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百科首页 百科分类 切换频道

三叶草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2017-05-20 02:263550互联网园林花木网

三叶草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三叶草菌核病分布与危害:菌核病是三叶草上重要病害,各种植区普遍发生。

三叶草菌核病症状:在秋季表现为地上部的叶片、叶柄和茎上出现褐色病斑,很快软腐。次年春天,三叶草萌发时表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病株生长缓慢,叶片卷曲,色淡并带有淡紫色。茎基、根颈及根部变褐、腐烂,潮湿条件病株很快死亡,病部出现白色絮状霉层。当土温升高、湿度减少时,病组织表皮脱落或表现为干腐,其上霉层变致密,并逐渐形成白色团块,后转为黑色粒状物,即菌核。

三叶草菌核病病原:病原为Sclerotinia trifoliorum Erikss.称三叶草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可形成于病组织表面或内部,表层为黑色拟薄壁组织,内部由白色疏丝组织构成,直径约3-15mm,多分布于土表至地下,7cm深的地下器官或土壤中,也可深达20cm。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黄褐色至棕褐色,具柄,呈漏斗状,顶部初闭合,成熟后展开呈碟状或浅杯状,盘上由子囊或侧丝紧密排列构成子实层。子囊圆筒状,160-185μm×12-15μm,内部8个子囊孢子排成一列或二列。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为14-18μm×6-9μm。

三叶草菌核病发生规律:病原菌的侵染循环开始于秋季或初冬,此时存在于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的菌核萌发出子囊盘,成熟的子囊盘强力弹射出子囊孢子。一个子囊盘可形成10万个以上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放射可持续数周时间,射程约4-10cm。孢子随风传播,至寄主的叶片或叶柄进行侵染。由气孔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寄主。菌丝在寄主体的细胞内或细胞间蔓延,并分泌毒素和酶,杀死寄主组织并使之分解,造成病株软腐或萎蔫。冬季,病原菌以休眠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也可以菌核越冬。雪层厚时,寄主体内的菌丝仍可活跃生长,使病害继续发展和蔓延。次年春季被害植株的病组织上便产生大量菌核,越夏。到秋季,菌核萌发,又开始下一个侵染循环。菌核萌发前,需要休眠至少4周。菌核还往往混于种子中传播。病害侵染也可发生于地下,由菌核直接萌发出的菌丝进行侵染。此病在凉爽潮湿气候条件下发生,流行。适宜病害发展的温度范围为13-18℃,夏季气温升至25-27℃以上,病情停止发展。菌核萌发适温为16℃。土壤PH5.5时最适于此菌生长,但病菌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很广。砂壤土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尿素可抑制菌核的形成。

三叶草菌核病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多雨季节注意排水,避免草地积水;草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处理;秋季刈割后耙地或放牧,使菌核埋入土表5cm以下,可抑制其萌发产生子囊盘,重病草地应深犁,并在4-7年内不种植主要寄主植物。

3、药剂防治:及时喷药保护,常见的乙烯菌核利,能使菌核细胞破裂。市售的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量75-100g,兑水喷雾,每周1次,连用3-4次,基本可以控制。还可选用25%扑海因悬浮剂,每667m2用量66-100g,兑水喷雾,同样能收到防治效果。

举报
收藏 0
车轴草
车轴草拉丁学名:TrifoliumLinn.别称:车轴草、三叶草,幸运草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蔷薇亚纲目:豆目科:豆科(蝶形花科)族:车轴草族属:车轴草属分布区域:分布欧亚大陆,非洲,南、北

0评论2019-08-103800

三叶草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一、锈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夏孢子阶段。夏孢子堆棕褐色,生于叶两面、叶柄及茎上,包被于表皮下呈疱状,或突破表皮呈粉状。生长季节后期,病部出现暗褐色粉状冬孢子堆。春季的新叶上有时可在背或叶上出现蜜黄色杯状小

0评论2017-05-20469

三叶草锈病
三叶草锈病分布与危害:三叶草锈病此菌可侵染红三叶、白三叶、绛三叶(T.incarnatum)、地三叶(T.subterraneum)、杂三叶等各种三叶草,表现较强的寄主专化性。三叶草锈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人们认识较早的一种

0评论2017-04-27876

白三叶草坪冬季养护的方法
白三叶草坪简要介绍: 白三叶即白车轴草,白车轴草(又名白三叶、白花三叶草、白车轴草、白三草、车轴草、荷兰翅摇),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无毛,茎长30-60厘米。掌状复叶有3小叶,小叶倒卵形或倒心形,长1.2—2.

0评论2016-10-08440

白三叶草白绢病的防治
一、症状:白绢病主要为害草坪根及根茎部分,被害草坪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并有明显的白色羽毛状物,呈辐射状蔓延,侵染相邻健康植株,病部逐渐呈褐色腐烂,全株枯死。后期在根部皮层腐烂处有菌核,初期为白色

0评论2016-07-0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