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梅 拉丁学名:Rhaphiolepisindica(L.)Lindl.exKe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科:蔷薇科 亚科:苹果亚科 属:石斑木属。
车轮梅(植物学大辞典),又称石斑木(中国树木分类学),春花、凿角(广东土名),雷公树(福建土名),白杏花(台湾土名),山花木、石棠木(广西土名)蔷薇科石斑十木属常绿灌木,是亚热带地区的乡土树种。
车轮梅是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多分枝﹐初生幼枝覆淡褐色毛茸,小枝圆柱形,黑褐色。叶丛生小枝端,薄革质,长椭圆形或披针状长椭圆形,粗锯齿缘。圆锥花序,顶生,有褐色毛,花白色,凋谢前略带粉红。球形梨果,熟红黑色。
一、车轮梅的形态特征
车轮梅是常绿灌木,稀小乔木,高可达4米;幼枝初被褐色绒毛,以后逐渐脱落近于无毛。叶片集生于枝顶,卵形、长圆形,稀倒卵形或长圆披针形,长(2-)4-8厘米,宽1.5-9厘米,先端圆钝,急尖、渐尖或长尾尖,基部渐狭连于叶柄,边缘具细钝锯齿,上面光亮,平滑无毛,网脉不显明或显明下陷,下面色淡,无毛或被稀疏绒毛,叶脉稍凸起;网脉明显;叶柄长5—18毫米,近于无毛;托叶钻形,长3-4毫米,脱落。
车轮梅顶生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总花梗和花梗被锈色绒毛,花梗长5-15毫米;苞片及小苞片狭披针形,长2-7毫米,近无毛;花直径1-1.3厘米;萼筒筒状,长4-5毫米,边缘及内外面有褐色绒毛,或无毛;萼片;,三角披针形至线形,长4.5-6毫米,先端急尖,两面被疏绒毛或无毛;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或披针形,长5-7毫米,宽4-5毫米,先端圆钝,基部具柔毛;雄蕊15,与花瓣等长或稍长;花柱2-3,基部合生;近无毛。
车轮梅果实球形,紫黑色,直径约5毫米,果梗短粗,长5-10毫米。花期4月,果期7-8月。
二、车轮梅的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路边或溪边灌木林中,海拔150-1600米。生于路边、灌丛。车轮梅树冠优美,常有片片红叶宿存,枝叶浓密,树冠容易成型,经冬不落,花形美观,花朵清丽
芳香,入秋果熟裂开时露出红色种子,颇为美观。可作树篱、基础种植、盆景、园林色块、矮篱、球形植物,也可作沿海绿化树种。可片植、丛植、列植于庭园内,也可植于园路转角处,用于空间分隔或阻挡视线的隐蔽材料。
三、车轮梅的分布范围
中国、日本、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有分布。以及中国产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四、车轮梅的主要价值
1、经济价值:车轮梅木材带红色,质重坚韧,可作器物。
2、食用价值:车轮梅果实可食;根入药,治跌打损伤。
3、观赏价值:上海东部地区,北自崇明岛,南到金山卫,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基地、航空港、深水港、化工区,该地区的绿化建设正在大力推进。由于沿江沿海,该地区多为盐碱土、低洼地,需要大量耐盐碱、耐水湿的绿化植物。
五、车轮梅的扦插繁殖
1、采穗条:车轮梅剪取穗条时间:5月上旬,采穗圃生产周期为6年,6年后采取平刈措施,使母本植株从基部萌芽,幼化复壮,保证穗条质量。
2、配基质:蛭石:泥炭:珍珠岩=4:5:1(体积比),干容重0.20,总孔隙度87.05%,大孔隙度26.05%,小孔隙度61.00%,最大持水率4.15,pH值为6.87,EC值为0.85mS/cm,全氮0.90%,全磷526.24mg/垤,全钾5632.47mg/Kg,钙1845.25mg/kg,镁2456.25mg/kg,每立方米基质加入敌克松1009,混拌均匀,填装好穴盘,使每孔的松紧度一致。
六、车轮梅物种研究
异很强,叶片大小、宽窄、叶边锯齿深浅、网脉显明下陷与否,差异很大,苞片和萼片线形或披针形,萼筒外面无毛或被绒毛,花瓣倒卵形或披针形,雄蕊或长于或短于萼筒,因此有人描写为多数变种变型,甚至三个不同的种,现在合并为一种。与本种近缘者为R.impressivenaMasamuneinTrans.Nat.Hist.Soc.Formosa30:340.1940,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台湾花莲港清水山,生于多石地,海拔1000-1200米。摘译原记载如下:“灌木高1-2米,分枝很多,小枝灰色,幼时被锈褐色绒毛,老时脱落无毛。叶互生,在枝顶上多集生,革质,长圆形,宽长多为1×1.5,1.5×2,2×3,2×3.5,稀2×4厘米,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沿叶柄下延,上面光亮,深绿色,下面淡绿色,网脉显明,在叶片上面深陷,下面隆起,边缘有粗锯齿;叶柄上面有沟,长3-10毫米。花不详。果实球形,黑蓝色,直径约7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