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赤芍

   2023-06-02 花木佚名226
核心提示:川赤芍拉丁学名:Paeoniaanomalasubsp.veitchii(Lynch)D.Y.Hongamp;K.Y.Pan别名:赤芍、山芍药、红芍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

川赤芍    拉丁学名:Paeoniaanomalasubsp.veitchii(Lynch)D.Y.Hong&K.Y.Pan    别名:赤芍、山芍药、红芍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毛茛目    科:毛茛科    亚科:芍药亚科    属:芍药属    种:川赤芍亚种4个变种    命名者及年代:Lynch,1909。

川赤芍是芍药科芍药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形;茎高可达30-80厘米;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宽卵形,小叶成羽状分裂,裂片窄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上面深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面淡绿色;花生茎顶端及叶腋,苞片分裂或不裂,披针形,萼片宽卵形,花瓣倒卵形,紫红或粉红色,花盘肉质,仅包心皮基部,心皮密被黄色绒毛;果蓇葖密生黄色绒毛;花期5-6月;果期7月。

川赤芍原产于中国,分布于中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省地,常生于海拔1800-2800米的山坡疏林中。其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较耐热、耐寒,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性良好、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上生长。川赤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和芽头繁殖。

川赤芍味苦,性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温度发斑、吐血衄血、经闭痛经、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等症状。因其花色艳丽,能美化、净化环境,可植于街道、花园、庭院等处。

一、川赤芍的形态特征

芍药科芍药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形,直径1.5-2厘米。茎高可达30-80厘米,少有1米以上,无毛。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轮廓宽卵形,长7.5-20厘米;小叶成羽状分裂,裂片窄披针形至披针形,宽4-16毫米,先端渐尖,全缘,上面深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面淡绿色,无毛;叶柄长3-9厘米。

川赤芍花2-4朵,生茎顶端及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而叶腋有发育不好的花芽,直径4.2-10厘米;苞片2-3,分裂或不裂,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长1.7厘米,宽1-1.4厘米;花瓣6-9,倒卵形,长3-4厘米,宽1.5-3厘米,紫红色或粉红色;花丝长5-10毫米;花盘肉质,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3(-5),密被黄色绒毛。果蓇葖长1-2厘米,密生黄色绒毛。花期5-6月,果期7月。

二、川赤芍的分布范围

川赤芍原产于中国,分布于中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省地。

三、川赤芍的生长环境

在四川生海拔2550-3700米的山坡林下草丛中及路旁,在其它地区生海拔1800-2800米的山坡疏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西部。

四、川赤芍的生长习性

川赤芍肉质深根花卉,宜高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pH6-7.5,沙壤土,8月中旬至9月下旬栽植。一年追肥3次,出土展叶后施速效肥,花后肥及入冬前的长效肥。冬季-10℃可堆土防寒,土厚20厘米。芍药原系中国华北、华中野生花卉,后来人工栽培,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名贵花卉之一,各地均有栽植引种。芍药性喜温和、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较耐热、耐寒,故耐旱忌湿,喜阳光而又耐半阴。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上生长。

五、近种区别

1、毛赤芍(变种)PeaoniaveitchiiLynchvar.woodwardii(StapfexCox)Stern与川赤芍的区别:叶片背面叶脉、叶缘、叶柄及萼片内面具短硬毛。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南部。生海拔2500-3000米的山坡草地和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甘肃卓尼。

2、光果赤芍(变种)Paeoniaveitchiivar.leiocarpaW.T.WangetS.H.WanginAddenda.与川赤芍的区别:心皮光滑、无毛。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金川)、甘肃南部(舟曲)。生海拔2700米的沟旁及林下。模式标本采自四川金川。

3、单花赤芍(变种)Paeoniaveitchiivar.unifloraK.Y.PaninAddenda与川赤芍的区别:花为单花顶生,茎上部叶腋没有发育不好的花芽。分布于中国四川西北部、甘肃(天祝)、陕西(华山)、山西(五台山)。生海拔2300-3800米的山地林下及山坡草地。模式标本采自四川甘孜。

