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叶海棠

   2022-03-07 苗木佚名354
核心提示:变叶海棠拉丁学名:Malustoringoides(Rehder)Hughes别名:大白石枣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蔷薇亚纲目:蔷薇目科:蔷薇科亚科:苹果亚科属:苹果属种:变叶海棠命名者及年代:Hughes,1920保

变叶海棠    拉丁学名:Malustoringoides(Rehder)Hughes    别名:大白石枣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蔷薇亚纲    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    亚科:苹果亚科    属:苹果属    种:变叶海棠    命名者及年代:Hughes,1920    保护级别:近危(NT)IUCN标准。

变叶海棠(学名:Malustoringoides(Rehder)Hughes)是蔷薇科、苹果属灌木至小乔木,高3-6米;小枝圆柱形,嫩时具长柔毛,以后脱落,老时紫褐色或暗褐色;冬芽卵形,紫褐色。叶片形状变异很大,通常卵形至长椭圆形,长3-8厘米,宽1-5厘米。花3-6朵,近似伞形排列,花梗长1.8-2.5厘米,稍具长柔毛。果实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黄色有红晕,无石细胞;果梗长3-4厘米,无毛。花期4-5月,果期9月。

变叶海棠分布于中国甘肃东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生长于海拔2000-3000米的山坡丛林中。

变叶海棠是良好的生态树种,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并且果实成熟后红果满树,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是中国甘孜州高海拔地区阳坡、半阳坡地带造林绿化的优良乡土树种之一。

一、变叶海棠的植物学史

变叶海棠最先由Wilson于1904年在中国四川西部地区收集到标本,Rehder于1915年把它描述为花叶海棠的变种,英国植物学家Hughes于1920年把它立为独立的种。

二、变叶海棠的形态特征

变叶海棠是灌木至小乔木,高3-6米;小枝圆柱形,嫩时具长柔毛,以后脱落,老时紫褐色或暗褐色,有稀疏褐色皮孔;冬芽卵形,先端急尖,外被柔毛,紫褐色。叶片形状变异很大,通常卵形至长椭圆形,长3-8厘米,宽1-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心形,边缘有圆钝锯齿或紧贴锯齿,常具不规则3-5深裂,亦有不裂,上面有疏生柔毛,下面沿中脉及侧脉较密;叶柄长1-3厘米,具短柔毛;托叶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具疏生柔毛。

变叶海棠花3-6朵,近似伞形排列,花梗长1.8-2.5厘米,稍具长柔毛;苞片膜质,线形,内面具柔毛,早落;花直径约2-2.5厘米;萼筒钟状,外面有绒毛;萼片三角披针形或狭三角形,先端渐尖,全缘,长3-4毫米,外面有白色绒毛,内面较密;花瓣卵形或长椭倒卵形,长8-11毫米,宽6-7毫米,基部有短爪,表面有疏生柔毛或无毛,白色;雄蕊约20,花丝长短不等,长约花瓣之三分之二;花柱3,稀4-5,基部联合,无毛,较雄蕊稍短。果实倒卵形或长椭圆形,直径1-1.3厘米,黄色有红晕,无石细胞;萼片脱落;果梗长3-4厘米,无毛。花期4-5月,果期9月。

三、变叶海棠的近种区别

变叶海棠与陇东海棠(M.kansuensis(Batal.)Schneid.)很相近似,区别在其叶片分裂深浅不定,有时不具裂片而呈长椭圆形,边缘有圆钝锯齿,果肉内不具石细胞或有少数石细胞。

四、变叶海棠的产地生境

变叶海棠分布于中国甘肃东南部、四川西部(炉霍、道孚、康定、马尔康、小金、黑水、理县、茂汶和雅江等)和西藏东南部(康定、炉霍、道孚、雅江、甘孜、新龙、白玉、理塘、巴塘和色达等)。

变叶海棠生长于海拔2000-3000米的山坡丛林中。适生范围广、抗逆性强。既耐涝又耐旱、耐寒、耐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

五、变叶海棠的繁殖方法

种子采集

当变叶海棠果变为暗红色时,即为成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即可采集。将采集的果实经霜冻后,手工搓出种实,用水漂去杂质、秕粒,选出饱满种子,然后进行风选,选出纯净优质种子。当种子去掉杂物,晾晒3-5天,达到种子贮藏的各项技术要求后,进行装袋仓贮干藏。

种子处理

播种前1周,采取催芽处理,先用温水(水温40-60℃)浸种,浸润种皮,待种子膨胀时把已膨胀的种子分出,并置于18-25℃的室内加以覆盖,每天用温水(30℃左右)冲洗1-2次,当裂嘴和发芽的种子总数达到20%-30%时进行播种。播种前,将种子用0.1%的高锰酸钾浸泡3-4小时,消毒杀菌。

播种方法

4月中旬播种,净种播种量为20-25千克/亩。采用人工撒播,每平方米1500粒左右,做到均匀分布,然后用腐质土覆盖1.5-2厘米,再用农用薄膜进行保温保湿覆盖,也可覆盖干草。

六、变叶海棠的栽培技术

1、选地

变叶海棠对土壤要求主要为中性沙壤。最好选择土层较深厚、湿润且通透性较好的沙壤土。可选择海拔2800-3500米、坡度10-45°、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两岸地带。

2、栽植

造林株行距2米×3米,密度1650株/公顷。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50厘米,头年冬季前整地,并灌水1次。造林季节一般在4月上旬至中旬,栽植方式采用人工单植,栽植至根上部3厘米处,覆土、压实,做到苗正、根伸,当主根过长时可去掉部分主根,灌足定根水。为防止病虫害的危害,应以混交造林为主。可以选择混交的树种有康定杨、川西云杉等。混交时康定杨主要栽植在离公路河流较近、水热条件较好、坡度较小的山坡下沿地段,进行带状混交,变叶海棠在山坡中上部。

3、管护

建立警示标志,注意防火;围栏保护,专人管护;定期调查,观察长势和病虫害危害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每年春秋季节各浇灌水1次;翌年5-6月每穴施100克磷肥或复合肥1次。

七、变叶海棠的病虫防治

变叶海棠的地下害虫为金龟子、蝼蛄;地上病虫害为:卷叶蛾、白粉病以及鳞翅目类害虫的2个亚种,一是锤角亚目(蝶类),二是异角亚目(蛾类)的幼虫对植株的为害。

防治方法:采用人工或机械喷洒药物:地下部分的防治用90%敌百虫0.1-0.17%药液;地上部分用20%粉锈宁乳剂0.03-0.04%药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0.1%药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0.125-0.2%药液。

八、变叶海棠的主要价值

变叶海棠是良好的生态树种,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并且果实成熟后红果满树,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高原宽谷区美丽秋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树种是中国甘孜州高海拔地区阳坡、半阳坡地带造林绿化的优良乡土树种之一。

九、变叶海棠的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