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苗造林是通过人工培育的苗木进行造林的方式,其成活率和后期生长状况受苗木质量、种植技术、立地条件等多因素影响。为提升造林成效,需重点关注以下核心问题,可从 “造林前准备”“造林中操作”“造林后管护” 三个阶段系统把控:
一、造林前:精准准备,奠定基础
造林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决定后续种植的适配性,核心是解决 “选对苗、选对地、备好料” 的问题。
1. 苗木选择:优先 “适地适苗”,严控质量
苗木是造林的核心材料,质量差的苗木易导致成活率低、生长缓慢,需从 “种类匹配” 和 “质量标准” 两方面筛选:
种类适配性:遵循 “适地适树、适树适种源” 原则,根据造林地的气候(温度、降水)、土壤(酸碱度、肥力、排水性)、地形(海拔、坡向)选择最适配的树种。
例:干旱少雨的山地可选侧柏、油松等耐旱树种;低洼易涝地块可选柳树、杨树等耐湿树种;盐碱地需选柽柳、紫穗槐等耐盐碱树种。
苗木质量标准:选择 “壮苗”,避免弱苗、病苗,关键指标包括:
根系:主根发达、侧根完整,须根多(尤其是容器苗,需保证根系未盘结、无腐烂),裸根苗的根系失水会严重影响成活率,起苗后需及时保湿(如蘸泥浆、套保湿袋)。
茎干:粗壮、通直,无病虫害(如溃疡病、蛀干害虫孔)、无机械损伤(折枝、破皮),高度和地径符合造林要求(如针叶树地径≥0.5cm、阔叶树地径≥1cm)。
叶片:常绿树种叶片饱满、无枯黄;落叶树种芽体饱满、无干瘪,避免选叶片过多的苗木(易增加水分蒸发)。
2. 立地条件改良:适配苗木生长需求
若造林地的土壤、地形条件不适宜目标树种生长,需提前改良,避免 “种得活但长不好”:
土壤改良:
黏重土壤:提前挖深沟(或扩大种植穴),掺入沙土、腐叶土,改善排水性;
贫瘠土壤:混入腐熟有机肥(如羊粪、堆肥)或缓释肥,提升土壤肥力(避免直接使用生肥,防止烧根);
盐碱土壤:通过灌水洗盐、施入脱硫石膏(降低碱性),或起垄抬高种植高度(避免积水积盐)。
地形整理:坡度较大的地块(≥25°)需先修水平阶、鱼鳞坑,减少水土流失;低洼地块需挖排水沟,防止雨季积水烂根。
3. 造林时间选择:匹配苗木生理节律
不同树种的最佳造林时间不同,核心是避开 “苗木休眠期结束后” 和 “高温干旱期”,减少水分蒸发和根系损伤:
春季造林:适用于大多数落叶树种(如杨树、柳树)和部分针叶树(如油松),最佳时间为 “土壤解冻后、苗木萌芽前”(北方 3-4 月,南方 2-3 月),此时根系恢复快,水分蒸发少。
秋季造林:适用于耐寒、耐旱的树种(如侧柏、刺槐),最佳时间为 “苗木落叶后、土壤封冻前”(北方 10-11 月,南方 11-12 月),需注意防寒(如覆土、缠草绳),避免冬季冻害。
雨季造林:适用于西南、华南等多雨地区,或蒸腾作用强的树种(如杉木、桉树),选择 “连阴雨初期” 种植,利用雨水减少苗木失水,需避免暴雨后种植(防止土壤泥泞导致根系缺氧)。
二、造林中:规范操作,提升成活
种植过程的细节直接影响根系与土壤的结合度,核心是 “保护根系、科学定植”,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 “假活”(短期发芽后枯萎)。
1. 苗木处理:减少损伤,促进生根
起苗后到种植前,需对苗木进行预处理,减少水分流失和病虫害风险:
根系处理:
裸根苗:修剪破损、腐烂的根系(剪口平滑,避免撕裂),保留主根长度(针叶树≥20cm,阔叶树≥25cm),种植前蘸 “生根剂 + 泥浆”(泥浆需稀稠适中,覆盖全部须根,防止根系风干);
容器苗:去除外层老化的塑料容器(若为可降解容器,需划破侧面,避免根系盘结),保留容器内的土球(土球破损会导致根系裸露,降低成活率)。
枝叶处理:常绿树种可适当修剪过密枝叶(修剪量≤1/3,避免过度修剪影响光合作用);落叶树种若芽体过密,可疏除弱芽,减少养分消耗。
2. 种植技术:“三埋两踩一提苗”,确保根系舒展
规范的种植步骤是保证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的关键,核心流程为 “挖穴→放苗→填土→踩实→浇水”:
挖种植穴:穴的大小和深度需略大于苗木根系(或土球),通常为 “直径比根系宽 20-30cm,深度比根系长 10-15cm”,避免穴过小导致根系弯曲(弯曲根系会影响后期生长)。穴底需平整,若土壤黏重,可在底部铺 5-10cm 厚的沙土或碎秸秆,提升排水性。
放苗定植:将苗木放入穴中央,确保根系舒展(裸根苗避免根系卷曲,容器苗避免土球偏移),种植深度以 “苗木原土痕(起苗前与地面的交界线)与地表齐平” 为宜 —— 过深会导致根系缺氧(尤其阔叶树),过浅会导致根系裸露(易受旱害)。