4、白花赤芍(亚种)Paeoniaveitchiisubsp.altaica(K.M.Dai&T.H.Ying)Halda白花赤芍在萌芽阶段有一种淡淡的粉色,其后台才开出纯白色的花朵。

六、川赤芍的育植技术

七、川赤芍的繁殖方式

1、播种: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和芽头繁殖。播种在处暑前后果变黑时采下,晾干,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当年只长根不发芽,第二年春发芽,到8月底至9月上中旬移栽,4年后开花。

2、分株:分株繁殖多在9月下旬及10月上旬进行,过早新芽尚未形成,过迟则天气变冷地温低,不利于生长发育.分株时,先将地上茎叶从靠近地面处剪去,然後将全部根挖出,抖去泥土,根据原窝根的多少,3-5个萌生新芽为一丛,分为若干个丛株,其切口处用草木灰或硫磺粉涂抹,阻止细菌入侵,晾1-2天,使根变软栽植时不易折断即可.栽埋深浅,以植根舒展,新苗芽头低于地面5-8厘米不怕冻坏为宜.芍药分株年限,可根据栽植需要来定,若是药用栽培以采根为目的,3-5年即可分株一次;若系观赏,可5-7年分株一次,年限长点较好。

八、川赤芍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平地或缓坡,耕翻30厘米左右,清除田间石块、杂草和草根,然后打垅或作畦。如砂质较重透水好的地块,宜采用平畦,土质较粘透水不良的地块,宜采用高畦。畦高15厘米左右,畦宽100-140厘米,畦间距35厘米。

2、种植方法:畦面顺向开浅沟,沟深5-7厘米,条播,将种子均匀撒入沟中,覆土5厘米左右,稍镇压。最好上盖厩肥。第2年5月开始出苗,每年5-6月追施农家肥1次,冬季在畦面铺圈肥或土杂肥,以保安全越冬。培育2年后作种苗进行移栽,移栽方法同芽头栽法。种子繁殖,因生长年限长,一般需用5年左右才能收获,生产上多不采用。

3、芽头栽法:可采用大垄栽培。在垄上开沟,将选好的芽头按株距30厘米栽种,芽朝上,用少量土固定芽头,再用腐熟饼肥或有机肥料施入沟内,覆土后稍压即可。

4、中耕除草:栽种后,头两年幼苗矮小,最好在畦面铺上圈肥,不仅增加肥力,并抑制杂草的生长。栽后第2年红芽露出后,应立即中耕除草,此时的赤芍根纤细,扎根不深,不宜深锄。5,6月各中耕除草一次。

5、培土、灌溉:每年冬季在清理枯枝残叶的同时,应培土1次,以防止越冬芽露出地面枯死。在夏季高温干燥时期,也应适当培土抗旱。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灌溉。多雨季节,要及时排水。

6、摘蕾:现蕾时,选晴天将花蕾全部摘除,以利根部生长。留种的植株,可适当去掉部分花蕾,使种子充实饱满。

7、间作:栽后当年和第2年,可适当在赤芍空间栽种玉米、大豆,以降低夏季地表温度,又能收获粮食。

九、川赤芍的病虫防治

1、芍药灰霉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叶、茎、花等部位均会被害。病菌主要以菌核随病叶脱落,在土中越冬。一般在开花以后发病,阴雨连绵时最重。防治方法:发病后,清除被害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采取轮作或选用无病种芽,平时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保持通风透光。易发病期和发病初期用1∶1∶100波尔多液喷晒植株,每隔10-14天喷1次,连续进行3-4次。

2、芍药锈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危害叶片。7、8月病情加重。防治方法:芍药收获时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在发病初期喷波美0.3-0.4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钠400倍液效果良好。

3、害虫:有蛴螬、地老虎、蝼蛄等危害根部。每亩可用辛硫磷2公斤,制成毒土,结合整地撒入土中毒杀。

九、川赤芍的主要价值

1、药用价值:川赤芍根供药用,称“赤芍”,味苦,性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温度发斑、吐血衄血、经闭痛经、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目赤肿痛、肝郁胁痛、活血通经,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等症状。

2、观赏价值:花色艳丽,能美化、净化环境,可植于街道、花园、庭院等处。

3、保护级别:川赤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