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叶乌桕

   2022-02-04 苗木佚名703
核心提示:圆叶乌桕拉丁学名SapiumrotundifoliumHemsl.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蔷薇亚纲目大戟目科大戟科亚科大戟亚科族乌桕族属乌桕属种圆叶乌桕分布区域武汉等。圆叶乌桕,落叶灌木或乔木,喜阳光,生于坡地

圆叶乌桕    拉丁学名SapiumrotundifoliumHemsl.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蔷薇亚纲    目大戟目    科大戟科    亚科大戟亚科    族乌桕族    属乌桕属    种圆叶乌桕    分布区域武汉等。

圆叶乌桕,落叶灌木或乔木,喜阳光,生于坡地树丛。可以指示钙质土。可入药。

一、圆叶乌桕的形态特征

圆叶乌桕是灌木或乔木,高3-12米,全部无毛;小枝粗壮而节间甚短。叶互生,厚,近革质,叶片近圆形,长5-11厘米,宽6-12厘米,顶端圆,稀凸尖,亦偶有不同深浅的凹缺者,基部圆、截平至微心形,全缘,腹面绿色,背面苍白色;中脉在背面显著凸起,侧脉10-15对,从中脉平展发出或略向上弯拱,离缘4-6毫米网结,网脉明显;叶柄圆柱形,纤细,长3-7厘米,顶端具2腺体;托叶小,腺体状,长常为宽的1/2。花单性,雌雄同株,密集成顶生的总状花序,雌花生于花序轴下部,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雄花:花梗圆柱形,长1-3毫米;苞片卵形,长和宽近相等约2毫米,顶端锐尖,边缘流苏状,基部两则各具1腺体,每一苞片内有3-6朵花;小苞片狭卵形,长和宽近相等约0.8毫米,顶端撕裂状;花萼杯状,3浅裂,裂片圆,有细齿;雄蕊2枚,罕为1或3枚,花药圆形,花丝极短。雌花:花梗比雄花的粗壮,长约2毫米,苞片与雄花的相似,每一苞片内仅有1朵花;花萼3深裂几达基部,裂片阔卵形,宽1-1.2毫米,顶端短尖,边缘具细齿;子房卵形,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外卷。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5厘米;分果爿木质,自宿存的三角柱状的中轴上脱落;种子久悬于中轴上,扁球形,直径约5毫米,顶端具一雅致的小凸点,腹面具1纵棱,外面薄被蜡质的假种皮。花期4-6月。

1、原形态

圆叶乌桕灌木或乔木,高达12m。小枝灰白色。叶互生;叶柄长3-7cm,顶端有2腺体;叶片革质,近圆形,长5.5-11cm,宽6-12.5cm,先端圆而有一小凸尖,或有不同深浅凹缺,基部近圆形,全缘。穗状花序顶生;单性,雌雄同序,无花瓣及花盘;雄花花萼杯状,2-3齿状裂,雄蕊2,稀1-3;雌花少数,着生于花序的下部,萼片3,子房卵形,3室,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5cm;种子近三角形,外面被蜡质层。花期5-9月,果期7-11月。

2、性状

性状鉴别:叶近圆形,革质,长5.5-11cm,宽6-11.5cm,基部近圆形,先端圆而有小凸尖;叶柄长3-7cm,顶端有2腺体。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5cm,表面紫褐色。内含种子3枚,种子近三角形,外面被蜡质层。气微,味苦涩。

二、圆叶乌桕的生长环境

圆叶乌桕喜生于阳光充足的石灰岩山地,为钙质土的指示植物。

三、圆叶乌桕的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产湖南。

国外分布:越南北部也有。

四、圆叶乌桕的主要价值

(一)、功能主治

【性味】辛;苦;凉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杀虫。主蛇伤;疥癣;湿疹;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叶,用于风毒,蛇咬伤。果实:用于疮毒、疥癣、湿疹、蛇咬伤。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YuánYèWūJiù

【英文名】root-barkofRoundleafTallowtree

【别名】妹妔。

(二)、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圆叶乌桕的叶或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piumrotundifoliumHems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果熟时采摘,晒干或鲜用。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