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百科首页 百科分类 切换频道

三叶草锈病

2017-04-27 04:498760佚名苗业网

三叶草锈病分布与危害:三叶草锈病此菌可侵染红三叶、白三叶、绛三叶(T.incarnatum)、地三叶(T.subterraneum)、杂三叶等各种三叶草,表现较强的寄主专化性。

三叶草锈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人们认识较早的一种病害,在我国分布也较普遍。此病在严重时,降低鲜草产量,影响种子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据澳大利亚报道,感病品种鲜草减产15.2%-25.9%,种子减产39.5%-89.4%(巴特等,1991)。此病还会降低三叶草的固氮能力(劳顿等,1965)使三叶草营养价值降低,牧草的可消化蛋白质含量由15.05%下降为8.87%,葡萄糖含量由13.58%降至9.88%,脂肪含量由5.60%降为4.5%。另有报道,患锈病的三叶草含有毒物质,影响家畜的健康。

三叶草锈病症状:三叶草锈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夏孢子阶段。夏孢子堆棕褐色,生于叶两面、叶柄及茎上,包被于表皮下呈疱状,或突破表皮呈粉状。生长季节后期,病部出现暗褐色粉状冬孢子堆。春季的新叶上有时可在背或叶上出现蜜黄色杯状小点,即病原菌的锈子器,能使寄主病部扭曲畸形。

三叶草锈病病原:三叶草单胞锈菌(Uromycestrifolii)Hedw.(Lev.),异名:(U.fallens(Desm.)Kern.)。长生活史单主寄生。性子器生叶正面,黄色;锈子器生于叶两面,多生于叶背面,或叶柄上,聚生,杯状,包被黄白色;锈孢子近球形至椭圆形,浅黄色,有细瘤,大小为14-24微米×12-20微米;夏孢子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浅褐色,具细刺,大小约22-30微米×20-26微米,有2-4(7)个芽孔;冬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球形,深褐色,壁光滑或具少数分散或排列成线状的疣突,大小约为20-29微米×15-23微米,顶生芽孔覆无色乳突,柄无色,常在近孢子处断裂。

三叶草锈病发生规律:三叶草锈病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危害寄主,造成病害流行。以冬孢子在病株及病残体上越冬,有时也可以秋季冬孢子萌发产生的锈子器越冬。有些地区,此菌的生活史中没有锈子器阶段。

三叶草锈病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如澳洲的地三叶中拉力萨(Larisa)、特里卡拉(Trikkala)、恩菲尔德(Enfield)等品种对锈病有较高的抗性。我国贵州栽培的阿宁吞、逸生、巴东、哈米多利等红三叶品种表现出抗锈性,可作为亲本用于抗病品种的选育。

2、合理利用和管理秋季刈茬适当放低,并尽量清除刈后的病残体,以减少越冬和初侵染源。

3、化学防治:建议用20%国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湿粉剂(国光黑杀)2000-2500倍,25%国光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2次,间隔12-15天。注意:使用唑类药剂防治锈病时,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不可加量和缩短间隔期使用,以免发生矮化效果。

举报
收藏 0
车轴草
车轴草拉丁学名:TrifoliumLinn.别称:车轴草、三叶草,幸运草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蔷薇亚纲目:豆目科:豆科(蝶形花科)族:车轴草族属:车轴草属分布区域:分布欧亚大陆,非洲,南、北

0评论2019-08-103800

三叶草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三叶草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三叶草菌核病分布与危害:菌核病是三叶草上重要病害,各种植区普遍发生。三叶草菌核病症状:在秋季表现为地上部的叶片、叶柄和茎上出现褐色病斑,很快软腐。次年春天,三叶草萌发时表现出该病

0评论2017-05-20355

三叶草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一、锈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夏孢子阶段。夏孢子堆棕褐色,生于叶两面、叶柄及茎上,包被于表皮下呈疱状,或突破表皮呈粉状。生长季节后期,病部出现暗褐色粉状冬孢子堆。春季的新叶上有时可在背或叶上出现蜜黄色杯状小

0评论2017-05-20469

白三叶草坪冬季养护的方法
白三叶草坪简要介绍: 白三叶即白车轴草,白车轴草(又名白三叶、白花三叶草、白车轴草、白三草、车轴草、荷兰翅摇),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无毛,茎长30-60厘米。掌状复叶有3小叶,小叶倒卵形或倒心形,长1.2—2.

0评论2016-10-08440

白三叶草白绢病的防治
一、症状:白绢病主要为害草坪根及根茎部分,被害草坪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并有明显的白色羽毛状物,呈辐射状蔓延,侵染相邻健康植株,病部逐渐呈褐色腐烂,全株枯死。后期在根部皮层腐烂处有菌核,初期为白色

0评论2016-07-0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