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熟黄杨栽培管理
1、水肥管理:锦熟黄杨虽较耐干旱,但在栽植的头三年应加强水分管理,首先必须要浇好头三水,这是苗子成活的关键因素。在其后的管理中,土壤要以保持大半墒状态为佳,不可过湿或过干。在夏季雨天,如有积水,还应及时排除。秋末要浇足浇透封冻水。翌年早春要及时浇解冻水,此后可按前一年的方法进行浇水,秋末浇好封冻水,第三年可按第二年方法进行浇水。第四年后,每年浇足浇透解冻水和封冻水,其他季节可靠自然降水生长,如遇特别干旱天气,应适当补水,以利于其健康生长。
锦熟黄杨喜肥,栽植时要施足底肥,底肥可采用牛马粪或腐叶肥,底肥要充分与栽植土拌匀,也可施于种植槽的底部,其上覆盖厚20厘米左右的土壤后再种植苗子。栽植当年的初夏可追施1次尿素,可促其长枝长叶,秋末再施用1次牛马粪或腐叶肥,此次肥可浅施,也可直接撒于植株周围,这样冬季覆膜后地温较高,利于植株安全越冬。如作为基础材料种植的苗子,不便于施用牛马粪或腐叶肥,也可撒施麻酱渣。每次施肥后要及时浇水。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可每年春末施用1次尿素,秋末施用1次农家肥,不仅植株生长旺盛,而且抗病虫害能力强。
2、修剪整型
(1)、修剪时间:华北地区在每年五一前和十一前修剪较好。春季过早修剪,新生枝条尚未木质化,剪口下不易萌发枝条,过晚修剪则已进入夏季,是病虫害多发季节。如大规模修剪,极易导致病虫危害,影响其生长。如五一前10天左右修剪,正值生长旺季,伤口愈合较快,可减少病虫害发生。十一前修剪过早,正值夏季,易发生病虫害,且新萌生的枝条不能在入冬前木质化,易遭受冻害。十一前10天左右修剪,伤口能及时愈合,也不会萌生过多枝条,可保证植株安全越冬。
(2)、修剪方法
①绿篱修剪:绿篱在定植时,可对其进行一次粗略修剪,主要是将绿篱上表面大致修平,以有效减少枝叶蒸腾,利于植株成活。第二年按照确定的高度进行修剪,修剪前应先用绳子定型,再进行修剪,以降低植株分枝点,促发分枝,提早郁闭,形成景观。在修剪过程中要注意侧断面,最好呈梯形,使下部枝条得到充足光照,使植株枝繁叶茂。
②球状造型修剪:从幼龄树时应逐步进行圆球状轮廓培养,不断对其进行轻度修剪,以促使植株多生侧枝,从而使球状体逐渐密闭,当植株长至需要的高度时,开始按球形植物进行整型,经过3~4年修剪,球状造型即可成型。对于列植的黄杨球大小不一时,可采取大的强剪,小的弱剪或不剪,经过几个周期的修剪,可使球体大致相同。
3. 繁殖:锦熟黄杨可用扦插、播种进行繁殖。以扦插法最为简便易行,且成活率较高。
春季发芽前剪取一年生成熟枝条作插穗,生长期采木质化程度高的枝条为插穗,插穗一般2~3节,长6~9厘米,只保留插穗上部的两片叶片,其余叶片全剪除,插穗上剪口为平口,下剪口为马蹄形。扦插基质可选用沙质壤土、素沙土或粗河沙,扦插前基质要用蒸气法或暴晒法进行消毒。扦插株行距为5厘米×7厘米,扦插深度为3~4厘米,扦插后用手按紧基质并立即浇1次透水。扦插后管理关键是遮阴和保湿。遮阴网要足够高,既不能使阳光直射,又要使其见到散射光,不可影响通风。浇水要采取喷雾法,视气温情况确定浇水次数,一般早晚各1次,早8:30左右1次,下午6:00左右1次,含水量以土壤手捻不沾泥浆为宜,30~40天后,插穗伤口愈合开始生根。插穗生根后应逐渐增加其见光时间,可使其见早晨8:00以前和下午6:00以后的阳光,利于其继续喷发新根。育苗期可每隔半月喷1次50%多菌灵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可有效防治真菌感染。对于虫害也应预防为主,及时喷施广谱杀虫剂,秋末可将遮阳网逐渐撤掉,促使苗株根系进一步发育。冬季应对苗床进行保温,翌年3月下旬可进行移栽。
病虫害防治:常见虫害有黄杨绢野螟、缘纹广翅蜡蝉、黄肾圆盾蚧、碧皑袋蛾等。
如有黄杨绢野螟发生,可结合修剪去除越冬幼虫,在成虫期用灯光进行诱杀,幼虫期可用灭幼脲3号悬浮剂1000倍液或40%乐斯本1500倍液进行喷雾。如有缘纹广翅蜡蝉发生,可在冬季向植株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虫卵,若虫群集枝上危害期,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颗粒2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3500倍液,成虫期可人工捕杀。
如有黄肾圆盾蚧发生,在若虫孵化初期喷洒95%蚧螨灵乳剂400倍液,20%速克灭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颗粒2000倍液或中性洗衣粉200倍液。如有碧皑袋蛾发生,可于秋冬将护囊摘除消灭,初孵幼虫未形成护囊时,喷洒20%除虫脲悬浮剂7000倍液。
常见病害有白粉病和煤污病。
1、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嫩梢:发病严重者可使嫩叶畸形,老叶皱缩,嫩梢萎缩。华北中部从3月初至10月中下旬均有发病。
白粉病防治方法:冬季及时清除落叶并烧毁。发病时可喷施70%多菌灵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或用10%多效霉素可湿性颗粒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3~4次。
2、煤污病主要侵染叶片:发病初期呈点片状煤烟状,以后逐渐大连接成片,重者可覆盖整个叶面,常出现薄片状,会开裂、剥落。在阴蔽、高湿、高温和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此病。
煤污病防治方法:及时杀灭蚜虫、介壳虫,种植时不可过密,及时修剪,加强通风透光。如有煤污病发生,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两次,每隔15天1次,或在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每隔10天1次,连续喷2~3次,可有效防治病情。