填土踩实:分两次填土:第一次填至穴深的 1/2,轻提苗木(使根系自然下垂),然后踩实(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根系损伤);第二次填至地表,再次踩实(确保土壤与根系无空隙,防止 “吊根”—— 根系悬空导致缺水死亡)。
浇水定根:种植后立即浇透 “定根水”(水流缓慢,避免冲垮土壤),待水渗完后,在穴面覆盖一层碎土或秸秆(厚度 5-8cm),减少水分蒸发和杂草生长(即 “覆草保墒”)。
3. 密度控制:兼顾生长空间与造林目标
造林密度需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和造林目的(生态林、经济林)确定,避免过密导致光照不足、养分竞争,过疏影响生态效益:
生态林:以防护、固土为目的,可适当密植(如侧柏、油松,株行距 2m×3m,每亩约 110 株),但需保证后期能通过间伐(去除弱株、病株)调整密度。
经济林:以果实、木材为目的,需预留足够生长空间(如苹果、核桃,株行距 3m×4m,每亩约 55 株;杨树速生林,株行距 4m×5m,每亩约 33 株),避免因密度过大导致产量下降。
混交林:若营造混交林(如针叶树 + 阔叶树),需注意树种搭配的 “生态互补性”(如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密度按主树种需求调整,混交比例通常为 7:3 或 6:4(主树种占比更高)。
三、造林后:科学管护,保障生长
造林后 1-3 年是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关键期,管护不当易导致 “成活后死亡”,核心是 “保湿、防害、补植”。
1. 水分管理:避免干旱与积水
苗木根系未完全恢复前,对水分敏感,需根据气候调整浇水频率:
干旱期:春季、夏季高温时,每周浇水 1 次(以土壤湿润但不积水为宜),浇水时沿树干周围缓慢灌溉(避免冲刷根部土壤),常绿树种可适当叶面喷水(减少蒸腾作用)。
雨季:及时清理排水沟,避免种植穴积水(积水超过 24 小时易导致根系腐烂),若发现苗木叶片发黄、枯萎,需及时挖出检查根系,腐烂部分需修剪后重新种植,并做好排水。
冬季防冻水:北方地区秋季造林后,在土壤封冻前浇 1 次 “防冻水”(浇透至土层 15-20cm),增强苗木抗冻能力;春季土壤解冻后,浇 1 次 “返青水”,促进根系苏醒。
2. 抚育管理:除草、施肥、修剪
除草松土:每年除草 2-3 次(4-5 月、7-8 月为主),采用 “人工除草”(避免使用除草剂损伤苗木根系),除草后浅松土壤(深度 5-10cm,避免伤及表层须根),改善土壤透气性。
合理施肥:造林后第 2 年开始施肥(第 1 年根系弱,避免施肥烧根),春季施氮肥(如尿素,促进枝叶生长),秋季施磷钾肥(如过磷酸钙、氯化钾,增强抗寒能力),施肥量按苗木大小调整(幼树每株 50-100g,逐年增加),施肥时沿树冠投影外围挖沟施入(避免直接靠近树干)。
整形修剪:
生态林:仅修剪病枝、虫枝、折枝,保持苗木自然生长形态;
经济林:按目标树形(如开心形、疏散分层形)修剪,控制树高、促进分枝,提高产量;
速生林:及时去除下部侧枝(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 1/3),促进主干生长,减少养分消耗。
3. 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苗木幼嫩,易受病虫害侵袭,需提前预防,避免大规模危害:
病害防治:常见病害有立枯病(幼苗茎基部腐烂)、叶斑病(叶片出现斑点),预防措施包括:种植前对苗木根系、土壤消毒(如用多菌灵拌土);发病后及时清除病株,喷施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百菌清)。
虫害防治:常见虫害有蚜虫(吸食汁液)、地老虎(啃食根系),预防措施包括:造林后在树干周围撒毒饵(防治地下害虫);蚜虫发生时喷施杀虫剂(如吡虫啉),注意避免伤害天敌(如瓢虫)。
动物危害:北方需防范野兔啃食树皮(可在树干基部缠塑料布或涂白,涂白剂配方:生石灰 10 份 + 硫磺 1 份 + 水 40 份);南方需防范野猪、鹿等大型动物(可设置围栏)。
4. 补植补造:及时弥补缺株
造林后 1-2 个月内,需定期检查苗木成活情况(叶片翠绿、芽体饱满为成活,叶片枯萎、芽体干瘪为死亡),对死亡植株及时补植 —— 补植时需选择与原苗木同树种、同规格的壮苗,补植时间与原造林时间一致(如春季造林的,次年春季补植),补植后加强管护,确保与原有苗木生长同步。
总结
植苗造林的核心逻辑是 “尊重苗木生理规律、适配立地条件、规范全流程操作”,从 “选苗、种植、管护” 三个环节层层把控,才能有效提升成活率(目标≥85%),并保障苗木后期健康生长,最终实现造林的生态或经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