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2007年11月开展试点工作, 2008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4年,主要试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国家林业局发文批复内蒙古白浪洮儿河等20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跻身其中,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98.5平方公里,其中太平湖水域面积88.6平方公里,区划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科普教育区、大湖亲水运动休闲区、九曲湾历史与民俗文化体验区、主题生态群岛观光休闲区五大功能区。
太平湖在自然地理区划上位于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在湿地类型上隶属于人工湖。太平湖东西长8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6公里,最窄处仅10余米;水深平均约40米,最深处70米;正常蓄水量24.9亿立方米。太平湖位于长江一级干流青弋江上游,属高山峡谷型人工湖泊,也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湖四周山体岩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并兼有千枚岩、页岩、板岩、砂砾岩、石灰岩等;山地土壤主要为黄棕壤;所在区域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降水多集中于春夏两季,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湖体周围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二、动植物资源
太平湖湿地所在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丰富,现有浮游植物31属,维管束植物180科627属1210种(含变种),其中湿生及水生植物30余种。在太平湖湿地维管束植物中,蕨类植物18科23属36种;种子植物100科304属510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8属10种,被子植物95科296属500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香榧(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长序榆(Ulmus elongata)、榉树(Zelkova serrata)、;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等。
在湿地公园范围内,湿生植物在滩涂区域形成旱柳群落、狗牙根群落、蓼子草群落、假稻群落、双穗雀稗群落。水生植物在沿岸浅水区域形成挺水的香蒲斑块、芦苇斑块,在局部区域沉水植物形成苦草群落、菹草群落等沉水植物群落。相对于沿江自然湖泊湿地而言,太平湖湿地公园沼生及水生植物群落较为单调,且群落面积有限,空间分布不均。
为增加太平湖湿地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改善动物栖息环境,在湿地公园发生植被退化区域(即毗邻生态保育区的夏村、舒溪、乌石处),实施了生态恢复工程,生态恢复的规模为1260亩,建立了芡群落、荇菜群落等浮叶植物群落260亩;马来眼子菜群落、苦草群落、菹草群落等沉水植物群落715亩;在滩涂水深较浅的区域建立了旱柳群落、芦苇-香蒲群落230亩;在水陆交界区域建立了以枫杨、水杉、池杉为主的湿生木本植物群落55亩;同时利用毗邻湖体的低洼农田湿地建立了莲群落20亩。
适宜的气候、优良的水陆环境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太平湖湿地共有脊椎动物82科193属279种,其中:兽类49种,鸟类147种,两栖爬行类40种,鱼类43种。常见浮游动物23属。其中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32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8种。太平湖湿地有鸟类186种,其中水鸟74种,占总种类的39.78 %,属于中日保护协定的80种,中澳协定的22种。每年为近4万只水鸟提供繁殖或越冬地。鸟类资源中包括国家级保护鸟类15种,省级保护鸟类36种。
自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保护与恢复,鸟类栖息环境日益改善,鸟类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现每年约有2万只鹭鸟,近万只雁鸭在此栖息,越冬水禽总数达4万余只,以前从未见过的小天鹅亦时有出现。
在太平湖湿地鸟类中,种群最大的主要为大、中、小白鹭,达2万只;其次为绿头鸭和斑嘴鸭,数量分别达到1万只和5千只。
三、景点介绍(历史沿革、地质地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