薹草、褐黄鳞薹草、绿边薹草、狐狸薹草、瓦屋薹草、文山薹草、沙坪薹草、武山薹草、武都薹草、武夷山薹草、稗薹草、雅江薹草、山林薹草、阳朔薹草、丫蕊薹草、岳西薹草、玉龙薹草、云岭薹草、云南薹草、泽库薹草、镇康薹草、中海薹草、菰叶薹草、遵义薹草。

崂峪苔草

崂峪苔草    拉丁学名:Carexgiraldiana    界:植物界    科:莎草科    属:苔草属    分布区域:陕西、北京。

崂峪苔草,学名Carexgiraldiana,莎草科,苔草属,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陕西等地。园林绿化中,崂峪苔草不能四季常绿,但绿色期比丹麦草等普通的草类要长,春季返青早。目前在北京、河北、辽宁、山东、山西等均有种植。

一、崂峪苔草的形态特征

崂峪苔草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20-40cm,叶色草绿。穗期5~6月,穗色黄,6月种子成熟,熟后自行脱落。绿色期长,3—11月为旺盛生长期。

崂峪苔草根状茎木质,匍匐。秆高16-3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基部具淡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老叶鞘。叶短于或等长于秆,宽2-5毫米,边缘粗糙,反卷,淡绿色,稍坚硬。苞片短叶状,具鞘。小穗3-5个,彼此远离,顶生1个雄性,棒状圆柱形,长1厘米;侧生小穗雌性,顶端常具雄花,卵形,具3-5朵花,长6-8毫米;小穗柄三棱形,上具疏齿,上部两个的柄短,包藏于包鞘内,下部两个的柄稍长,伸出鞘外。雌花鳞片长圆形,顶端近截形,淡黄白色,背面中间3条脉绿色,延伸成粗糙的短尖。果囊与鳞片近等长,斜展,倒卵形,长5-6毫米,近革质,黄绿色,被疏短硬毛,具多条脉基部渐狭成柄,稍斜,先端急缩成喙,喙圆柱形,喙口具2浅齿。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倒卵形,三棱形,下部棱面凹陷,基部具短柄状;花柱基部膨大,柱头3个。花果期3-5月。

二、崂峪苔草的分布范围

崂峪苔草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陕西等地,北京等地多有应用。产陕西;生于山谷路旁,海拔1200米。模式标本采自陕西涝峪山。

三、崂峪苔草的生长环境

崂峪苔草耐荫性强,在浓密的乔、灌木下生长繁茂,形成很好绿色覆盖,但不宜种植于阳光直射处;耐寒,耐旱性强,能有效保持水土;耐瘠薄、无病虫害、适于粗放管理;但耐践踏性较差。在全光照条件下叶色会变黄。

四、崂峪苔草的园林用途

崂峪苔草草叶修长,向四周下垂,外型美观。可广植于乔灌木之下、建筑物背阴处以及花境、花坛的边缘,或护坡。

五、崂峪苔草的绿色期

崂峪苔草绿色期在每年5月份至11月份,在背阴处生长叶面深绿色,但在阳光面因为光照强度强容易发黄。

六、崂峪苔草的缺点

崂峪苔草叶子长度在30公分-50公分以上,长度太高容易倒伏夏季需要修剪;叶片薄在人口密集区域不耐踩踏,使用区域不广;12月份开始叶面抽干水分,地径以上发黄干枯,不易防火必须修剪。

七、崂峪苔草的人工繁育

崂峪苔草在河南、山东繁育比较多,在5月底花期之前,地苗不适合移栽,成活率不高,可用营养钵代替,成本略高。地苗移栽季丛6月-10月份,一亩地崂峪苔草可繁育五亩地,每亩经济效益不错。市场上崂峪苔草售价以营养钵盆苗为例,每盆5-6棵崂峪苔草,每盆销售单价为0.50元-0.80元。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