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亭湖国家湿地公园

   2018-02-09 安徽湿地网841
核心提示:一、基本情况安徽花亭湖于2009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单位。湿地公园规划区主要包括花亭湖水库湖面及其周边主要湖汊、滩涂、部分支水河流,规划区东

花亭湖国家湿地公园

一、基本情况

安徽花亭湖于2009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单位。湿地公园规划区主要包括花亭湖水库湖面及其周边主要湖汊、滩涂、部分支水河流,规划区东到105国道中河段,西至弥陀镇燕岭,南抵105国道上长河一桥,北达汤泉乡屯义村。花亭湖起源于大别山长河,汇集南阳河、安乐河、前铺河等支流诸水,入花亭湖水库,巡龙山,穿县城,汇于皖河入长江。花亭湖湖水清澈,集水面积1880 平方公里,设计正常水位88米,平均深度17米,相应库容23.98亿立方米。花亭湖上游的各支流在保证花亭湖主要湖面常年水位不变的基础上,也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湿地景观。其中最主要的是湖泊库区湿地类型。除此之外,还有河流及其河口的滩涂、浅水区等湿地类型。中部地区为典型的湖泊湿地及沿岸滩涂湿地,上游地区牛镇镇及河流入口为典型的河口、浅滩湿地、河流湿地及农业湿地。根据不同湿地类型的特点及主导功能,花亭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将公园区划为生态保育区、科普宣教区、湿地生境体验区、休闲娱乐区、文化展示区、生态农渔体验区和管理服务区七大功能区。

花亭湖湿地作为一种大型人工库塘型湿地,其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是长江水系皖河支流深水性高山峡谷型人工湖泊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而且在改善环境、涵养水源、调蓄洪峰、改善水质、调节气候以及旅游、发电、养殖和灌溉等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功能。其丰富的湿地资源,同样决定了它在大别山区的重要地位。

湿地面积10800公顷,公园总面积为21841公顷。

二、动植物资源

花亭湖湿地森林覆盖率达到46%,现有国家级保护植物21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45种,鱼类40余种。

花亭湖湖区及周边河流主要植物群落有大薸群落、细果野菱群落、水鳖群落、莲群落、水烛(蒲草)群落、蓼群落、莎草群落、稗草群落等,形成了典型的库塘湿地植被景观。库区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树种资源丰富,优势种主要是松、杉、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有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杜仲(Eucommia ulmoides)、天竺桂(Cinnamomum pedunculatum)、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短尾竹等,或起源古老,或珍惜特有,或为国家级保护的植物。

花亭湖湿地是重要的候鸟迁徙地和繁殖地,湖区水质优良,鱼类众多,为水鸟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场所,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在此停歇和越冬,珍稀鸟类繁多。规划区内鸟类栖息的主要湿地生境有湖泊水面、河滩沙洲、湖岸、水塘、香蒲丛、藕池、稻田等,旱地生境有阔叶林、松林和竹林、农田和灌丛等。鸟类尤以雁鸭类、鸻鹬类和猛禽类居多,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鸳鸯(Aix galericulata)、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骨顶鸡(Fulica atra)、小䴙䴘(Podicepsruficollis)、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牛背鹭(Bubulcus ibis)、池鹭(Ardeola bacchus)、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斑嘴鸭(A. poecilorhyncha)、赤膀鸭(A. strepera)、白尾鹞(Circus cyane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等在此栖息或繁衍。此外,还有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眼镜蛇(Naja naj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狗獾(Meles meles)、黄麂(Muntiacus reevesi)等濒危动物在库区生存栖息。以动物和湿地植物为主构成的花亭湖库塘湿地景观,具有和谐、动静皆宜的生态美,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三、水文气候

花亭湖湿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5℃,≧10℃年平均积温5214.6℃,极端最高温40.0℃,极端最低气温-12.7℃。7月平均气温28.4℃,1月平均气温3.7℃,年极差24.7℃。全年无霜期249天,年平均降水量1439mm,年平均日照时数1945.6h,年蒸发量1500mm。

四、景点介绍(历史沿革、地质地貌等)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